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指出,我国供用水结构趋于合理,但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不少。尤其是城市发展的人水矛盾突出,在我国600多座城市中,存在浅层地下水超采情况的城市有111座,存在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城市有61座,存在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城市有193座。
蓝皮书称,我国经过多年生态环保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节水行动的施行,供水结构趋向合理。全国年用水量在6000亿立方米左右,2013年达峰后呈小幅下降态势,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812.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生产用水从2013年的峰值3921.5亿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3612.4亿立方米,工业生产用水从2011年的最高值1461.8亿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1030.4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呈逐年增加趋势,分别由2003年的630.9亿立方米和79.5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863.1亿立方米和307.0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和生态用水量的占比,由2010年的11.86%和1.49%增加到2020年的14.9%和5.3%。
但是,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部分河湖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问题依然严峻,成为当地生态环境顽疾。黄河、海河、淮河和辽河等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京津冀地区汛期超过80%的河流存在干涸断流现象,干涸河道长度占比约1/4。作为高耗水行业的煤化工,全国80%的企业集中在黄河流域。2020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7.2立方米和32.9立方米,用水效率仍明显低于先进国家水平。
以华北地区为例,上世纪70年代起,华北地区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最多时年开采量突破500亿立方米。与1980年相比,地下水累计超采1800亿立方米,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引发地面沉降、湖泊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卫星遥感监测,2018年秋京津冀地区的352条河流中,有292条出现干涸断流现象,占河流总数的83%,干涸断流河道占河道总长度近1/4。
又如,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的地下水年超采量高达10亿立方米以上,局部干流长期断流,平原区水库几乎全部干涸。
而在富水的南方地区,大量化工企业临水而建,长江经济带30%的环境风险企业离饮用水水源地周边较近,存在饮水安全隐患。河湖滩涂底泥的重金属累积性风险不容忽视,长江和珠江上中游的重金属矿场采选、冶炼等产业集中地区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全国各流域中,环境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管控能力不足。
蓝皮书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将极大可能加重我国的城乡治水任务。与此同时,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也给新时代的城乡治水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水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组成要素,流域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空间载体和基本单元。因此,生态文明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协同增效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水生态保护修复刚刚起步,监测预警等能力有待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仍需进一步完善,流域水生态环境管控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经济政策、科技支撑、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还需进一步加强。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樊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