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工業革命之後,尤其是19世紀,對于整個世界而言,這是一個轉型的時代,即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我稱之為“千年大變局”。整個人類曆史,以“工業革命”為分水嶺,之前的文明屬于農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屬于工業文明。

19世紀,英國、美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等等,都迎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曆程,社會轉型劇烈,舊制度大革命。

在社會轉型之際,文化藝術領域自然不甘寂寞,尤其是文學和繪畫,文學層面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走向巅峰,繪畫領域則誕生出了印象派和批判現實主義繪畫。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印象派是現代主義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誕生于19 世紀後半期的法國,其代表人物有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畢沙羅、西斯萊、莫裡索、巴齊約以及後期人物梵·高、塞尚等。

印象派無論是從誕生、發展,還是成熟,都是伴随着新富裕中産階級的壯大而壯大的。他們描繪的是中産階級的生活場景,是中産階級财富炫耀、感官享樂、奢靡生活的表達。

印象派的成功實際上宣揚了新富裕資産階級的崛起和勝利,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落幕則是宣告了舊貴族的掙紮與衰敗。與其說印象派流行,倒不如說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新富裕中産階級與舊貴族的權力交接。藝術的審美權開始逐漸從舊貴族那裡轉移到新富裕的中産階級手上。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如果說印象派是新富裕資産階級的審美趣味,那麼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就是對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反思。批判現實主義繪畫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國和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繪畫。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成就跟印象派一樣,是法國19世紀藝術發展程序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批判現實主義繪畫聚焦社會現實,關注普通勞動者,尤其是社會底層人員。代表人物是庫爾貝和米勒。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古斯塔夫·庫爾貝

“隻有當下的東西,人們親眼看見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庫爾貝

庫爾貝1819年出生于法國位于路易河畔的城市奧爾南,他出身還不錯,父親是一個較富裕的商人。

庫爾貝是一個相當自信,有膽識,敢于堅持自己主張、敢于标新立異的藝術家。采用更直率、更平淡無奇的手法,描繪那些帶有身體缺陷、醜陋肮髒、毫無修飾的底層勞動者。庫爾貝的代表作是《奧爾南的葬禮》和《采石工》。

《奧爾南的葬禮》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奧爾南的葬禮》是庫爾貝在1850年創作的。這幅畫出乎意料達到20英尺寬,12英尺高,上面共有52個實體大小的人物。上到市長,法官,下到貧民百姓,畫中每個人物形象都有其明确的真實身份和隐喻的象征意義。

《采石工》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采石工》是庫爾貝在1849年冬創作的,是法國現實主義繪畫的裡程碑。畫中描繪了兩個實體大小的人物,一老一少,他們日夜勞作,地上的鍋與發硬的面包,暗示了他們連續的勞動而沒有回家吃飯的時間。

少年大約12至15歲之間的年齡,面色蒼白,因為痛苦而顯得遲緩,與其實際的面貌極不相稱。一件破的襯衫,褲子在臀部以上用一根繩子系住,膝蓋上打着更新檔,褲腳處早已開裂,全身破破爛爛,腳上穿着粗劣邋遢的鞋子。

右邊年長者采石工,穿着用皮革修補過的舊木鞋,戴着一頂由于日曬雨淋、遍布塵垢的舊草帽。由于長期的熟練勞作,他的擊打非常精準;又因為年老體衰,擊打又是那麼的力不從心。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米勒

“我們要從微小的事務裡發掘能表現高尚純潔的力量,唯有這種力量才能真正地感動人。”——米勒。

米勒是現實主義繪畫藝術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出生在法國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世家,他大量作品描繪的是小人物,主要是普通的農民。揭露了社會黑暗的本質,打破了藝術為權貴服務的傳統。代表作是《晚鐘》和《拾穗者》。

《拾穗者》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拾麥穗》創作于1857年。《拾穗者》表現三個婦女在收割時節到地裡拾取收割時遺落的麥穗。

《晚鐘》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晚鐘》創作于1859年。落日的餘晖将天空渲染,映襯着廣袤無垠的大地,天空中倒映着麥田的片片金黃。也點綴着大地那醇厚的色彩。是地平線将視線投向那遙遠的天邊。也将視線聚焦在畫面的中央。一對在田間辛勤勞作的農民夫婦對立地站着,頭深深地埋向胸前。

雙手做出祈禱的姿勢,他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伴随着遠處教堂的鐘聲在田間默默地祈禱,腳下馬鈴薯的籃子、手推車和勞動的工具都在鐘聲傳來的那一刻定格了畫面,呈現出一派莊嚴靜穆的氣氛,仿佛個感到整個世界都瞬間安靜了,隻能聽見自己心跳和遠處教堂裡回蕩的鐘聲。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出現于19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50年代到60年代走向繁榮,70年代到80年代發展到鼎盛。代表人物有克拉姆斯柯依、列賓。

克拉姆斯柯依

克拉姆斯柯依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第一代領軍人物。代表作是《無名女郎》。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無名女郎》

《無名女郎》代表了他一生現實主義創作的至高成就。這幅作品描繪的是19世紀一個儀态端莊、衣着考究、神态高傲的女性。她坐着豪華的馬車行駛在彼得堡涅瓦大街上,背後是彼得堡亞曆山大劇院。

列賓

列賓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成就最高的藝術家,他的代表作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列賓出生于軍人家庭,1864年進入彼得堡美術學院。曾遊學意大利和法國,研究古代和當代的歐洲藝術。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寬廣的伏爾加河的上空,驕陽似火。一群纖夫拉着船纜,拖着沉重而疲憊的腳步,在曬得滾燙的沙灘上吃力地移動着。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問世,為俄國繪畫揭開了新的一頁。列賓的作品,标志着19世紀俄羅斯繪畫的現實主義頂峰之一。

藝術背景

19世紀,法國迎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曆程,大量新富裕資産階級誕生,他們是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最大的既得利益群體。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随着人數和财富的增長,他們的地位不斷提高,沖擊着舊貴族的利益。為了奪取勝利,他們揮舞着意識形态的武器,不斷颠覆舊貴族控制的意識形态。印象派的流行标志着新富裕資産階級的勝利,審美逐漸被他們掌控。

不過随着社會财富越來越集中,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社會底層,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兩極分化明顯。勞工階級和農民是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犧牲者和苦難承受者,他們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面臨國家沉重的徭役賦稅、苛捐雜稅等等不公平待遇。

現實主義繪畫筆下19世紀的法俄:巨大的貧富差距,掙紮的底層社會

而19世紀的俄國也同樣迎來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苦的是底層群眾。他們被貧困壓得喘不過氣,窒息得讓人絕望。他們蜷縮在黑暗的地下室裡,過着衣不蔽體、饑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日子。他們幻想着、努力着,卻看不到任何希望。社會階層流動當機,向上湧動的管道越來越窄,他們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隻能在社會底層不斷地沉淪。

整個社會處于一種沉悶壓抑的狀态,普遍缺乏活力和目标感。平庸、瑣屑、空虛充斥着社會的各個角落。統治這個社會的官僚地主隻是一些行屍走肉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