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6年,齐襄王派使臣出使赵国,赵国由太后越威后临朝摄政,使臣来向赵威后请安。书信还没打开,赵威后就向使臣问道:“今年田地的收成如何?人民生活是否都好?大王的身体是否康健?” 《智囊全集》记载: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齐国的使臣一听就不高兴了,生气地说:“我奉大王之命前来向王后请安,王后不先问大王近况,却先问农地的收成和百姓的生活,最后才打听大王的情况,这分明是看轻我家大王——这不是有些尊卑颠倒吗?”《智囊全集》记载: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问民?”
听了齐国的使臣的责问,赵威后不怒而笑,只说了几句话,齐国使臣就无话可说了。
这是明代冯梦龙在《智囊全集》记录的齐使责问赵威后的故事。大国使臣来朝拜,代表是一个国家,言语稍有不当,影响的可是大国关系,尤其是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七国的关系错综复杂。
那么这个赵威后是何许人物?和齐襄王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赵惠文王赵何在位的第十年迎娶了齐湣王田地的女儿,是为赵威后。也就是说赵威后是齐国的公主,后来嫁入了赵国,成为了赵国的王后。论辈分,齐襄王与赵威后是兄妹关系,
到了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赵何去世,他的儿子赵丹继位赵王,即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尚且年幼,他的母亲赵威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这时她年纪才三十出头。
到了这时,赵威后摄政赵国,齐襄王掌控齐国,两人的关系既有兄妹之情,又成了国与国的关系。
就在赵惠文王去世不久,赵威后刚刚执政,秦国借此机会就对赵国出兵了,。赵国怎么能同实力强大的秦国对抗呢?赵威后只好向兄长齐襄王借兵,两人虽然是兄妹关系,但是上升到国家关系时,齐襄王要求赵威后的儿子长安君来齐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威后虽然百般不忍,最终在臣的劝谏下,还是同意了。
齐国发兵救赵,解救了赵国的危局,两国的关系更近了一步,也就是这种情况下,齐襄王派使臣来出使赵国。
面对齐国使者的请安,赵威后不问君王,先关心起了百姓的生活,齐国使者心里觉得,这分明就是没有瞧得起齐王?一时怒从心生,便责问了赵威后。
赵威后微笑着说:“话不是这么说的。假使田地收成不好,百姓就不能安居乐业;国家没有百姓,又怎会有君王呢?如果先问君王事,那才真是舍本求末呢?” 《智囊全集》原文载: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赵威后的话体现的就是“水亦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女政治家,她重视民生,体恤百姓,她“重百姓轻君王”的治国理政思想,就是现在“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智囊全集》又记载了赵威后同齐国使臣的问话,谈到了齐国的两个贤臣一个贤女:
第一个是叫钟离子的人,这个人不管自己有没有,穿衣吃饭都首先想到的是他人;
赵威后说,他们两人都是辅佐大王养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也不重用他?
赵威后的提到贤女,是北宫的女婴儿子(人名),她放弃自己婚姻的幸福,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可作为天下万民的表率!
如果专朝廷不重视前面这二位贤臣和一位贤女,那齐王又如何能以王者姿态统治万民呢?
君轻民贵,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前的赵威后,在主政赵国期间,正是把这一思想贯穿了朝野,凝聚了民心,使赵国延续了并列战国七雄的强国态势。
公元前264年,赵孝成王二年,赵威后终于病逝,享年只有41岁,在她执政两年期间,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亲贤臣,远小人,因而威信大增。重用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胜等人,管理朝政,抵抗秦国的频繁侵扰,虽然国力大不如前,但是正是由于她的执政,使得赵国延续了近百年!
这是《智囊全集》中有关赵威后的一个小故事,被收录在《闺智》中。这套书收有1200多则古代智慧的小史料故事,共分十部二十八个小类的故事。历史典故涵盖从先秦到明代,包含君王到普通百姓的人生智慧,反映古人巧妙运用智术计谋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
对《智囊全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看一看,购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