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馬尾海戰之中,福建水師大敗,幾乎損失殆盡。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第一水師的福建水師大敗,引發了中國震動。為何這“中國第一水師”會大敗?它失敗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下面請聽我來給您解答。
一、清政府優柔寡斷,戰和不定
面對着法國人的多次挑釁,清政府仍然猶豫在和戰之中,幻想着可以通過談判或者妥協的方式提前結束這場戰争。
此時的中國人總是信守着“不放第一炮”的想法,等待着敵人主動開戰,然後便可以名正言順的反擊。這種想法是清軍面對着近代化戰争而不熟悉國際法釀成的惡果。
在馬尾海戰中便是如此,面對着中法已經小規模交火的情況下,清政府依然抱着幻想,以至于延誤戰機,難以做出正确抉擇。

二、重文輕武,文官典兵
從宋代之後,中國朝堂之上便一直保持着“以文制武”的風氣,甚至有時候,文臣直接擔任武官進行指揮與作戰。
但是進入近代之後,戰争的專業性越來越強,對于指揮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清政府僅僅認識到了對于裝備的改進而忽視了對進階指揮官的培養,依然堅守着“文官典兵”的原則。
在馬尾海戰中,清軍的進階指揮官張佩綸等人便是文官出身,面對着近代化的法國部隊,他們毫無經驗也毫無意識,不論是情報、指揮、還是後勤工作,均做的一塌糊塗,在這種情況下,清軍雖然有着品質不錯的戰船和龐大的艦隊,但是仍然無濟于事,最終輸掉了馬尾海戰。
可能張佩綸等人是優秀的文官或者是優秀的智囊、幕僚,但是在此時,他們一定不是一位合格的指揮官。
清軍英勇作戰
三、軍隊缺乏訓練,素質較差
畢竟戰争中的主體還是人,是以軍隊的訓練水準幾何,在戰場上的發揮如何等因素,便也成為了戰争能否獲勝的重要因素。
在當時的戰場上,法國艦隊有9艘船,多為木殼巡洋艦,少數為鐵骨木殼巡洋艦,而當時的福建水師由10艘船,多數為木殼巡洋艦,少數為鐵骨木殼巡洋艦,而且福建水師還有多艘老式戰船以及附近的7座新式炮台的支援。可以說,就武力方面,清軍占盡了優勢。
然而在開展之時,僅在40分鐘内,福建水師便被擊沉了9艘戰艦,傷亡将近700人,反觀法軍,無一艘戰艦被擊沉,人員傷亡僅30餘人。
由此資料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福建水師的素質是較差的,雖然不泛船員們的英勇作戰,但是在近代化的戰争之中,這種英勇很難抵抗炮火。
悲壯的馬尾海戰
四、總結
由此看,雙方實力差距,不是簡單的幾件裝備就可以彌補的,雙方之間的差距是橫跨了兩個時代的巨大差距,是工業時代與封建時代的巨大差距,而此後,清王朝仍會不斷吃虧,不斷重蹈馬尾海戰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