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位刷新多项邓州历史的人—李阁老!辅佐5朝4位皇帝!

他是明朝首位内阁首辅,辅佐过5朝4位皇帝,其中作为内阁首辅,服务了父子两位皇帝,且深得信任,皇帝对他基本上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一位刷新多项邓州历史的人—李阁老!辅佐5朝4位皇帝!

他不是别人,正是李贤——这位土生土长于明朝邓州长乐林李寨(今邓州市林扒镇小李营村)的一代贤相,字原德,号浣斋,谥号文达。生于明成祖永乐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409年1月13日),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467年1月11日),终年59岁。一直以来,当地人尊称其为李阁老。

1、明朝内阁首辅第一人

天顺(明英宗朱祁镇用的第二个年号)元年农历二月九日(1457年3月5日),由于太平侯张軏(yuè)等人推荐,李贤由吏部右侍郎被英宗皇帝朱祁镇任命为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当年七月初九(7月28日),李贤进升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兼职如旧,掌文渊阁事。李贤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内阁首辅生涯。

内阁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多数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始于明英宗天顺年间的李贤。

《明史·李贤传》卷载:“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关于“首辅”,首次明确见之于史书的就是《明史·李贤传》中的这一记载。

王其渠《明代内阁制度史》载,史学界一般认为,明文规定“掌管文渊阁事”,是明代内阁首辅制度形成的标志。

时江铃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前的内阁首辅制研究》中认为:“天顺年间的李贤执掌文渊阁之后,从此首辅制便开始在内阁中明确实行了。”

一位刷新多项邓州历史的人—李阁老!辅佐5朝4位皇帝!

2、明清民国时期,邓州籍做官职务最高的人

邓州自古人才辈出,李贤则刷新了明清以来邓州人做官职位最高的记录。

李贤宣德八年(1433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仕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五朝,历任吏部验封主事、考功郎中、文选郎中、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典机务,后又升任吏部尚书、尚书学士、太子少保、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一生在朝为官34载,任内阁首辅长达10年,服务5朝4位皇帝,并深得3朝皇帝信任。

他活跃在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政绩卓著,声誉有加。《明史》称“自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宣德、正统年间名臣)以来,得君无如(李)贤者”。他是大明王朝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治世良臣,是明清民国时期邓州官职最高的人。

3、四代阁老独一家

李贤一家四代即:李贤父亲、祖父、曾祖父,均被当朝皇帝封赏为和他一样的职务,即一家四代均为阁老,这在中国历史上自古至今,堪称第一,也是唯一。

彭时《明故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达李公神道碑铭》记载,李贤卒后的封号为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文达为谥号。

陈文《明柱国少保加特进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达李公墓志铭并序》记载,李贤的曾祖父宽甫,祖父威,俱累赠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一位刷新多项邓州历史的人—李阁老!辅佐5朝4位皇帝!

李贤父李升的封号为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升先后五受诰命,四次进京谢恩。明朝开国一百年来,大臣之父,累受荣封者,只有李升一人。

由此可知,李贤卒后依制封赠上三代,都被尊称为阁老,加上李贤本人四代,故有邓州长乐林李氏一门四阁老之称。

四阁老之原配(或继配)亦依制封赠为一品诰命夫人。

此种情形,自古至今,仅有邓州李贤这一家,盛荣至极。

一位刷新多项邓州历史的人—李阁老!辅佐5朝4位皇帝!

4、墓地规制最高,墓碑保存最好

李贤及其先祖的坟茔均在邓州,其曾祖父、祖父的墓在祖居地长乐林,今林扒镇小李营村赵庙组;其父李升的墓在今古城办事处解放居委会解放居民小组(原名阁老坟);李贤墓在今龙堰乡姚营村阁老坟组,这四人三处墓都被称作“阁老坟”。李贤和其父李升的墓地所在地的自然村均被称作村庄名子“阁老坟”,这在邓州市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李威墓、李升墓、李贤墓为邓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墓葬虽遭毁坏,但遗留的文物有:

李升神道碑、诰命碑,此二碑依旧立于原处,保存基本完整,螭首龟趺、首身一体。诰命碑位于神道南端东侧,为青石质,通高4.77米、宽1.2米、厚0.26米、碑身高2.97米。碑首雕盘龙,额篆书“奉天诰命”2行4字;碑身楷书15行,足行45字,计561字,碑文清晰可见,碑身四周刻有龙纹图案。

一位刷新多项邓州历史的人—李阁老!辅佐5朝4位皇帝!

神道碑位于神道南端西侧,为汉白玉质,通高4.9米、宽1.04米、厚0.4米、,碑身高2.85米。碑首雕盘龙,额篆书“明故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公神道碑铭”7行28字。碑身楷书32行,足行90字,共2400余字。

李贤墓前有《明故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达李公神道碑铭》《李贤诰命碑》石碑两通。

神道碑:碑高280厘米,宽113厘米,厚30厘米。上刻李贤神道碑铭及撰书人官职、姓名。竖排,29行,满行96字,除去空格,计1786字,主要叙述了李贤的生平、赞颂了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诰命碑:碑高290厘米,宽111厘米,厚27厘米。碑上刻字20行,满行64字,除去空格,共668字,字径3厘米。字迹清晰,宛如初刻。内容是宪宗颁赐给李贤的两道诰命。李贤的两通碑先被用作桥板铺于刁河刘营石桥之上,后移于花洲书院碑廊。

一位刷新多项邓州历史的人—李阁老!辅佐5朝4位皇帝!

李贤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的墓地位于邓州城西南60里长乐林,今林扒镇小李营村赵庙组西长乐河西岸。据历史资料记载和当地群众介绍,墓地按明一品官员规制设置树立神道碑和诰命碑两通,布置石人、石马于墓前。原有一通汉白玉碑,文革期间,被人砸石当药,已不复存在。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李贤及上三代墓地按一品官员规制建设。按明制“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坟墙高九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其碑刻一品螭首、二品麟凤盖,三品天禄辟邪盖……”

坟墓虽然被毁,通过保存完好的墓碑可知三处阁老坟恢弘的规模,这在邓州称得上是唯一。

5、历代帝王庙中的陪祀者

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在历代帝王庙中共祭祀188位历代帝王和79位名臣。配享历代帝王庙的各朝功臣是文臣40人,武将39人,共计79人。在这陪祀的79位各朝功臣中就有明朝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贤;唐朝御史中丞张巡这两位邓州人。入庙配享的时间,据(清)允祹撰《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五载,是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二日(1784年8月17日)。

一位刷新多项邓州历史的人—李阁老!辅佐5朝4位皇帝!

《明史》称赞李贤:英宗复辟时,正值军队饥饿之后,民气还没有恢复,当权的奸臣内讧,国家的栋梁倾斜偏移,朝野多变故,时事也很棘手。李贤一人支撑其间,气势充沛,游刃有余。奖励人才,整顿纲纪。到宪宗、孝宗之世,名臣相接,也多是李贤所发现提拔的。

能进历代帝王庙陪祀,是李贤的光荣,也是邓州的光荣,更是对李贤一生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

6、被皇帝尊称为“先生”

“先生”一词,按《汉语大詞典》载,是对年长有学问的人或是对老师的称谓。明陶宗仪《辍耕录·端本堂》载:“太子授业毕,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敢褻狎如此。”可见先生一词多是对老师的尊称。

在邓州历史上,一直盛传,清彭始抟为帝师,但未见史书明载。而明·王世贞《皇明异典述》卷6载:“英宗自李文达独见则称先生,其称王忠肃多曰‘老王’。”对于英宗皇帝朱祁镇称文达先生一事,在(明)李东阳《燕对录》和李贤《天顺日录》中均有类似表述。在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十一中也有记载。

一位刷新多项邓州历史的人—李阁老!辅佐5朝4位皇帝!

足见英宗皇帝对李贤是何等的敬重,所以皇帝还把教育太子的重任委托与他。

皇太子朱见深将出阁学习,英宗皇帝请李贤择学术端良之士备辅导,李贤推荐刘珝等数人为春坊官(太子宫所属官署名)。英宗仍命李贤总之,日授书正字于文华殿。

李贤《天顺日录》:“礼部请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皇帝朱见深)出阁读书,上召贤,谓曰:‘东宫读书当在文华殿,朕欲避此,往居武英殿。但早晚朝太后不便,姑以左廊居太子。卿可定拟讲读等官,卿宜时常照管。’且曰:‘先读何书?’贤对曰:‘《四书》《经》《史》,次第讲读,宜先《大学》《尚书》。’上曰:‘《书经》有难读者,朕昔读至《禹贡》及《盘庚》《周诰》诸篇,甚费心力。’贤曰:‘读《书经》法,先其易者,如《二典》《三谟》《太甲》《伊训》《说命》诸篇,明白易晓,可先讲读。’上曰:‘然。写字亦须用心。朕初习字,侍书者不曾开指下笔法,任意写去。及写毕,令其看视,又不校正,以此写字不佳。’贤对曰:‘写字亦不必求佳,但点画不苟且率易为善。’上曰:‘然。’及定拟讲读等官将二十人,上一一品其人物高下,皆当其才,其明哲如此。”

7、重视人才培养,提议扩建国子监

李贤大女婿程敏政在《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达李公行状》(简称《文达李公行状》)中记述:“公以人才系太学,而太学因元之陋,上疏言:‘国家建都北京以来,所废弛者莫甚于太学,所创新者莫多于佛寺,举措如是可谓舛矣!若重修太学,虽极壮丽,不过一佛寺之费,请及时修举,以致养贤及民之效。’后数年,诏新太学,实自公发之。”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相邻。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明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李贤十分关心人才的培养,主导扩建国子监。明初沿用元朝的国子监,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正统元年(1436年),明内阁首辅李贤奏请英宗皇帝对国子监大规模扩建,到正统九年三月全部建成。

李贤多次邀请陪同皇帝到国子监视察,经常到国子监讲学,加班加点,喜而忘倦;主持国子监的考试,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还曾多次代皇帝祭祀孔子,先后四次批阅廷试的卷子,题写进士碑文,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人才。

扩建后的国子监,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为明清两朝国家的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座古老的大学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唯一一位获得河南乡试第一的邓州人

李贤,自小聪慧,喜爱读书。7岁知道读书学习,8岁开始跟着母亲习读诗文,后来还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

1426年2月,19岁的李贤考中秀才,进入邓州州学深造,1432年8月,25岁的李贤参加河南乡试,获得第一名,从而成为邓州历史上有记载的唯一一位解元。

程敏政《文达李公行状》:“举宣徳壬子河南乡试第一。方宴鹿鸣,有鹤数十旋绕厅上。布政使李昌祺举酒酹曰:‘将必有名世之才乎?’”李昌祺一语言中。李贤第二年三月参加全国性的科举考试,以殿试第二甲第二十一名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了长达34年的为官之路,最终成为功勋卓著的一代明臣,为后世所敬仰。

你还知道哪些邓州老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