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19世纪,对于整个世界而言,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我称之为“千年大变局”。整个人类历史,以“工业革命”为分水岭,之前的文明属于农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属于工业文明。

19世纪,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等,都迎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历程,社会转型剧烈,旧制度大革命。

在社会转型之际,文化艺术领域自然不甘寂寞,尤其是文学和绘画,文学层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走向巅峰,绘画领域则诞生出了印象派和批判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印象派是现代主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诞生于19 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其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莱、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后期人物梵·高、塞尚等。

印象派无论是从诞生、发展,还是成熟,都是伴随着新富裕中产阶级的壮大而壮大的。他们描绘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场景,是中产阶级财富炫耀、感官享乐、奢靡生活的表达。

印象派的成功实际上宣扬了新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胜利,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落幕则是宣告了旧贵族的挣扎与衰败。与其说印象派流行,倒不如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新富裕中产阶级与旧贵族的权力交接。艺术的审美权开始逐渐从旧贵族那里转移到新富裕的中产阶级手上。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如果说印象派是新富裕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那么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就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反思。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和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绘画。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成就跟印象派一样,是法国19世纪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批判现实主义绘画聚焦社会现实,关注普通劳动者,尤其是社会底层人员。代表人物是库尔贝和米勒。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古斯塔夫·库尔贝

“只有当下的东西,人们亲眼看见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库尔贝

库尔贝1819年出生于法国位于路易河畔的城市奥尔南,他出身还不错,父亲是一个较富裕的商人。

库尔贝是一个相当自信,有胆识,敢于坚持自己主张、敢于标新立异的艺术家。采用更直率、更平淡无奇的手法,描绘那些带有身体缺陷、丑陋肮脏、毫无修饰的底层劳动者。库尔贝的代表作是《奥尔南的葬礼》和《采石工》。

《奥尔南的葬礼》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奥尔南的葬礼》是库尔贝在1850年创作的。这幅画出乎意料达到20英尺宽,12英尺高,上面共有52个实体大小的人物。上到市长,法官,下到贫民百姓,画中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明确的真实身份和隐喻的象征意义。

《采石工》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采石工》是库尔贝在1849年冬创作的,是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里程碑。画中描绘了两个实体大小的人物,一老一少,他们日夜劳作,地上的锅与发硬的面包,暗示了他们连续的劳动而没有回家吃饭的时间。

少年大约12至15岁之间的年龄,面色苍白,因为痛苦而显得迟缓,与其实际的面貌极不相称。一件破的衬衫,裤子在臀部以上用一根绳子系住,膝盖上打着补丁,裤脚处早已开裂,全身破破烂烂,脚上穿着粗劣邋遢的鞋子。

右边年长者采石工,穿着用皮革修补过的旧木鞋,戴着一顶由于日晒雨淋、遍布尘垢的旧草帽。由于长期的熟练劳作,他的击打非常精准;又因为年老体衰,击打又是那么的力不从心。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米勒

“我们要从微小的事务里发掘能表现高尚纯洁的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真正地感动人。”——米勒。

米勒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世家,他大量作品描绘的是小人物,主要是普通的农民。揭露了社会黑暗的本质,打破了艺术为权贵服务的传统。代表作是《晚钟》和《拾穗者》。

《拾穗者》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拾麦穗》创作于1857年。《拾穗者》表现三个妇女在收割时节到地里拾取收割时遗落的麦穗。

《晚钟》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晚钟》创作于1859年。落日的余晖将天空渲染,映衬着广袤无垠的大地,天空中倒映着麦田的片片金黄。也点缀着大地那醇厚的色彩。是地平线将视线投向那遥远的天边。也将视线聚焦在画面的中央。一对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夫妇对立地站着,头深深地埋向胸前。

双手做出祈祷的姿势,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伴随着远处教堂的钟声在田间默默地祈祷,脚下马铃薯的篮子、手推车和劳动的工具都在钟声传来的那一刻定格了画面,呈现出一派庄严静穆的气氛,仿佛个感到整个世界都瞬间安静了,只能听见自己心跳和远处教堂里回荡的钟声。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50年代到60年代走向繁荣,70年代到80年代发展到鼎盛。代表人物有克拉姆斯柯依、列宾。

克拉姆斯柯依

克拉姆斯柯依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第一代领军人物。代表作是《无名女郎》。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无名女郎》

《无名女郎》代表了他一生现实主义创作的至高成就。这幅作品描绘的是19世纪一个仪态端庄、衣着考究、神态高傲的女性。她坐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彼得堡涅瓦大街上,背后是彼得堡亚历山大剧院。

列宾

列宾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成就最高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出生于军人家庭,1864年进入彼得堡美术学院。曾游学意大利和法国,研究古代和当代的欧洲艺术。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宽广的伏尔加河的上空,骄阳似火。一群纤夫拉着船缆,拖着沉重而疲惫的脚步,在晒得滚烫的沙滩上吃力地移动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问世,为俄国绘画揭开了新的一页。列宾的作品,标志着19世纪俄罗斯绘画的现实主义顶峰之一。

艺术背景

19世纪,法国迎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历程,大量新富裕资产阶级诞生,他们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随着人数和财富的增长,他们的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着旧贵族的利益。为了夺取胜利,他们挥舞着意识形态的武器,不断颠覆旧贵族控制的意识形态。印象派的流行标志着新富裕资产阶级的胜利,审美逐渐被他们掌控。

不过随着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会底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两极分化明显。工人阶级和农民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牺牲者和苦难承受者,他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面临国家沉重的徭役赋税、苛捐杂税等等不公平待遇。

现实主义绘画笔下19世纪的法俄:巨大的贫富差距,挣扎的底层社会

而19世纪的俄国也同样迎来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苦的是底层民众。他们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窒息得让人绝望。他们蜷缩在黑暗的地下室里,过着衣不蔽体、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日子。他们幻想着、努力着,却看不到任何希望。社会阶层流动冻结,向上涌动的渠道越来越窄,他们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社会底层不断地沉沦。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沉闷压抑的状态,普遍缺乏活力和目标感。平庸、琐屑、空虚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统治这个社会的官僚地主只是一些行尸走肉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