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國之亂是由晁錯的削藩引起的嗎?七國之亂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七國之亂在西漢前期的政治史中的确是一件足以影響曆史走向的大事情。晁錯本人更是其中的一個關鍵性人物。漢景帝即位後,晁錯曾經向漢景帝上了著名的《削藩策》,晁錯認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那麼,當時的真實情況真的如晁錯所言嗎?

七國之亂是由晁錯的削藩引起的嗎?七國之亂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吳楚七國之亂,關鍵性人物是吳王劉濞,我們就以吳王劉濞為例來分析一下假如不削藩,劉濞會不會反。我們一般的教科書或曆史讀物之中,劉濞都是以一個反面的形象出現的。都告訴大家,劉濞就是一個對抗統一的割據軍閥,後來因為中央的削藩,幹脆舉起了反旗。那麼事實的真相難道就這麼簡單嗎?事實上,吳王劉濞和漢景帝之間積怨甚深,這和是否削藩關系并不大。早在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劉濞也曾經派他的太子到長安來朝見漢文帝。劉濞的太子曾經和漢景帝一起下棋,漢景帝輸了,劉濞的兒子不依不饒地,根本不知道讓着點兒。結果皇太子劉啟一怒之下用棋盤照着吳王劉濞太子的腦袋打了下去。事情就是那麼不湊巧,這一下子竟然把劉濞的太子給打死了!

七國之亂是由晁錯的削藩引起的嗎?七國之亂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說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那隻出現在戲曲之中。現實中的漢文帝不可能讓太子去償命的,頂多是罰酒三杯下不為例!接着漢文帝派人把吳王劉濞太子的靈柩送回去。我們可以想象劉濞會是什麼心情,我好好的兒子去了,這這麼讓你們給打死了!劉濞拒絕接受,又讓人把兒子的靈柩送回長安,他說天下劉姓是一家人,死在哪裡就埋在哪裡吧!

七國之亂是由晁錯的削藩引起的嗎?七國之亂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漢景帝與晁錯

就這麼雙方結下了梁子。劉濞再也不去朝見漢文帝了,漢文帝也覺着理虧,不僅不追究吳王劉濞不朝觐的罪過,而且還賞賜給他手杖之類以示安慰。雖說表面上相安無事,但骨子裡雙方誰都不會釋懷。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即位。漢景帝面對着吳王劉濞更是覺着心虛。而吳王劉濞也當然不會主動跑到長安去朝見漢景帝。就在這個時候,晁錯向漢景帝獻上了《削藩策》,以劉濞不入朝為借口下令将劉濞封地的兩個郡收歸漢朝中央政府。作為劉濞來說,中央的這次削藩,不僅僅是削減封地這麼簡單的事情。這也就意味着漢景帝根本沒有放下當年的那件事情,自己這次就算是忍了。将來事情還遠不會結束!與其最後封地削完了以後任你們宰割,不如趁着手裡還有些資本與你們拼一下算了!當然,開弓沒有回頭箭,後來漢景帝殺晁錯來向劉濞求和,劉濞也不可能再收手了!

七國之亂是由晁錯的削藩引起的嗎?七國之亂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否削藩,吳王劉濞都可能會與漢景帝攤牌。晁錯上《削藩策》無非是加速了這個程序罷了。但是,晁錯和漢景帝雖然認識到了劉濞必然要反。但是,具體的政策上也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漢景帝在削藩的時候,為了向天下人說明自己削藩真不是為了和劉濞之間的個人恩怨,于是不僅下令削減劉濞的兩個郡,其他的幾個諸侯王也一并削減封地。這就犯了衆怒,樹敵過多了。而且,這樣一來,這就不僅是劉濞和劉啟兩個人之間的個人恩怨,這等于又再次挑起了一個大紛争。這個紛争有多大呢?這是一場持續了一百多年的紛争!

七國之亂是由晁錯的削藩引起的嗎?七國之亂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後期秦國已經是頭号強國,當時形成了秦國與東方六國對敵的局面。到秦始皇的時候,他花費了九年的時間徹底消滅了東方六國。我們稱之為統一。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當時的百姓們是否接受這樣的統一呢?換句話說,假如你是一個趙國人,秦軍打來的時候,你是抵抗呢,還是歡呼呢?是以,我們所說的統一,對東方各國的人民來說,他們感受到的是亡國。秦始皇這個對手太強大了,等他一死,東方各國開始了反撲。農民起義隻是一個導火索,陳勝起兵之後,很快東方六國全部複國。等到項羽帶兵來到關中的時候,事實上是又恢複到了戰國末年列國并立的局面。

七國之亂是由晁錯的削藩引起的嗎?七國之亂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楚漢相争,其實就是戰國末年秦滅六國的重演

這樣的局面并沒有持續太久,以關中為根據地的劉邦,又把當年秦始皇滅六國的事情重新做了一遍。先後消滅了西魏王豹、趙王歇、齊王田儋、楚王項羽,燕王臧荼、韓王信也先後投降。這個時候的劉邦,沒有敢于直接統治這些區域。他雖說消滅了這些人,但并沒有滅這些國,而是重新分封燕王盧绾、楚王韓信、梁王彭越、趙王張敖、齊王劉肥、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等等。等劉邦稱帝之後,劉邦所直接管轄的土地,其實就是戰國後期秦國的土地加上周王室的土地和南韓的土地。

七國之亂是由晁錯的削藩引起的嗎?七國之亂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

對于這樣的局面劉邦肯定是不放心的,他在生前又做了一次滅六國的事情,先後滅了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和燕王盧绾、趙王張敖……劉邦認識到東方各國的百姓和秦人之間還存在着很深的隔閡,他并不急于改變這種局面。在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之後,他又分封了同姓諸侯王。等劉邦死後,漢王朝中央和各諸侯國的邊界沒有絲毫的改變。在劉邦身後,漢惠帝、呂太後、漢文帝,一直到漢景帝初年,四十多年間,這條邊界始終如一。中央政府也在不斷努力消除東方各國百姓對秦漢帝國中央政府的敵視。但中央政府并沒有改變過這條邊界。

七國之亂是由晁錯的削藩引起的嗎?七國之亂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西漢初年的同姓諸侯王

而等到漢景帝削藩的時候,不僅要削劉濞,而且其他的六個諸侯王也都要收回封地,這就意味着,漢朝中央政府要最終解決東方人民與關中隔閡的問題,這不能不引起大的反彈!于是我們看到劉濞起兵之後,七國之兵來勢洶洶,幾乎把漢景帝吓傻了,甚至于他主動殺晁錯以求和。但是,就如同戰國時期東方各國合縱攻秦沒有一次成功一樣,這次七國合縱也最終失敗。一方面漢朝中央政府的實力遠在各國之上,另一方面,經曆了漢初五十多年的努力,東方各國百姓對關中的敵視也在減少。東方各國百姓并會像當年支援反秦戰争一樣支援七國與漢朝中央政府的對抗。是以,不到一年,他們也就都被漢朝中央政府給消滅了。

當然,吳楚七國之亂後并不意味着東西方之間的心理隔閡已經徹底消除,那是到東漢建立以後的事情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