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使诘問趙威後:先關心百姓後問君王,豈不是先賤後尊?

公元前266年,齊襄王派使臣出使趙國,趙國由太後越威後臨朝攝政,使臣來向趙威後請安。書信還沒打開,趙威後就向使臣問道:“今年田地的收成如何?人民生活是否都好?大王的身體是否康健?” 《智囊全集》記載: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齊使诘問趙威後:先關心百姓後問君王,豈不是先賤後尊?

齊國的使臣一聽就不高興了,生氣地說:“我奉大王之命前來向王後請安,王後不先問大王近況,卻先問農地的收成和百姓的生活,最後才打聽大王的情況,這分明是看輕我家大王——這不是有些尊卑颠倒嗎?”《智囊全集》記載: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問民?”

聽了齊國的使臣的責問,趙威後不怒而笑,隻說了幾句話,齊國使臣就無話可說了。

這是明代馮夢龍在《智囊全集》記錄的齊使責問趙威後的故事。大國使臣來朝拜,代表是一個國家,言語稍有不當,影響的可是大國關系,尤其是戰國七雄争霸的時代,七國的關系錯綜複雜。

齊使诘問趙威後:先關心百姓後問君王,豈不是先賤後尊?

那麼這個趙威後是何許人物?和齊襄王又是什麼關系呢?

在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記載,趙惠文王趙何在位的第十年迎娶了齊湣王田地的女兒,是為趙威後。也就是說趙威後是齊國的公主,後來嫁入了趙國,成為了趙國的王後。論輩分,齊襄王與趙威後是兄妹關系,

到了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趙何去世,他的兒子趙丹繼位趙王,即趙孝成王。由于趙孝成王尚且年幼,他的母親趙威後臨朝聽政,處理國家大事,這時她年紀才三十出頭。

到了這時,趙威後攝政趙國,齊襄王掌控齊國,兩人的關系既有兄妹之情,又成了國與國的關系。

齊使诘問趙威後:先關心百姓後問君王,豈不是先賤後尊?

就在趙惠文王去世不久,趙威後剛剛執政,秦國借此機會就對趙國出兵了,。趙國怎麼能同實力強大的秦國對抗呢?趙威後隻好向兄長齊襄王借兵,兩人雖然是兄妹關系,但是上升到國家關系時,齊襄王要求趙威後的兒子長安君來齊做人質才肯發兵。趙威後雖然百般不忍,最終在臣的勸谏下,還是同意了。

齊國發兵救趙,解救了趙國的危局,兩國的關系更近了一步,也就是這種情況下,齊襄王派使臣來出使趙國。

面對齊國使者的請安,趙威後不問君王,先關心起了百姓的生活,齊國使者心裡覺得,這分明就是沒有瞧得起齊王?一時怒從心生,便責問了趙威後。

趙威後微笑着說:“話不是這麼說的。假使田地收成不好,百姓就不能安居樂業;國家沒有百姓,又怎會有君王呢?如果先問君王事,那才真是舍本求末呢?” 《智囊全集》原文載: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齊使诘問趙威後:先關心百姓後問君王,豈不是先賤後尊?

趙威後的話展現的就是“水亦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女政治家,她重視民生,體恤百姓,她“重百姓輕君王”的治國理政思想,就是現在“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

《智囊全集》又記載了趙威後同齊國使臣的問話,談到了齊國的兩個賢臣一個賢女:

第一個是叫鐘離子的人,這個人不管自己有沒有,穿衣吃飯都首先想到的是他人;

趙威後說,他們兩人都是輔佐大王養民的人,為什麼到現在也不重用他?

趙威後的提到賢女,是北宮的女嬰兒子(人名),她放棄自己婚姻的幸福,留在家裡侍奉父母,可作為天下萬民的表率!

如果專朝廷不重視前面這二位賢臣和一位賢女,那齊王又如何能以王者姿态統治萬民呢?

齊使诘問趙威後:先關心百姓後問君王,豈不是先賤後尊?

君輕民貴,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兩千多年前的趙威後,在主政趙國期間,正是把這一思想貫穿了朝野,凝聚了民心,使趙國延續了并列戰國七雄的強國态勢。

公元前264年,趙孝成王二年,趙威後終于病逝,享年隻有41歲,在她執政兩年期間,重視民生,體恤百姓,親賢臣,遠小人,因而威信大增。重用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勝等人,管理朝政,抵抗秦國的頻繁侵擾,雖然國力大不如前,但是正是由于她的執政,使得趙國延續了近百年!

這是《智囊全集》中有關趙威後的一個小故事,被收錄在《閨智》中。這套書收有1200多則古代智慧的小史料故事,共分十部二十八個小類的故事。曆史典故涵蓋從先秦到明代,包含君王到普通百姓的人生智慧,反映古人巧妙運用智術計謀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

對《智囊全集》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點選下方連結看一看,購買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