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小編又來跟大家講曆史了,今天我們來講講我國偏遠地區——新疆。新疆最初是個藩國,是後期被收複的。人們總喜歡拿康乾三代皇帝和左宗棠收複作對比,按理說,這并不公平。因為康乾三代皇帝他們剿滅準噶爾,和左宗棠收複的哲德沙爾汗國是不一樣的,我們切不說他們首先收複新疆的思路不一樣,重點是後者要弱上多。
我們的曆史書把平定準噶爾用來形容清朝跟準噶爾的戰争,這種說法就好像是準噶爾是逆賊叛軍,我們清朝就是去平定逆賊的一樣,但其實康乾三代皇帝和準噶爾算是兩國之間的戰争,難度很大。

在康熙爺剛剛登基的時候,西藏和外蒙古是處于半獨立的狀态,他們因為距離偏遠,地勢氣候各方面的原因,那個時候不像現在交通那麼的發達,朝庭管控有心無力,關内又經常發生戰争,噶爾丹發起進攻之前,我們剛剛打完了一場不小的戰争,死傷無數,将士們也是略顯疲憊的,壓力可以說是非常大的了。
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壓力大,準噶爾壓力小呀,他們的國家正是處在上升期。勢力非常的強大,管控的領土多達四百多萬平方公裡。并且他們的民風也非常的剽悍,又注重軍隊的培養,訓練。一年要進行兩次模拟演戲,他們的武裝力量也比清朝官兵的先進。
烏蘭布通的那場戰争開始之前,清軍是派出了兩萬精兵去試探準噶爾的,但是這兩萬精兵過去就被打的落花流水,全軍覆沒。逃回來的将士都勸阻說不要和他們開戰了,求和吧。
打不死康熙皇帝頂着壓力,召集了十多萬的兵馬,除開輔助和後勤,差不多有快五萬的精兵去對抗準噶爾三萬悍将,炮轟,火槍,大刀,能用的都用上了,雙方不要命的把手裡是武器揮向對方。這一場戰役打了整整一天,五萬清兵和三萬準噶爾将士就打了個平手。
後來在康熙親自主持戰役,,拉攏噶爾丹的侄子内亂,把噶爾丹的老巢給端了,噶爾丹回不了準噶爾,後來子啊大戰之後,準噶爾失敗,自殺了。
當時的康熙,并沒有向要滅了準噶爾的打算,一個是因為地區偏遠,不好管理,一個是他和準噶爾侄子的關系還不錯,第三個是人家對面就三萬個人能對抗我們十萬人,說明他們那邊的人是很強悍的。
噶爾丹死後,清朝和準噶爾就進入了将近二十年的和平時期,一直到了康熙晚年,噶爾丹的侄子,阿拉贊布侵略西藏,兩個才撕破了和平的包裝,開始了又一次的大戰。
雍正登基後,他是第一個有了滅掉準噶爾的打算。當時清軍是打算修城,占人家的地皮,一點一點的霸占過去,直到占領到人家的中心城市,兩家就又開始打了起來,後來清兵反殺準噶爾,雙方又不得不講和了,直到乾隆皇帝登基,準噶爾的内部發生了内亂,乾隆才趁機消滅了他們。可以說清朝政府消滅準噶爾的難度不低于元朝滅南宋,當時的準噶爾不是那麼容易就被滅掉的,乾隆也是因為自己的爺爺和爸爸打好了基礎,才在這個時候有機可乘。至于哲德沙爾汗國,那就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他們是外來的政權,到新疆的時候身邊的侍衛也才僅僅隻有五十個人,他們是因為有了英國俄國的支援才在新疆動亂時期占領得到,他們在新疆的統治以殘暴著稱,當地的新疆人和蒙古人都非常的恨他們,更别說效忠于他們了。
阿古柏的實力也遠遠不及準噶爾,他們及時是在最輝煌的時候,也沒有完全的占領整個新疆,康乾三地在對抗準噶爾的時候是用蠶食的方法,一點一點拿下了,左宗棠就是直接出兵,難度小的多。
再者,左宗棠還解決了困擾康乾三代皇帝許久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康乾三帝因為後傾問題,好幾次都是打了一半就放棄了,左宗棠利用後勤外包,解決了這一問題,收複了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