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葉辛:半山上的草堂

“半山上的草堂”是坐落在半山花草樹木之間的一幢磚瓦房。其大門上,請書法家寫了兩個大大的字:草堂。

葉辛:半山上的草堂

草堂在當代,已經成了一個文化符号和文化概念。

半山上建過一個名副其實的草堂,那真的是茅草蓋的。遠遠地看去,一望而知便是頗有古意的草堂。

但是,真正的由茅草蓋頂的草堂,沒有走出草堂固有的宿命。

年輕的時候,我落戶在貴州修文、息烽、開陽交界的山寨上。那是50年之前,有半個世紀了。那個年頭,村寨上仍有三分之一的農戶,我們尊稱為貧下中農的,居住在茅草屋裡。那應該是真正的茅草一層一層蓋頂的茅草房了。我們幾乎走進過每一戶貧下中農的家,既是訪貧問苦,憶苦思甜,也在同時親眼目睹了茅草房裡頭的晦暗、潮濕及家什簡陋。記得一個同伴走出茅草房時,講了一句大實話:有人說茅草房冬暖夏涼,根本是在睜眼說瞎話。每年秋後,總有一戶兩戶農民,會請來寨鄰鄉親翻蓋一次茅草房。說若不翻蓋,到了雨季,茅草房裡就呈現“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景觀,無法入住。我們當知青的一為增長見識,二為深切了解貧下中農生活的艱辛,每當農民家翻蓋茅草房,也會前去湊個熱鬧,幫個小忙,同時蹭一頓飯吃。正是在這種幫忙中,我們了解到了兩個鄉間生活的常識。其一,别看把一層層的茅草蓋上屋頂去,那也是個技術活,至少得蓋三層。而且,三層的草,不能蓋完全一樣的,絲茅草、芭茅草和幹谷草得交織着蓋。一層蓋嚴實了,才能覆上第二層。最簡易的,也得蓋上三層。其二,修建得再好、再講究的茅草房,它的壽命最多隻有10年。接近10年時,屋頂上的茅草,就會逐漸腐爛、發黑、斷裂,漏得人不能在裡頭居住。也是從幫助農民一起翻蓋茅草房時,我們更深一步地了解了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到的“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意思,進而更貼切地體會到了民間的疾苦。也明白了,農民們為什麼會在溫飽稍見改善以後,迫切地希望在自家的宅基地上蓋一幢磚瓦房的強烈願望。

葉辛:半山上的草堂

半山上建起的那幢像模像樣的茅草房,仍然沒有逃脫其壽命不足10年的宿命,風吹雨打,烈日霜雪,僅僅過去了7年,屋頂上的茅草就被刮得蕩然無存,隻剩下了發黑的一層破損的油毛氈和歪歪倒倒的木頭架子。

我這會兒要寫的半山上的草堂,純粹是坐落在半山花草樹木之間的一幢磚瓦房。依着山勢,除了外觀上讓人感覺和草房相似之外,其大門上,還請書法家寫了兩個大大的字:草堂。

明明是磚瓦結構、别墅型的建築,為何仍稱為草房呢?

有人說,成都近郊不是有個杜甫草堂嘛,多半也是效仿一下吧。

杜甫草堂我去看過,也是建得很漂亮的一處建築。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杜甫住的被大風一吹就會掀去茅草頂的草堂了。

那麼問題來了,茅草房伴随着我們這個民族數千年了,在中國的大地上,不知建造過多少這樣的房子,為什麼窮困潦倒的杜甫住過的草堂,今天還有人仿造、還有人來紀念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杜甫是一個大詩人,他在草堂裡居住過,在颠沛流離的歲月中,他寫下的詩文,他詩文中所透視出的文人情懷,不僅僅是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風掀翻時的自怨自歎,在這種悲慘的境地中,他由自己聯想到的是天下同命運的寒士和老百姓,也深切關懷的,是人民的命運。人民大衆為他的文人情懷所感動,才會曆經千百年地建起草堂來紀念他,緬懷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半山上的草堂,才會凸顯出它的意義。(葉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