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我方作者張嵚
《朝文社》(原《我們愛曆史》)為頭條号簽約群媒體
字數:2654,閱讀時間:7分鐘
曆史提問
清朝滅亡之後,皇宮高手如雲的數萬禦林軍如何安置的呢?
答:雖然說起晚清的軍隊,我們的第一反應常是“不堪一擊”“一潰千裡”等字眼。但是在大清朝的最後幾年裡,軍隊卻是清朝統治者的“信心源泉”。比如《張文襄公》年譜裡就記載,晚清名臣張之洞與攝政王載沣議事時,張之洞提醒載沣要防止“激變”,卻不料年少氣盛的載沣,接着一句豪言“有兵在”。當場叫張之洞張口結舌。
而這撐起包括載沣在内,諸多清末統治者底氣的“兵”,就是晚清軍界一支特殊隊伍——有着“禦林軍”之稱的禁衛軍。
比起清末年間,北京城諸多早已孱弱不堪,在庚子國難裡遭盡吊打宰割的各路“禦林軍”來,清政府在20世紀初重新編練的“禁衛軍”,卻是大不同。也正是因為“庚子國難”裡的慘敗,清王朝才痛下決心,不惜血本要組建一支戰力強大且絕對忠誠的“禁衛軍”。這支部隊從1905年起開始籌備,1911年7月正式完成編練,對外号稱數萬,實際也有兩協共一萬兩千多人的規模,除了步兵外,還有馬隊、炮兵、工程兵等各兵種,俨然一支近代陸軍。
這支陸軍有多強?首先可以看看其“建軍模闆”——德意志陸軍。整個禁衛軍的編制、管理、戰術、訓練乃至武器裝備,都一闆一眼跟着德國學,士兵的正常裝備,幾乎是清一色“德國造”。是以禁衛軍的軍容與操練,都有着濃厚的德國元素。這支軍隊的掌舵人,是載濤、良弼等晚清貴族裡的俊才,其基層的軍官則來自各旗營裡的“壯勇”,還有許多歸國留學生,這些軍官熟悉近代戰争,整體素質較高,甚至可以說“高手如雲”。
而比起晚清許多軍隊“煙槍兵紮堆”的慘樣來,禁衛軍在“選兵”方面也大不同。這支軍隊不但有着優厚的待遇,更有着嚴格的選拔标準:士兵年齡控制在17到25歲之間,每個士兵的身高必須在一米6以上,且要身家清白身體健康無不良嗜好。這在晚清軍事史上,确實稱得上風氣一新。值得一提的是,一萬兩千人規模的禁衛軍裡,除了步兵第四标由漢族兵将組成外,其他人幾乎清一色的旗人官兵。這也叫晚清統治者們格外放心。
于是全新面貌的禁衛軍,也在1911年9月14日北京德勝門外閱兵儀式上閃亮登場,其威武的風姿叫攝政王載沣等晚清皇族們喜不自勝,大贊禁衛軍“精神振奮”“成效昭著”“深堪嘉許”——有這樣一支“禦林軍”在,大清江山似乎無憂了。
而這一天,距離那場震驚天下,最終讓清王朝黯然落幕的辛亥革命,已經不到一個月時間。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禁衛軍又忠誠又能打,那為什麼沒有在幾個月後“挽救大清”呢?而在清王朝宣告退位後,這支曾讓晚清統治者底氣十足的“虎師”,命運走向又如何?
這事兒,就得先厘清一個事實,看上去很強大,叫載沣很滿意的禁衛軍,到底能不能打?
雖然從制度、裝備、管理等各個環節,這支禁衛軍都努力向當時世界最高水準的德軍看齊。其掌舵人載濤、良弼等人,也确實是清末貴族圈裡少有的實幹型人才。但這支軍隊,畢竟是誕生在清末爛透了的大染缸裡,是以晚清軍隊該有的毛病,這支看似風氣一新的禦林軍,其實一樣都沒少。1911年時,載濤本人就無奈承認禁衛軍“但仍有逃亡,行文查拿,百無一獲”。連“士兵開小差”這類事兒,它都沒解決好。
待到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傳說中“高手如雲”的禁衛軍,在需要“見真章”的時候也露了餡。當被清王朝請回來“救火”的袁世凱,提議禁衛軍南下與革命軍作戰時,作為禁衛軍掌舵人的載濤就主動退讓自請解職,鐵良、良弼等原禁衛軍進階将領也都被陸續調走。袁世凱的心腹馮國璋出任禁衛軍總統官,由于馮國璋曾擔任皇室貴胄學堂總辦,許多禁衛軍軍官都是他的學生,是以很容易就接管住了這支部隊。
而随着原禁衛軍統領,晚清宗室“五虎”之一的良弼被革命黨人刺殺,許多貴族都吓破了膽,馮國璋也趁機加強了對禁衛軍的控制,這支曾被載沣給予厚望的“精銳”,徹底落入了“載沣死敵”袁世凱的手裡。待到“袁世凱内閣”與“南京臨時政府”達成“優待協定”,清室遜位已成定局時,根本保不了大清江山的禁衛軍,也迎來了自己最終的命運。
1912年2月初,即距離清王朝宣布遜位約十天時,馮國璋來到禁衛軍駐地訓話,除了向禁衛軍将士提前宣布了“清室遜位”的消息外,外加一頓苦口婆心勸,他告訴士兵們,現在“軍饷也沒有着落”,士兵吃飯都成問題,拿什麼保衛大清?而且别看大清遜位,但皇太後與皇帝的安全有保障,禁衛軍将士們的飯碗也有保障。
尤其是後者,馮國璋更當場以身家性命擔保:“不論我(馮國璋)以後調任什麼職務,走到任何地方,我保證永遠不和你們脫離關系。”
而禁衛軍的反應呢?這支以旗人為主的部隊,在聽說“清室遜位”時,有人當場就哭了,也有人交頭接耳議論,但也有士兵面無表情站着,仿佛此時與他們無關。在得到了馮國璋的擔保後,禁衛軍總算安靜了下來,馮國璋又趕快從禁衛軍裡選出兩人給自己當護衛,每月發50兩銀子的軍饷,表示隻要自己沒有兌現對禁衛軍的承諾,這兩個人就可以“立刻把我打死,并且不許我的家屬報複”。
這麼一來,在晚清政權交接的關鍵時刻,禁衛軍總算是安靜下來了。清王朝退位後,馮國璋也果然兌現了承諾,一直牢牢抓着禁衛軍,後來禁衛軍改編成了陸軍第16師,做了馮國璋的嫡系部隊,其軍官依然還是晚清禁衛軍的“老人”。特别是那兩個護衛,無論馮國璋出任都督,還是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他倆都緊緊跟在其身後,是為民國政壇一景。

馮國璋去世後,已經是“第16師”的禁衛軍又卷入到直皖大戰裡,并很快被解散,這支風光一時的近代軍隊,就此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抗戰時期,面對日寇的侵略鐵蹄,以載濤為代表的一些“原禁衛軍将士”雖然已白發蒼蒼,卻拒絕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誘,狠狠打臉了那時代的“精英漢奸”們,也守住了作為中國人的民族大義底線。這,應該是這支禁衛軍短暫的曆史上,最為光輝的一刻,沒有之一。
一支禁衛軍,半世紀浮沉歲月,多少家國興亡的感慨回味在其中。
參考資料:《禁衛軍:紫禁城裡最後的禦林軍》《中國禦林軍》《一生之回憶》
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