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重新整理多項鄧州曆史的人—李閣老!輔佐5朝4位皇帝!

他是明朝首位内閣首輔,輔佐過5朝4位皇帝,其中作為内閣首輔,服務了父子兩位皇帝,且深得信任,皇帝對他基本上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一位重新整理多項鄧州曆史的人—李閣老!輔佐5朝4位皇帝!

他不是别人,正是李賢——這位土生土長于明朝鄧州長樂林李寨(今鄧州市林扒鎮小李營村)的一代賢相,字原德,号浣齋,谥号文達。生于明成祖永樂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409年1月13日),卒于明憲宗成化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467年1月11日),終年59歲。一直以來,當地人尊稱其為李閣老。

1、明朝内閣首輔第一人

天順(明英宗朱祁鎮用的第二個年号)元年農曆二月九日(1457年3月5日),由于太平侯張軏(yuè)等人推薦,李賢由吏部右侍郎被英宗皇帝朱祁鎮任命為翰林院學士,入内閣參與機務。當年七月初九(7月28日),李賢進升為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兼職如舊,掌文淵閣事。李賢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内閣首輔生涯。

内閣首輔,即内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多數專家、學者、研究人員認為:明朝的内閣首輔,始于明英宗天順年間的李賢。

《明史·李賢傳》卷載:“終天順之世,賢為首輔,呂原、彭時佐之,然賢委任最專。”關于“首輔”,首次明确見之于史書的就是《明史·李賢傳》中的這一記載。

王其渠《明代内閣制度史》載,史學界一般認為,明文規定“掌管文淵閣事”,是明代内閣首輔制度形成的标志。

時江鈴在《明朝嘉靖至萬曆前的内閣首輔制研究》中認為:“天順年間的李賢執掌文淵閣之後,從此首輔制便開始在内閣中明确實行了。”

一位重新整理多項鄧州曆史的人—李閣老!輔佐5朝4位皇帝!

2、明清民國時期,鄧州籍做官職務最高的人

鄧州自古人才輩出,李賢則重新整理了明清以來鄧州人做官職位最高的記錄。

李賢宣德八年(1433年)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曆仕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五朝,曆任吏部驗封主事、考功郎中、文選郎中、兵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内閣,典機務,後又升任吏部尚書、尚書學士、太子少保、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一生在朝為官34載,任内閣首輔長達10年,服務5朝4位皇帝,并深得3朝皇帝信任。

他活躍在大明王朝的權力中心,政績卓著,聲譽有加。《明史》稱“自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宣德、正統年間名臣)以來,得君無如(李)賢者”。他是大明王朝曆史上不可多得的治世良臣,是明清民國時期鄧州官職最高的人。

3、四代閣老獨一家

李賢一家四代即:李賢父親、祖父、曾祖父,均被當朝皇帝封賞為和他一樣的職務,即一家四代均為閣老,這在中國曆史上自古至今,堪稱第一,也是唯一。

彭時《明故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谥文達李公神道碑銘》記載,李賢卒後的封号為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文達為谥号。

陳文《明柱國少保加特進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贈太師谥文達李公墓志銘并序》記載,李賢的曾祖父寬甫,祖父威,俱累贈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

一位重新整理多項鄧州曆史的人—李閣老!輔佐5朝4位皇帝!

李賢父李升的封号為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升先後五受诰命,四次進京謝恩。明朝開國一百年來,大臣之父,累受榮封者,隻有李升一人。

由此可知,李賢卒後依制封贈上三代,都被尊稱為閣老,加上李賢本人四代,故有鄧州長樂林李氏一門四閣老之稱。

四閣老之原配(或繼配)亦依制封贈為一品诰命夫人。

此種情形,自古至今,僅有鄧州李賢這一家,盛榮至極。

一位重新整理多項鄧州曆史的人—李閣老!輔佐5朝4位皇帝!

4、墓地規制最高,墓碑儲存最好

李賢及其先祖的墳茔均在鄧州,其曾祖父、祖父的墓在祖居地長樂林,今林扒鎮小李營村趙廟組;其父李升的墓在今古城辦事處解放居委會解放居民小組(原名閣老墳);李賢墓在今龍堰鄉姚營村閣老墳組,這四人三處墓都被稱作“閣老墳”。李賢和其父李升的墓地所在地的自然村均被稱作村莊名子“閣老墳”,這在鄧州市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李威墓、李升墓、李賢墓為鄧州市重點文物保護機關。這些墓葬雖遭毀壞,但遺留的文物有:

李升神道碑、诰命碑,此二碑依舊立于原處,儲存基本完整,螭首龜趺、首身一體。诰命碑位于神道南端東側,為青石質,通高4.77米、寬1.2米、厚0.26米、碑身高2.97米。碑首雕盤龍,額篆書“奉天诰命”2行4字;碑身楷書15行,足行45字,計561字,碑文清晰可見,碑身四周刻有龍紋圖案。

一位重新整理多項鄧州曆史的人—李閣老!輔佐5朝4位皇帝!

神道碑位于神道南端西側,為漢白玉質,通高4.9米、寬1.04米、厚0.4米、,碑身高2.85米。碑首雕盤龍,額篆書“明故封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公神道碑銘”7行28字。碑身楷書32行,足行90字,共2400餘字。

李賢墓前有《明故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谥文達李公神道碑銘》《李賢诰命碑》石碑兩通。

神道碑:碑高280厘米,寬113厘米,厚30厘米。上刻李賢神道碑銘及撰書人官職、姓名。豎排,29行,滿行96字,除去空格,計1786字,主要叙述了李賢的生平、贊頌了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诰命碑:碑高290厘米,寬111厘米,厚27厘米。碑上刻字20行,滿行64字,除去空格,共668字,字徑3厘米。字迹清晰,宛如初刻。内容是憲宗頒賜給李賢的兩道诰命。李賢的兩通碑先被用作橋闆鋪于刁河劉營石橋之上,後移于花洲書院碑廊。

一位重新整理多項鄧州曆史的人—李閣老!輔佐5朝4位皇帝!

李賢曾祖父李寬甫、祖父李威的墓地位于鄧州城西南60裡長樂林,今林扒鎮小李營村趙廟組西長樂河西岸。據曆史資料記載和當地群衆介紹,墓地按明一品官員規制設定樹立神道碑和诰命碑兩通,布置石人、石馬于墓前。原有一通漢白玉碑,文革期間,被人砸石當藥,已不複存在。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李賢及上三代墓地按一品官員規制建設。按明制“一品茔地周圍九十步,墳高一丈八尺,墳牆高九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馬、望柱各二;其碑刻一品螭首、二品麟鳳蓋,三品天祿辟邪蓋……”

墳墓雖然被毀,通過儲存完好的墓碑可知三處閣老墳恢弘的規模,這在鄧州稱得上是唯一。

5、曆代帝王廟中的陪祀者

曆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内大街131号。在曆代帝王廟中共祭祀188位曆代帝王和79位名臣。配享曆代帝王廟的各朝功臣是文臣40人,武将39人,共計79人。在這陪祀的79位各朝功臣中就有明朝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賢;唐朝禦史中丞張巡這兩位鄧州人。入廟配享的時間,據(清)允祹撰《欽定大清會典》卷四十五載,是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二日(1784年8月17日)。

一位重新整理多項鄧州曆史的人—李閣老!輔佐5朝4位皇帝!

《明史》稱贊李賢:英宗複辟時,正值軍隊饑餓之後,民氣還沒有恢複,當權的奸臣内讧,國家的棟梁傾斜偏移,朝野多變故,時事也很棘手。李賢一人支撐其間,氣勢充沛,遊刃有餘。獎勵人才,整頓綱紀。到憲宗、孝宗之世,名臣相接,也多是李賢所發現提拔的。

能進曆代帝王廟陪祀,是李賢的光榮,也是鄧州的光榮,更是對李賢一生所作貢獻的充分肯定。

6、被皇帝尊稱為“先生”

“先生”一詞,按《漢語大詞典》載,是對年長有學問的人或是對老師的稱謂。明陶宗儀《辍耕錄·端本堂》載:“太子授業畢,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讀書之所,先生長者在前,汝輩安敢褻狎如此。”可見先生一詞多是對老師的尊稱。

在鄧州曆史上,一直盛傳,清彭始抟為帝師,但未見史書明載。而明·王世貞《皇明異典述》卷6載:“英宗自李文達獨見則稱先生,其稱王忠肅多曰‘老王’。”對于英宗皇帝朱祁鎮稱文達先生一事,在(明)李東陽《燕對錄》和李賢《天順日錄》中均有類似表述。在明·王世貞《弇山堂别集》卷十一中也有記載。

一位重新整理多項鄧州曆史的人—李閣老!輔佐5朝4位皇帝!

足見英宗皇帝對李賢是何等的敬重,是以皇帝還把教育太子的重任委托與他。

皇太子朱見深将出閣學習,英宗皇帝請李賢擇學術端良之士備輔導,李賢推薦劉珝等數人為春坊官(太子宮所屬官署名)。英宗仍命李賢總之,日授書正字于文華殿。

李賢《天順日錄》:“禮部請太子(即後來的明憲宗皇帝朱見深)出閣讀書,上召賢,謂曰:‘東宮讀書當在文華殿,朕欲避此,往居武英殿。但早晚朝太後不便,姑以左廊居太子。卿可定拟講讀等官,卿宜時常照管。’且曰:‘先讀何書?’賢對曰:‘《四書》《經》《史》,次第講讀,宜先《大學》《尚書》。’上曰:‘《書經》有難讀者,朕昔讀至《禹貢》及《盤庚》《周诰》諸篇,甚費心力。’賢曰:‘讀《書經》法,先其易者,如《二典》《三谟》《太甲》《伊訓》《說命》諸篇,明白易曉,可先講讀。’上曰:‘然。寫字亦須用心。朕初習字,侍書者不曾開指下筆法,任意寫去。及寫畢,令其看視,又不校正,以此寫字不佳。’賢對曰:‘寫字亦不必求佳,但點畫不苟且率易為善。’上曰:‘然。’及定拟講讀等官将二十人,上一一品其人物高下,皆當其才,其明哲如此。”

7、重視人才培養,提議擴建國子監

李賢大女婿程敏政在《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谥文達李公行狀》(簡稱《文達李公行狀》)中記述:“公以人才系太學,而太學因元之陋,上疏言:‘國家建都北京以來,所廢弛者莫甚于太學,所創新者莫多于佛寺,舉措如是可謂舛矣!若重修太學,雖極壯麗,不過一佛寺之費,請及時修舉,以緻養賢及民之效。’後數年,诏新太學,實自公發之。”

北京國子監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内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号,與孔廟相鄰。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國子監,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晉武帝司馬炎始設國子學,至隋炀帝時,改為國子監。明代,國子監兼有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的雙重性質。

李賢十分關心人才的培養,主導擴建國子監。明初沿用元朝的國子監,規模很小,裝置簡陋。正統元年(1436年),明内閣首輔李賢奏請英宗皇帝對國子監大規模擴建,到正統九年三月全部建成。

李賢多次邀請陪同皇帝到國子監視察,經常到國子監講學,加班加點,喜而忘倦;主持國子監的考試,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還曾多次代皇帝祭祀孔子,先後四次批閱廷試的卷子,題寫進士碑文,為國家培養和選拔了大批人才。

擴建後的國子監,形成了今天的建築規模和格局,為明清兩朝國家的高等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座古老的大學至今儲存完好,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8、唯一一位獲得河南鄉試第一的鄧州人

李賢,自小聰慧,喜愛讀書。7歲知道讀書學習,8歲開始跟着母親習讀詩文,後來還上過一段時間的私塾。

1426年2月,19歲的李賢考中秀才,進入鄧州州學深造,1432年8月,25歲的李賢參加河南鄉試,獲得第一名,進而成為鄧州曆史上有記載的唯一一位解元。

程敏政《文達李公行狀》:“舉宣徳壬子河南鄉試第一。方宴鹿鳴,有鶴數十旋繞廳上。布政使李昌祺舉酒酹曰:‘将必有名世之才乎?’”李昌祺一語言中。李賢第二年三月參加全國性的科舉考試,以殿試第二甲第二十一名考中進士,從此踏上了長達34年的為官之路,最終成為功勳卓著的一代明臣,為後世所敬仰。

你還知道哪些鄧州老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