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戰争十四年間,東北“中國地”從未淪陷,日軍士兵提起就頭疼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縱觀曆史,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内資本主義得到發展,綜合國力迅速增強。然而,這些發展成就并未改變日本因地理因素而面臨的資源缺乏和土地緊張的現狀。是以,日本在近代一直奉行極端的對外擴張政策,面積廣袤、物産豐饒的中華大地便是日本的重要入侵目标之一。

抗日戰争十四年間,東北“中國地”從未淪陷,日軍士兵提起就頭疼

▲侵華日軍舊照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對我國東三省進行非法入侵。由于當時國民政府奉行消極的“不抵抗政策”,東北軍大部均主動撤入關内,日本隻付出極小的代價便占領東三省全境,并在此基礎上扶持廢帝溥儀重新登基,建立所謂的“滿洲國”政權。盡管軍隊已經撤走,但群眾并不願成為亡國奴,此後小規模的抵抗行動從未停止。事實上,在如今的遼甯省轄境内就有這樣一個地方,抗戰時期從來沒有淪陷。

抗日戰争十四年間,東北“中國地”從未淪陷,日軍士兵提起就頭疼

▲僞“滿洲國”皇宮舊址

這個地方叫做石明信溝。很多讀者或許會感到好奇,為何此地能夠逃脫日本鬼子的魔爪呢?說起來,這還與當地一位名叫王老鑿的抗日人物有關。王老鑿,本名王文福,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生于遼甯石明信溝韓杖子村的富農家庭。王文福自幼習武,練得一手好槍法,幾乎百發百中,因其為人倔強,是以得到了“王老鑿”的诨名,在當地方言中,“鑿”即“倔”。民國初期土匪橫行,王文福被村民公推為“會首”(即村長),村中大小事務都由他管理。

抗日戰争十四年間,東北“中國地”從未淪陷,日軍士兵提起就頭疼

▲民國時期土匪劇照

“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日本人入侵,58歲的王老鑿遂組織民間力量反抗,此後又公開反對僞“滿洲國”對東北地區的統治。一來二去,王文福自然就成了日本方面要重點“肅清”的對象。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6月,日軍對石明信溝發起攻擊,以王文福區區幾十人的力量,顯然是無法阻擋的。是以在付出一定犧牲之後,王文福帶領逃出生天的六個手下來到事先安排家小藏身的地方隐蔽起來,等待日軍撤走後就傳回重建家園。

抗日戰争十四年間,東北“中國地”從未淪陷,日軍士兵提起就頭疼

由于敵我實力懸殊,王文福便采取了一種較為特殊的鬥争方式,那就是從不主動攻擊日軍和僞軍,但是絕不接受其統治,日僞當局的政策和法律到了石明信溝通通無效。若是日軍和僞軍前來讨伐,人數少就正面猛打,人數多久撤回山林,待其撤軍後再卷土重來。另一方面,由于石明信溝地形險要複雜,難以開展大規模軍事行動,日軍要想深入作戰就隻能化整為零,是以此後的軍事行動規模都不算太大。王文福便帶領手下和村民,借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利,與日軍展開遊擊作戰,打得日軍苦不堪言。

抗日戰争十四年間,東北“中國地”從未淪陷,日軍士兵提起就頭疼

▲被擊斃的日軍士兵(劇照)

日軍眼見攻打和圍剿無效,便開始許以高官厚祿,想要通過這一方式将其招安,然而王老鑿卻斬釘截鐵地表示拒絕。就這樣,在王文福的上司之下,當地群眾與日僞統治者頑強奮戰14年,使石明信溝成為東北三省淪陷後唯一未被日本方面統治過的地方。直到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結束,石明信溝仍然牢牢掌握在王文福手中,堪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地”。如今,這片面積達110平方公裡的地方因見證過中華民族的英勇抗争曆史,成為愛國教育的重要基地,備受世人敬仰。

抗日戰争十四年間,東北“中國地”從未淪陷,日軍士兵提起就頭疼

▲王老鑿影視形象

不過在曆史上,王文福也同樣是一個有争議的人物,盡管在抗日的立場上,王文福堅定地站在了中國這一邊,但在抗戰勝利之後,他卻最終站在了國民黨一邊,成為了盤踞一方的土匪,給解放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最終,他的勢力被解放軍剿滅,他本人也成為俘虜,得到了應有的下場。當然,意識到王文福曾經身為抗日英雄的身份,上級并沒有将之處以極刑,而是關押了起來,直到1951年病逝。現在看來,在他活躍的十幾年裡,他既是人民的英雄,也是人民的敵人;他堅持抗日十餘載,卻在最後的一步選錯了方向,這無疑是十分可惜的。

參考資料:

《僞滿“中國地”首領王文福的複雜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