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有諸葛亮之才,若不被李自成殺死,則大順可保,清朝将不存在

話不多說,直接上大盤幹貨。想必各位曆史愛好者對卧龍諸葛亮已經再熟悉不過了。敗曹操,奪漢中,七擒孟獲,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戰役被大家耳熟能詳并廣為流傳。但今日小編要為各位看官講的卻不是這些你們不想聽的東西,而是一位能與劉伯溫,左季高,曾國藩相媲美的謀士。在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沖突極度尖銳的時代語境下,他提出“均田免賦”的口号,使廣大又肌又寒的屌絲農民熱血澎湃,為了他們自己手裡的飯碗和又白又香的大饅頭,農民們終于決定搞事情了,于是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起義運動,讓李闖王的部隊發展到百萬之衆,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中的主力軍,也使李自成成為了這場反抗壓迫人民生活政權戰鬥中的領袖。

首先小編要向大家強調一點,便是俠以武犯禁,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盡管他的動機是多麼多麼的正确,但隻要他犯了錯誤,就一定要受到應有的懲罰。或許這點使各位看官感覺特别的繞口,但這确實是如今法律審判的一項重要的依據。

他有諸葛亮之才,若不被李自成殺死,則大順可保,清朝将不存在

小編先和大家啦一下闖王李自成,他與曾經賣過草鞋的劉邦、當過和尚的朱元璋一樣都是白手起家,為何劉、朱二人,功成立業,把皇位留給了自己的子子孫孫,而李卻最終在九宮山敗亡,被村民給活活揍死?任何事件的背後絕對都是有隐藏因素的,絕非表面看着那麼單純與簡單。劉邦年代太久遠,漢代的事了,也沒啥可比性。這裡隻拿明朝的開國老祖老朱與李自成相對比,感覺李自成(敗亡)與朱重八(成功)的差距主要在如下:1.自身原因,農民見識短淺,沒有禦人之術,有的隻有喝酒劃拳,唱着哥倆好,然後拉個桌子椅子再拜個把兄弟。想以強烈的情感作為連結來拴住部下,這顯然是不可取的。2.有無充分準備和方案成就千秋事業。  李自成啊,怎麼說呢,争議頗多,這個人一直是以一種饑民領袖的姿态,出現在明末的政治舞台上,說不上粉墨登場,這個姿态卻也算是不太光彩。生存壯大的根基就是廣大百姓的認同和支援,他也懂得發起人民群衆的力量。恰恰這點也決定了日後的結局。他也曾幾起幾落,打過敗仗落荒而逃,也打過勝仗一路風光,直到1639年李自成重出商洛山時才幾千人馬,根本不被其他勢力重視,到了1644年入京滅亡明朝隻用了五年時間,我們5年可以讀完大學,有人五年可以攢十萬塊錢,但人家建立一個新的政權。他在暫時成功的輝煌時期與當時的天時(災荒不斷、朝廷混亂)、地利(據河洛、占潼關,進可攻退可守,打不過就跑)、人和(提出了正确的“均田免賦”政策,百姓支援,多數是李岩提出的)有很大關系。而他後來的失敗,雖然現在的史學大家各抒己見,但小編卻始終認為他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就是他殺掉了一個人。此人有古亮之才,若不被李自成殺死,若李自成能再聽他一逆耳忠言,則大順政權可保,他也不必到處逃跑,那麼清兵就不能入山海關,清朝将在這人山人海的浮筆浪墨中黯然退場。那麼這位神秘的選手是誰呢?各位看官往下看。

李岩(?-1644年),生年不詳。曾用名李信,在河南開封府杞縣青龍崗(今開封杞縣黃土崗)出生,出生時好像麼啥異象。原為明王朝天啟丁卯年舉人,好好的舉人不當,為了心中的蓬勃野心而遠離自己的家鄉,後投奔李自成,後被牛金星誣陷,李岩慘遭冤殺,成為當時一大冤案,也讓後人歎息。但這個百科的記載,也沒有原始材料的依據。

他有諸葛亮之才,若不被李自成殺死,則大順可保,清朝将不存在

崇祯年間,大明王朝已經山窮水盡,國庫早已空虛的不成樣子,宦官專權,苛政頒行,加上天下大旱少雨,三饷加征,百姓無力支付,生活困苦,都快要吃土了,是可忍,熟不可忍,紛紛铤而走險,發動起義。後來,随着農民起義軍的漸漸聲勢浩大,确實人挺多,但也僅僅是人多,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實力大增,進入李岩的視野,由此可見,他還是很有眼光的。李岩随後決定加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與廣大農民成為了小夥伴,這也決定了他一生。是以說,人生往往看似地一個決定,卻在今後影響了這個人的一生,這也被稱為蝴蝶效應。

李岩加入後,就勸李自成要多聽聖賢書,比如尊賢禮士啊,除暴恤民啊、假行仁義啊,禁兵淫殺等等,收人心以圖大事。總而言之,就是乖乖地聽話,别搗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岩很懂得運用輿論宣傳的技巧,這與後來二戰期間戈培爾包裝希特勒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派人喬裝打扮,扮成百姓、行商坐賈之人,偷偷地潛入城池,在民間地方廣布流言:“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還編成便于傳唱童謠,這大大加強了傳播的力度,讓孩童到處傳唱:“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咱不納糧”,“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悅”。(要是你,你唱不唱。哈哈)這一段在高中的曆史課本之上是有記載的。進而讓幾十萬的的河南饑民如同大旱盼甘霖,“惟恐自成不至(就怕李自成不來啊)”,“從自成者數萬(願意跟随李自成的人成千上萬)''”。可見李岩的宣傳是有多麼的徹底,比起現在的一些自稱世界級的營銷專家也毫不遜色。李自成從此走出了商雒山中時的低谷,面前展現出奇幻的轉機,讓他喜笑顔開。完全可以說,崇祯十三年後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輝煌,李岩是功不可沒的。

他有諸葛亮之才,若不被李自成殺死,則大順可保,清朝将不存在

但随着農民起義軍的勢如破竹,本身農民軍紀律就不完善,再加上軍隊管理者的放縱,不用小編說,大家就可以完全想到那些兵士的所作所為。最為不幸的是,進京之後李自成對李岩的進谏就有所回避了,這也是正常的,沒有人是一成不變的,但李岩還是曾經的那個李岩。闖王曾經虛心納谏,善于聽取他人意見,也接納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批評,哥們兒之間也不再一塊喝酒拉呱了,往日的情誼也一點點的消散。就在牛金星、劉宗敏等人迷夢于勝利的須彌幻境時,以為成功的大門觸手可及時,李岩曾向李自成奉告了四項重大問題,提出不同意見,并沒有選擇明哲保身不問世事(有人說這很蠢,很不應該,但小編覺得這是一個做人極高的境界問題),其中就有嚴肅軍紀和招撫吳三桂父子這兩項重要建議,在古代受嫡長子繼承制的影響,一家之長通常把兒子看的特别重,是以大家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把吳三桂兒子殺了,吳三桂他能不反嗎?換作誰,誰都會有火氣的。這原本是一服良藥和清醒劑,但是這草藥苦口啊,李自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隻是草草敷衍李岩,不見真實推行,最終釀成了這無法挽救的大錯。

對李岩的結局,《綏寇紀略》中作了記載,這是正規的史料的白話文翻譯:定州失敗後,有人說河南全境都向明朝軍隊投降了。此時,李岩要求親率兩萬精兵,趕到中州,這樣就可以令附近的郡縣不敢再輕舉妄動、就是有敢暴亂者,也能及早收拾。(或許當時進谏的方式方法有些許的問題)當時闖王沒有回答,反而私下認為李岩另有所圖,就在闖王起疑時,牛金星向闖王進言,要尋找機會除掉李岩,得到闖王首肯。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義召李岩到軍營中飲酒,安排伏兵在營中隐蔽處,李岩和他的弟弟李年同時被擒殺。英雄暮年,壯心不已。這難免讓人感懷。

他有諸葛亮之才,若不被李自成殺死,則大順可保,清朝将不存在

唉,可惜可歎。上馬可打天下、下馬可治天下”,且忠心不二的制将軍李岩,最後卻落得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隕落為曆史中的一粒微塵。磨沒磨完就殺驢,傳奇人物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往今來,功勞巨大卻又能全身而退,安度餘生的不過範蠡、張良、郭子儀、姚廣孝等寥寥數人。這幾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出世情節。何謂出世情節。就是雖然跟着皇帝打天下來了,但是天下太平時,都迫于無奈選擇隐居。是以皇帝會念及昔日之情,放這些人解甲歸田。那是不是說李岩缺乏這樣的大智慧呢?當然不是,可是李岩是個讀書人,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精神,這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讓他甯可死也不想逃避。是以我說,李自成一生成敗,全系此人。道理越辯越明,各位小友,還請在評論區大展身手。小編抛磚引玉,期待着各位高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