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在寒冬裡穿着破衣爛衫、婦女與兒子合影時擺出大刀、一群男女在聲色場所吃吃喝喝……老照片從視覺的角度記錄了曆史,那些人物和場景讓我們感到陌生又震撼。

廣東婦女觀看立體照片。
我們現在非常注重追求立體視覺效果,看電影要看3D的。事實上,自從攝影術一誕生,人們就開始了對立體效果的追逐。晚清攝影師使用雙鏡頭照相機,可拍攝到兩張差别很小的照片,将它們拼版排印,再放入立體鏡,能實作3D視覺效果。照片中,四位婦女正在欣賞手裡的照片,桌面上還擺着立體鏡,享受了當時很奢侈的視覺體驗。
1901年,女子學校的學生。
清朝的私塾與官學體系都不招收女生,直到晚清時期外國人辦了女校,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1907年,朝廷頒行《女子國小章程》《女子師範學堂章程》,官方終于開始重視女子教育。
朝廷命婦何妙齡,身穿補服。
何妙齡的丈夫伍廷芳是晚清高官,曾任清朝駐外公使、修訂法律大臣、會辦商務大臣、外務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要職。何氏相夫教子,做了丈夫的賢内助。
遛鳥的男子。
老北京人的生活總是豐富多彩,除操持正業外,不忘玩樂,而且講究玩出水準。“鳥迷”既有王公大臣,也有販夫走卒,雖然地位差異很大,但隻要提着鳥籠一路同行或坐在茶館裡,便“肩膀齊是弟兄”,彼此暢談養鳥之道,氣氛活躍而祥和。
冬天裡的流民、乞丐。
他們在寒冬裡穿着破衣爛衫,左邊的孩子甚至拿圍裙取暖,特别可憐。
瘦骨嶙峋的窮人。
以前我們隻在書中看到對窮人的描述,這張照片則給出了直覺的呈現。晚清以來社會動蕩不安,戰争頻仍,多種自然災害交相侵逼,導緻百姓生活艱難,更有一部分人失去家園,流離失所,衣食無着。
農民把蓮藕磨成藕粉。
這些農民展示了手工制作藕粉的方法。将蓮藕洗淨後磨漿,再将藕漿倒入白紗布袋裡沖洗,下面用缸、盆等容器接漿。藕漿液經過沉澱、烘曬,就獲得了營養價值很高的藕粉。
旗人婦女與她的兒子合影。
這張照片的特别之處在于擺放着3把大刀,展現了旗人的尚武精神,女人、孩子也不例外。
廣州“花船”上的夜宴。
“花船”是漂浮在河流上的聲色場所,高中低檔皆有。照片中的房間燈具華麗、桌椅考究,一群年輕男女吃吃喝喝,動作随意,盡顯風月氛圍。
袁世凱在濟南巡撫衙門接待客人。
1899年12月-1901年11月,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在任期間,正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席卷華北大地的時候。由于老袁強力鎮壓義和團、與列強達成“互保”協定,實行保境安民舉措,山東境内非常安定。這麼做有對列強的曲意逢迎,但更展現出袁世凱的精明強幹和善于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