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舉之路為何成為催命符,相比于科舉考試,聯考好在何處?

科舉制由隋朝興起清朝滅亡,起初科舉制為寒門學子鋪平康莊大道,但是随着時代演變科舉制也沒逃過盛極必衰的定律,最終成了統治者禁锢思想,達官貴人營私舞弊的工具。雖說科舉制讓範仲淹、李超、李昂等人擺脫寒門之身,可它也讓柳永、唐伯虎等衆多才子,失去施展之地。

科舉之路是每一個文人心中的白月光,放浪形骸的柳永也不例外,“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從《勸學》中不難看到他對科舉的熱忱,可他最後為何願把功名換了淺唱低吟?

科舉之路為何成為催命符,相比于科舉考試,聯考好在何處?

(古代科舉考試)

據記載,柳永分别在天禧三年,天聖二年,天聖五年參加過三次科考,第一年他滿懷信心高喊“臨軒第試,對咫尺無顔,定然魁甲登高第”。自信之人大多自我,自我之人難忍受一家之言,宋仁宗思量到此人若中魁首,定然會讓百姓人人效仿,形成高度自我的風氣,于是便以“無行”黜之。十年寒窗苦讀,因“無形”二字化為泡影,聰明如柳永,怎能不知“無形”隻是那高高在上之人,滿足自己一家之言的借口。

為表憤怒之意,柳永作《鶴沖天》,他恃才傲物用“明代暫遺賢,如何向”一句,諷刺宋仁宗不能保證“野無遺賢”,他高傲地向獨斷的皇權發起挑戰。在君主專制的封建王朝,宋仁宗定然不會允許蔑視公卿的思想盛行,于是他一句“且去填詞”又将這大才子打入凡塵。

科舉之路為何成為催命符,相比于科舉考試,聯考好在何處?

柳永自嘲稱自己為白衣卿相,若是白衣怎為卿相,這截然不同的兩個階級,道出了這恃才傲嬌之人無盡的心酸。

柳永年過半百,方中進士,許是經曆凡塵的風霜,此時的他,再也不敢與封建皇權叫闆,數十年的風吹雨打,雖沒收走他的天分,卻收走了他的傲骨,漸漸地他從一個特立獨行的文豪,變成了溜須拍馬的小人,變成了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

“别有堯階試罷。新郎君、成行如畫。”他在《柳初新·東郊向曉星杓亞》中描寫新科進士鱗化之景,心中贊歎溢于言表。

科舉之路為何成為催命符,相比于科舉考試,聯考好在何處?

(柳永畫像)

曾幾何時,他還藐視科舉斥其不公,曾幾何時,他還借“走舟車向此,從奔名竟利”諷刺進士追名追利,如今看來,這份贊歎幾分真假不得而知。為保自己官途順當,他又作《透碧霄》以“帝居壯麗,皇家熙盛,寶運當千。端門清晝,觚棱照日,雙阙中天。”贊歎京城之繁華,宋朝統治下百姓之和樂。

讓一個有铮铮傲骨的文人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說出心中多想,隻能作詩賦詞幫統治者粉飾太平,這便是封建專制下科舉制的“魅力”所在。

科舉之路為何成為催命符,相比于科舉考試,聯考好在何處?

宋朝也是科舉制跌下神壇的時代,科舉不同于聯考,聯考是數着日子的應試,而科舉卻是沒有盡頭的苦讀。在身體與精神長期被奴役的情況下,心智不堅定之人,往往會失去本心,走上窮途末路。宋朝科技遠沒有如今發達,身份的證明也遠沒有如今謹慎,科舉舞弊便變得極為容易。

紹興二十六年,進士秦萬全,因冒貫考試引起“群衆打林應晨瀕死,士人驚散,幾壞科舉。”營私舞弊案也從不是宋朝專屬,清朝時期的順治年間,丁酉科場案和康熙年間辛卯科場案,也尤為出名,監考人員或因謀利或因謀私,都在自己職責内行不法之事。

潇灑吟唱“世人笑我太瘋癫,我笑世人看不穿”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也深受科舉舞弊之害。

科舉之路為何成為催命符,相比于科舉考試,聯考好在何處?

(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的劇照)

他年少成名,二十歲參加鄉試拔得頭籌,才華相比柳永有過之而無不及。弘治十二年,唐伯虎參加京城會試,适逢程敏政、李東陽擔任主考官。兩人出題别出心裁,考生應接不暇,全場隻有唐伯虎與徐經答到要害。不曾想唐伯虎、徐經兩人華麗的辭藻,成了玩弄權術之人的引火索,程敏政的政敵,借此事誣陷兩人與程敏政參與舞弊一案,三人均锒铛入獄。

《明史》評價此事說“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秘不能明也。”由此可見,唐伯虎參與舞弊一案實屬子虛烏有。事畢唐伯虎失去狀元身份,雖被予以小官,卻因羞愧未上任,回鄉之後受盡冷眼,性情大變,而程敏政被放出獄後,也因胸痛發癰而死。

科舉之路為何成為催命符,相比于科舉考試,聯考好在何處?

科舉制深深地刺痛了唐伯虎的自尊心,他雖把自己僞裝成安貧樂道的桃花庵主,卻難以掩飾内心的落寞。“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的桃花仙與那“暮登天子堂”的唐寅仿佛判若兩人,人人追捧的科舉之路,成了唐伯虎的催命符,寒門學子的康莊大道,變成了朝堂官員勾心鬥角的樂園,真是可笑又可歎。

不可否認,建立科舉制的初衷是好的,可統治者卻賦予它罪惡,古代封建統治下的科舉與其說是康莊大道,不如說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在科舉制下,沒有足夠的手段,寒門學子的利益便無法保證,這樣的科舉之路無非在為“肉食者”謀利。

皇權專制下标新立異的文人不被接受,思想高度統一,寒門學子隻能按皇帝意願思考,在這樣的形勢下,以天馬行空為傲學子,無異于行屍走肉,而科舉制的“魅力”便是讓人樂此不疲。

科舉之路為何成為催命符,相比于科舉考試,聯考好在何處?

(古代進京趕考的學子)

相較于科舉制,聯考有太多優勢,首先它不是禁锢思想的工具,它倡導百花齊放,其次聯考絕對公平,杜絕營私舞弊的考試,才是真正的康莊大道,最後聯考讓讀書人有了更高的選擇性。

聯考是在新時代下應運而生的産物,學生再也不用如孔乙己般“之乎者也”,柳永、唐伯虎之類也無懼權力,有了自由發揮的餘地。兩者最大的差別便是,科舉是為皇帝為國家而考,而聯考則是為自己而考。

參考文獻:《明史》,《細說宋朝》,《史記》,《明朝那些事兒》,《資治通鑒》,《科舉演變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