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們發了一篇講“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的文章,很多小夥伴表示,“流傳千年俗語,也是切身感受,過去一知半解,現在終于秒懂”。
也有不少人提問:“還聽說過一個說法:經常感冒有益身體健康,得大病的幾率小;很少得病的人,一得就是大病。這個說法是真的嗎?”
這個說法,暴躁小醫生也經常聽到,其中有兩層意思:
經常感冒,到底能不能“鍛煉人的免疫力”,幫你不得大病?
很少感冒的人,是不是真的一得病就是大病?
接下來,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
答案是:不能!
“經常感冒能鍛煉免疫系統”的說法,可能來源于一個學術假說——“衛生假說”。
這是流行病學家斯特拉坎(Strachan)博士在1989年提出來的,主要是指:
如果兒童早期的生活環境太幹淨,沒有機會去接觸一些微生物,就可能導緻免疫系統調節缺陷,使得哮喘、過敏等慢性發炎的發病率增加。
反過來,如果孩子的生活環境“髒”一點,免疫系統見多識廣,才能更好地去運轉,不會對一些“本來不會引起免疫反應的物質”小題大做。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劃重點:“衛生假說”裡提到的微生物,主要是指和人類共生的細菌[1,2]。
重點中的重點:是細菌,不是病毒!
事實上,感冒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最常見的是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人冠狀病毒等。
我們在本文中都簡稱為“感冒病毒”。
當病毒感染人體後,主要會發生這兩件事:
1.激活針對感冒病毒的免疫過程
當病毒到達鼻黏膜、進入細胞後,免疫系統會被激活,産生抗體、免疫細胞、發炎因子等,攻擊和消滅病毒,正是這些導緻了你的感冒症狀。
比如,病毒感染後發炎反應刺激鼻黏膜腫脹、細胞擴張,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鼻涕,來擋住病毒的入侵。
再比如,免疫系統的前線部隊——天然殺傷細胞(NK細胞)能摧毀藏在細胞裡的病毒,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正常細胞也會被殺死,進而誘發喉嚨紅腫等表現。
殺紅眼的免疫細胞和抗體等,有時可能會敵我不分,攻擊正常細胞。
少數人感冒後會得病毒性心肌炎[3]。
2.可以形成交叉免疫
感冒病毒種類很多。感染了某類感冒病毒,以後再遇到和它相似的病毒,免疫系統就能識别出來,并且迅速開始組織戰鬥。這在醫學上叫作“交叉免疫”。
(來源:自己畫的)
最近有研究發現,感染過“人冠狀病毒”(一類感冒病毒)後,所獲得的免疫力,對新型冠狀病毒也有防禦作用[4]。這就是普通“人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的交叉免疫。
但是,觀察研究發現,兒童早期的病毒感染并不能達到這種保護效果[2]。
也就是說,衛生假說可能并不支援“經常感冒能鍛煉免疫系統”的說法。經常感冒的人,也不見得能“躲開大病”。
多看醫典:孩子感冒了,吃點消炎藥就行了?
戳視訊看真相
文章還沒完呢,繼續讀到最後哦~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有的人會經常感冒,而有的人卻好幾年也不會感冒一次呢?
這主要和兩方面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某些基因決定了我們對感冒病毒是否易感,也會影響感染後的嚴重程度。
比如,一個叫IFIH1的基因,如果發生突變導緻功能喪失,就可能造成免疫缺陷,讓兒童對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病毒極端易感[5]。
但不用擔心,這個基因變異非常罕見。
2.生活習慣
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對感冒病毒的易感性,比如睡眠、壓力狀态、飲食、運動習慣等。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睡眠時間少于7小時的人比睡眠超過8小時的人,患感冒的可能性高2.94倍[6]。
反過來說,保持運動、健康飲食等,能降低感冒的風險。
研究發現,相比不運動的人,定期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可能達到預防感冒的效果,能降低約27%的感冒風險,感冒病程也能縮短3.5天[7]。
3.環境因素
瑞典、美國、以色列等國家的科學家,調查了210名8~82歲的健康雙胞胎對流感疫苗的反應,結果發現,58%的人幾乎完全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年紀越大,他們免疫系統之間的差異也就越明顯[8]。
這或許能說明兩點:
其一,居住環境裡的病原體會影響感染的風險;
其二,人的免疫力同樣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再來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生活中,你可能經常聽人說,誰誰誰一輩子不怎麼感冒,怎麼突然就查出癌了。真相是如此嗎?
德國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年平均感冒3次或以上的人,和5年内沒有發生普通感冒的人相比,癌症風險并沒有差異[9]。
從臨床經驗來看,之是以有人平時很少感冒,但突然就得了一場大病,主要和他忽視輕微症狀,不常去醫院有關。
經常感冒的人,通常來說對疾病症狀會更敏感,也常去醫院檢查,更容易在早期發現疾病。
而很多從不感冒的人,可能是完全無視了輕微的咳嗽、發熱等症狀,其他身體的輕微表現也不太在意。症狀一旦達到無法忽視的程度,很大機率就是嚴重疾病了。很容易給人造成沖擊感。
小 結
經常感冒,可能會讓你獲得某些疾病的交叉免疫力,也能督促你多去醫院做檢查,但并不能“鍛煉”你的免疫系統。
而經常感冒本身,也可能是你對感冒病毒缺乏抵抗力的表現。
總之一句話,不管平時感冒多不多,每年一次的體檢都不能忘了啊!
也别忘了分享這篇文章,能幫到更多朋友哦~
參考文獻
[1]Pfefferle PI, Keber CU, Cohen RM, et al. The Hygiene Hypothesis - Learning From but Not Living in the Past. Front Immunol. 2021;12:635935.
[2]Rook GA. Review series on helminths, immune modulation and the hygiene hypothesis: the broader implications of the hygiene hypothesis. Immunology. 2009;126(1):3-11.
[3]Dennert R, Crijns HJ, Heymans S. Acute viral myocarditis. Eur Heart J. 2008; 29(17): 2073-2082.
[4]Mateus J, Grifoni A, Tarke A, et al. Selective and cross-reactive SARS-CoV-2 T cell epitopes in unexposed humans. Science. 2020;370(6512):89-94.
[5]Asgari S, Schlapbach LJ, Anchisi S, et al. Severe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children with IFIH1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114(31):8342-8347.
[6]Cohen S, Doyle WJ, Alper CM, Janicki-Deverts D, Turner RB. Sleep habits and susceptibility to the common cold. Arch Intern Med. 2009;169(1):62-67.
[7]Lee HK, Hwang IH, Kim SY, Pyo SY.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prevention of the common cold: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tudies. Korean J Fam Med. 2014;35(3):119-126.
[8]Brodin P, Jojic V, Gao T, et al.Variation in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is largely driven by non-heritable influences. Cell. 2015;160(1-2):37-47.
[9]Abel U, Becker N, Angerer R,et al. Common infe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cancer patients and controls.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1991;117(4):339-44.
作者:蔣永源 | 編輯:張傑、張利、張亮
排版:韓甯甯 | 校對:武宜和
營運:李永敏 | 統籌:吳維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