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唱着歌跳着舞就把仗打赢了?

唱着歌跳着舞就把仗打赢了?

文:黑瞳(讀史特約作家)

音樂常常讓人聯想的到和諧、美與和平,它跟戰争根本不搭界。但是在中外戰争史上,還真有利用音樂攻城略地、打退敵人的案例。

1.

十面埋伏的故事大家都熟知,那可以說也是一次音樂戰的典型戰例。

楚漢戰争末期,劉邦聯合各路諸侯把西楚霸王項羽的部隊包圍在垓下。半夜時分,漢軍帳中忽然唱起楚國的歌曲,連項王都吓出一身冷汗,他說:“難道漢軍完全占領了楚地?為何到處都是楚歌?”

劉邦這邊的音樂戰術不僅讓項羽産生了誤判,更為嚴重的是瓦解了楚軍士氣。項羽士兵大多都是楚地人,聽到楚歌難免勾起思鄉之情,一想到家中的妻兒,再看到身陷重圍、生死未蔔的自己,大量士卒内心動搖,紛紛叛逃。

當項羽被漢軍追到烏江邊時,隻剩28騎。雖然還可乘船過江,謀圖再起,但項羽一想到自己當年帶着八千子弟兵出征的場景,如今殘兵而回,羞愧難當,最終在一曲《垓下歌》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唱着歌跳着舞就把仗打赢了?

2.

盡人皆知的諸葛亮上演空城計,雖然精彩絕倫,但畢竟是羅貫中小說中演繹,但藝術往往源于生活,諸葛亮空城計的原型,是唐玄宗時期的戍邊将領張守圭。

張守圭長期戍邊,戎馬倥偬,多次與突厥、契丹、吐蕃入侵者作戰,履立戰功,被贊為''立功邊城,為世虎臣''。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蕃人進攻瓜州(今甘肅安西西南),守将王君煥戰死,張守圭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立即組織将士百姓修築城牆,以抵禦敵人的進攻。

可是城牆還沒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來犯。衆人驚慌失色,張守圭卻很鎮定,急中生智說道:''敵衆我寡,不能用利箭、石頭硬抗,必須施用計謀退兵。''于是登上城樓,置酒作樂,找來樂工吹拉彈唱,大宴将士。

吐蕃人見狀疑城中有埋伏,竟不戰自退,張守圭随即縱兵追擊,把吐蕃人打得大敗。

可見空城計的曆史原型比演繹的更精彩,利用音樂智退大軍不說,還敢于縱兵追擊,立得奇功。

唱着歌跳着舞就把仗打赢了?

3.

西晉時候,匈奴大軍包圍了晉陽城,晉陽城兵少将寡,守城主将并州刺史劉琨更是藝高人膽大,也用了一把“空城計+四面楚歌”。

劉琨一面命人擺上酒席,一面命樂工吹拉彈奏。匈奴軍疑有伏兵,不敢妄動。晚上,劉琨親自吹起了竹箫,箫聲悲切,圍城的匈奴兵為之動容。接着劉琨和士兵們又吹起了胡笳。

胡笳本是匈奴的民族樂器,那熟悉的音樂,仿佛鄉音一般,喚起遠離家園的匈奴兵的思鄉之情。

竹箫和胡笳瓦解了匈奴兵的鬥志,渙散了他們的軍心。第二天,天還沒亮,匈奴兵就棄城而走,劉琨乘勢指揮軍士搖旗呐喊,虛張聲勢,使匈奴兵不戰而潰。

唱着歌跳着舞就把仗打赢了?

4.

1941年,德軍的40個師把列甯格勒圍了個水洩不通,使擁有300萬人口的列甯格勒成了一座孤島。

一天,前線總指揮戈伏羅夫随口哼起了《列甯格勒交響樂》的曲調。這部作品使戈伏羅夫熱血沸騰,他決定組織一次公開的演奏,以激勵軍民的鬥志。因為很多樂隊的成員或者餓死,或者到前線去作戰,是以費了很大的功夫才召集齊樂隊,1942年8月9日,樂隊終于組成,可以演奏這首雄壯的樂曲了。

為了創造一個安靜的演奏環境,前線部隊向敵軍陣地發射了約數千枚炮彈。列甯格勒終于響起氣勢宏偉的《列甯格勒交響樂》,樂曲通過電台傳播到全城,乃至前線戰壕,響徹列甯格勒上空和郊野。全城軍民以極大的熱情傾聽這英雄的樂章。

動人的樂曲表達了守城軍民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鼓舞了軍心,安定了民心,全城軍民上下齊心,誓死堅守。

這座英雄的城市硬是堅挺地熬過了17個月的浴血奮戰,列甯格勒雖然有150萬人被餓死,但是經過全城軍民頑強抗擊,終于打敗了德軍,取得了守城的最後勝利。而這勝利的取得,《列甯格勒交響樂》可謂功不可沒。

唱着歌跳着舞就把仗打赢了?

5.

相反,希特勒居然也是位音樂愛好者,并且也運用過音樂戰成功占領敵國。

1940年4月9日,德國軍隊入侵挪威,挪威軍隊戰敗退入山區。德國軍隊順利進入奧斯陸(挪威首都)。

但是,最先進城的卻是一支由1500人組成的樂隊。這支樂隊吹吹打打,演奏的都是挪威人喜歡的民歌和流行歌曲。樂隊的到來營造出一派升平景象。市民們忘記了戰争,走上街頭看熱鬧,有的市民還踏着節拍,跳起舞來。

就在市民們與狼共舞的時候,2萬德軍在音樂聲中迅速占領了這個城市。德國人露出了他們的真面目,市民們想反抗也沒有機會了。

德軍就是這樣以音樂這種特殊的武器,麻痹敵人,“溫柔”地占領了他們的城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