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陸遜是在吳蜀交鋒之際才被提拔發迹的嗎?這純屬三國演義胡扯

一說起陸遜,立馬會有兩個标簽蹦出來——一是白面書生,二是克“蜀”制勝的将才。

有這兩個标簽在,陸遜便給人一種眉清目秀、羽扇綸巾的書生形象。年紀輕輕卻身負才學、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有一天國家遭難忽然被有識之士舉薦提拔、力挽狂瀾于即倒,驚得一衆老臣宿将拜服——可惜,這不是陸遜,倒很像《琅琊榜》裡的梅長蘇……

我們不得不佩服羅貫中先生的筆法,寥寥數筆便将這種形象刻入人心,乃至央視版《三國演義》也找了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演員來飾演陸遜,目的就是突出陸遜的“新”、“青”。不過在真正的曆史中,陸遜可絕不是白面書生、更别提什麼後起之秀,他并非戰場上的素人、而是孫權麾下的宿将。

陸遜是在吳蜀交鋒之際才被提拔發迹的嗎?這純屬三國演義胡扯

上圖_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

陸遜獨當一面嶄露頭角,确實是伴随着吳蜀沖突的激化開始的。

演義中

關羽北伐襄陽,曹仁被圍困樊城、于禁所率領的援軍又被大水沖了幹淨,曹魏集團頓時人心惶惶,但是正面打團又太費力氣,于是想請求吳國抄關羽的後路。呂蒙詐稱自己生病,明面上讓陸遜這個“新人”代替自己職位,暗中白衣渡江抄了關羽的後路,一口氣吞并了蜀漢政權在荊州的所有根據地。在這場改變三國勢力版圖的軍事行動中,陸遜像個花瓶,除了在開始給了呂蒙一點建議,就隻是擺在明面上忽悠着關羽、讓他覺得東吳方面确實沒有配置強力将領對付他,進而掉以輕心,呂蒙則作為核心戰力實質性奪取荊州。

但在曆史裡

陸遜出馬擔任方面軍主将,并不僅僅是障眼之計,更多的是孫權與呂蒙所認可的人事安排。而且在呂蒙稱病之後,陸遜僅僅被任命為偏将軍、右部督,并不是完全替代呂蒙。

陸遜是在吳蜀交鋒之際才被提拔發迹的嗎?這純屬三國演義胡扯

上圖_呂蒙(179年—220年)

此時的陸遜不僅不是不谙兵略的“白面書生”,而且還算得上一位久經戰陣的宿将。實際上他還是孫權早期的追随者——換而言之,他不是孫策孫堅的舊部、而是孫權自己的“老班底”,跟随孫權時候年僅二十一,小孫權一歲,在這一次擔任吳國方面軍統帥時,業已三十有六、從軍十五年!況且呂蒙、魯肅執掌荊州事務的年齡分别是三十九、二十八歲,陸遜這個年齡也不算輕。

回過頭看吳國這次軍事行動,陸遜手段老成、軟硬兼施,完全是一個宿将的風範。在确定計劃以後,孫權是親自率軍發動進攻的,呂蒙作為前部、陸遜随後,接連擊敗關羽部将詹晏、陳鳳、鄧輔、郭睦等人,“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并且請求孫權招辟荊州士族為官,以此聚攏荊州本土人心,進而穩定荊州局勢。直到這時,陸遜才算跻身東吳頂級武官行列“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将軍,進封婁侯”。

陸遜是在吳蜀交鋒之際才被提拔發迹的嗎?這純屬三國演義胡扯

上圖_東吳版圖

那為何陸遜卻會被羅貫中先生塑造成書生形象?

一方面,是陸遜給關羽的親筆信中,說自己“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又在夷陵抵禦劉備時對部下說“仆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是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另一方面,是呂蒙對孫權說過,陸遜“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複是過”。

兩下結合,陸遜就以書生形象出場了。不過此處書生不過自貶自謙,沒有遠大名聲不代表不是久經戰陣——但麻痹關羽确實足夠了。

陸遜是在吳蜀交鋒之際才被提拔發迹的嗎?這純屬三國演義胡扯

上圖_孫權題跋像

話說回來,荊州位處孫吳政權上遊,從曆史上看,誰掌握了上遊、誰就掌握了南京政權的一半生死。東晉的桓溫如此、西晉的王浚如此,放在孫權這裡也是如此。誰擔任荊州方向的軍事主官誰也就肩負着吳國國運,是以孫權要任命的這個人不僅要可以信賴、而且能力要足夠強,放眼當時的東吳将帥,似乎陸遜就是唯一人選。

陸遜在擔任民事官員時,一開始僅負責屯田,有了成效就清查戶口、招募士卒部伍。随後帶領着手下部隊剿滅了會稽亂黨潘臨、尤突,部隊規模擴大到兩千人。讨伐叛軍費棧時,以少勝多,不僅剿滅叛軍,還乘機擴充部隊,“得精卒數萬人,宿惡蕩除,所過肅清“。

從這裡來看,陸遜所擅長的,不僅僅是能征慣戰、料敵制勝的本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穩定一個地方的局勢,足兵足食。

陸遜是在吳蜀交鋒之際才被提拔發迹的嗎?這純屬三國演義胡扯

上圖_三國荊州版圖

荊州兵家紛争之地,人心動蕩并不鮮見,作為荊州主将,既要能夠抵禦外敵、又要擅長料民生産、還要處理好士族與政府的關系,士族出身、又文武兼備的陸遜就是這個位置的最佳人選。再加上他是孫權的親信,并且年富力強品性高尚,各個條件都非常符合,就算呂蒙不稱病求人替代,孫權早晚也會安排他坐鎮荊州的。

時間轉移到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軍殺向荊州,孫權正式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這次演義中故意安排了張昭、顧雍、步骘等老臣斥責陸遜“一介書生”的情節、陸遜也自稱“年幼無才”,是阚澤以全家性命擔保才換得陸遜出馬,這就更不現實了——這樣的國家大任,一家老小擔保哪裡有作用?而以陸遜的戰功和資曆、他擔任大都督算是當仁不讓了。

陸遜是在吳蜀交鋒之際才被提拔發迹的嗎?這純屬三國演義胡扯

上圖_劉備(161年-223年)

是以演義的安排自有人物刻畫的目的,但在現實裡,即使天縱英才也難以一蹴而就,不可能僅被人賞識引薦就驟登大位。希望通過引薦而從一個書生瞬間成長為到将相,是古代文人一貫的“夢想”,就如同當很多人下希望一夜暴富一樣,做不到但想得到——是以這種感情才會在文學作品中屢屢出現。

是以,那個真正“身長八尺貌似美玉”、書生版的陸遜,離更新到大都督版還差了十七年的軍政生涯!

文:左光鬥

參考文獻:《三國志》《吳曆》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