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眼雲端,一覽非紙書的漢字之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向陽

賈湖遺址的契刻甲骨、婦好墓中的四足觥、新蔡葛陵楚簡、武則天金簡……日前,由南京市博物總館承辦,彙集首都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13家文博機構的“非紙書文物特展”線上上如約而至。本次雲展覽精選近150件展品,集合13家文博機關的館藏資源,發掘的重要非紙類文字載體,呈現紙張之外中國古代豐富多元的漢字載體。來,咱們一起“漫步雲端”,一覽非紙書上的漢字之美。

放眼雲端,一覽非紙書的漢字之美

青銅時代銘刻的記憶

雖然隔着千裡之遙,但展覽打破時空,讓人坐在家裡就能享受雲端3D“文化盛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手機上進入雲上展廳,很快就被琳琅滿目、底蘊厚重的文物所吸引。此次雲展覽文物分甲骨、陶瓷、銅器、竹木、石刻、織物等類型,從不同側面向觀衆展示古代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和社會風俗。

展覽中,距今9000年—7800年賈湖遺址出土的一件龜甲引人注目,龜甲上有一個刻畫的眼形符号,與幾千年後商代殷墟出土甲骨契刻的“目”字十分相似。資料顯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賈湖遺址出土的龜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發現刻畫符号共17例,個别符号與後世的甲骨文有相似的地方。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高郵陶文,在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出土,距今已經4000餘年,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年。在陶片内壁有八個刻畫符号,縱向兩行,每行四個,左行四個符号相對規整,類似文字,右行四個符号類似動物圖形。

資料顯示,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等文物上,有許多用尖狀器刻畫的原始符号,考古學界将之稱為“刻畫符号”。這些用幾何線條勾勒出的符号,嚴格意義上尚不能算作文字,它們的性質、功能以及與漢字起源之間的關系也衆說紛纭,但其大量的發現無疑為中華大地上的文字初創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放眼雲端,一覽非紙書的漢字之美

刻辭蔔骨

大家都知道甲骨文,南京博物院館展出了“西方學者甲骨研究第一人”明義士收藏的牛骨殘片,骨面刻字。蔔辭為占蔔祈雨内容,分别為丁未蔔和已酉蔔兩段内容,兩段内容各自貞人不同,書風差異也很大。同一片蔔骨上,共存兩位貞人為同一事所占風格不同的蔔辭,兩種書風交相輝映,非常難得。

值得一提的是,明義士與濟南頗有淵源。1932年,明義士被齊魯大學聘為國學研究所考古學教授。他把自己在河南收藏的甲骨分裝在幾輛馬車中全部運到濟南,明義士一家五口居住的花園洋房,就在南新街56号,與老舍在濟南的四合院相鄰,既是同僚又是鄰居。

神秘瑰麗的青銅器是銘刻文字的重要載體。1976年,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一件精美的後母辛四足觥。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後,也是中國有曆史記錄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婦好多次受命征戰沙場,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

觥是一種造型特殊的盛酒器,也是祭祀時的禮器。此器形制奇特,前部為牛形立獸,後部為鳥形,四足,前兩足為獸蹄,後兩足為鳥爪。通體滿飾細膩精美的紋飾,蓋内與器身内均有“後母辛”銘文。“後母”是對商王後的尊稱,“辛”為武丁妻子婦好的廟号,此器應為婦好死後子輩為其所制。 展覽中還有首都博物館所藏西周時期的班簋,簋是祭祀時盛放食物的器皿,也是重要的禮器。這件簋器形制獨特,腹部四耳飾有獸首,下接象鼻形足将器身懸起,這在簋器中非常少見。器内底銘文20行,共計197字,其大意是:周王任命毛伯為毛公,并派遣其率軍征伐東國,三年後東國平靖,毛公班師回捷。毛班随軍有功,受到賞賜,做此器為紀念,希冀子孫世代珍藏。這段銘文涉及穆王時代征伐東國的史實,補充了史籍記載的不足,對西周史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此外,南京市博物館春秋時期的曾子義行簠也與觀衆在網上見面了,簠是一種食器,在祭祀和宴飨中用來盛裝谷物蒸成的幹飯,廣泛流行于春秋早期。這件簠的器蓋和器身内均鑄銘文15字,内容大緻相同。

放眼雲端,一覽非紙書的漢字之美

曾子義行簠

簠的主人“曾子義行”為曾國貴族。曾國是位于今湖北西北部随州、棗陽一代的古國,為姬姓。這件銅簠屬于典型的“楚式器”,卻出土于南京市六合區程橋一座春秋時代吳國貴族墓中,為研究吳文化、吳國疆域以及吳國與他國的關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居延漢簡,見證邊塞烽煙

漢字的形體演變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時期,每一個演變過程,都深受器物載體的影響,不同載體也會呈現不同的漢字之美。戰國時期的楚簡,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漢隸書轉折期的風格。

新蔡葛陵楚簡是1994年出土于河南新蔡葛陵故城楚墓的一批墨書竹簡,這批竹簡珍藏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其内容是以楚國文字書寫的蔔筮祭禱記錄和遣策赗書,數量達1500餘枚。文字一般書于竹黃一面,絕大多數單面書寫。墨迹清晰,由多人書寫而成,字距不一。文字内容豐富,一類為蔔筮祭禱記錄,以求問病情為主,簡文由前辭、命辭、占辭等組成,另一類為遣策。

新蔡楚簡對研究楚國曆史、思想信仰、醫學史與楚文字的字型和書法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考古學資料。由于這批楚簡出土于淮河流域,對研究楚國腹地和東部疆土之間在蔔筮、祭禱等禮制風俗方面的異同具有重要的證史與補史意義。

南京博物院館藏文物漢居延木簡上有“甲渠官”三個字,這批竹簡1913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的居延地區。“甲渠”是地名,甲渠官是官職,木簡隻有甲渠官三字,大概是通行證一類的物件。

放眼雲端,一覽非紙書的漢字之美

新蔡葛陵楚簡

漢武帝時,居延設都尉,歸張掖郡太守管轄,不僅築城設防,還移民屯田、興修水利、耕作備戰,戍卒和移民共同屯墾戍邊,居延即為中心地區,居延長城周邊兵民活動在漢代持續200多年,形成大量居延漢簡。縱覽居延漢簡,内容涉及面很廣,有記載政策漢令(如兵制和屯田制度)和重要事件的、有官吏任命書及侯官組織、有追捕逃犯的通緝令、有邊境備警的通知、有烽燧制度及烽火信号的規定,甚至有吏民之間的買賣合同和借貸契約,還有一些抄寫的殘簡,如《算術書》《九九術》、藥方、《卷颉篇》等等,堪稱“居延大百科”。

金簡,武則天遺留的唯一文物

許多人聽說過磚竈、陶竈,但沒聽說過金竈,西安博物院這件東漢金竈(高1.2厘米、長3厘米、寬1.7厘米)在西安未央區盧家口村出土,讓人大開眼界。

這件竈由竈門、竈膛、竈台、釜和煙囪組成,竈台上的釜中盛滿粟米,粒粒分明。竈底有用金絲焊接成的篆書祈福銘文“日利”二字,其意與漢代的瓦當、撲滿、吉語印上常見的“日利千金”“日入千萬”等意思相近。

漢代有“視死如生”的喪葬理念,厚葬之風盛行,漢墓中常見以陶質或銅質的模型器作随葬品,金竈極為少見。這件金竈器型小巧精緻,長不盈寸,但結構完整,部件一應俱全。目前考古發現的漢代金竈底部還有“宜子孫”“宜子”等吉語。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武則天金簡1982年出土于中嶽嵩山峻極峰,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枚金簡,更是迄今發現的武則天遺留的唯一一件與她本人有關的可移動文物,堪稱稀世珍寶。

這是武則天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遣道士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金簡呈長方形,正面镌刻雙鈎楷書銘文3行63字,遒美健秀的小楷,刻工高超,線條虛實結合,筆意表達得很到位。

“符節印玺,是以示其信也”

古代玺印、符牌普遍刻有文字,以作昭示權力和質證取信之用,“符節印玺,是以示其信也。”其制作材料種類多樣,有金屬、玉石、象牙和獸角等。玺印最早作為模印工具出現,後成為曆代王朝權威的象征,是各級官員行使權力的信用憑證,也是古人社會交往的信物。

西安博物院珍藏的秦代封泥就是古代用印的遺存,這兩枚封泥儲存完好,封泥下皆遺留有麻繩痕迹。這組封泥在西安未央區漢城鄉相家巷村出土,泥面上分别戳印陽文“内官丞印”與“郎中丞印”,是秦代中央官署的官員印記。封泥常用于封存竹木簡牍的公文或書信。在成捆包紮好的簡牍外加一檢木(挖有方槽的木片),用繩索捆縛,于檢木處系結并封以軟泥,再用印章在泥上按壓出印文,經幹燥硬化,即成封泥。如此往來文書可以防止私拆,起到保密作用。除簡牍外,封泥也用來封緘盛物的器皿等。漢代以後,紙張逐漸替代簡牍,用印之法便由封泥封緘轉變為印。

放眼雲端,一覽非紙書的漢字之美

内官丞印封泥

西晉時,匈奴首領歸順的“晉歸義胡王”金印(通高2.6厘米,邊長2.3厘米)現珍藏于洛陽博物館。金質,印呈方形,鈕作駝形。印面陰刻篆書“晉歸義胡王”。印文布局嚴整穩重,字迹規正剛健,造型古樸簡練。

歸義,即歸附、降順。胡,是古代中原王朝對西域、中亞及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統稱。漢晉時期,中原王朝通過軍事行動或安撫手段瓦解北方少數民族的政權,一些少數民族部族首領選擇歸附中原王朝。西晉匈奴歸義發生于晉武帝時,此印初獲于甘肅,印文所指“胡王”應為晉帝所封居于涼州的匈奴首領。印鈕作駝形,這是傳襲漢代以來分封賞印少數民族首領多以駝、羊為鈕的舊例。該印不僅是研究古代篆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西晉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實物。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文明傳承的根本。傳說遠古倉颉造字驚天地、泣鬼神,展現出文字的重要性。在紙發明之前,中華先民将文字鑿刻于甲骨,鑄镂于金石,書寫于竹帛。漢代以後,紙逐漸成為最普遍的書寫材料,但“非紙書”仍廣泛應用于印玺、碑刻、陶瓷、錢币等上,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紙書”承載着中國悠久的文字書寫傳統,見證了漢字曆經“甲金篆隸楷草行”的書體演變過程,其字裡行間蘊藏的豐富資訊,是中華文明發展程序的重要實證。

“非紙書”可以補文獻記載的不足,有時還可以糾正其錯誤,幫助判明其年代、制作者、所有者、所在地、用途和目的等。從書法的角度來說,“非紙書”也是重要的書法藝術資源。沿着民族文化的根脈,“非紙書”引領觀衆探讨和追溯塵封的文字曆史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