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國共雙方迅速達成合作協定,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其中位于西北的工農紅軍主力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1937年8月25日,八路軍正式成立,轄115師、120師、129師及總部特務團等部隊,總兵力4.6萬人。其中,三大主力師115師、120師、129師都為二旅五團編制,八路軍最早的六個旅分别為343旅、344旅、358旅、359旅、385旅及386旅。八路軍成立初并未施行政治委員制度,各旅副旅長為每個旅的二号首長。
115師343旅由紅一軍團編成,旅長為陳光,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周建屏生雲南宣威,曾于雲南講武堂、黃埔軍校學習,參加了辛亥革命、北伐戰争、南昌起義,是紅十軍建立人之一,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堅持遊擊作戰,後負重傷到上海搶救,之後到了延安。抗日戰争爆發後,周建屏任115師343旅副旅長,參加了“平型關大捷”,參與了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任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1938年中由于舊傷複發于河北平山去世。
115師344旅由紅十五軍團等編成,旅長為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參謀長盧紹武。黃克誠是湖南永興人,參加了北伐戰争、湘南起義、長征等,抗日戰争時期曾任344旅副旅長、344旅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八路軍第四縱隊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争時期曾任西滿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東野2兵團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授銜大将。
120師358旅由紅二軍團及紅二十八軍等改編,旅長為盧冬生(未到任,張宗遜任旅長),副旅長李井泉,參謀長姚喆。李井泉是江西臨川人,參加了南昌起義、長征等,抗日戰争時期曾任358旅副旅長、358旅政治委員、大青山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西北軍區第三軍分區兼358旅政治委員、晉綏野戰軍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争時期曾任晉綏軍區政治委員等職,建國後李井泉轉為行政工作,并未授銜。
120師359旅由紅六軍團、紅三十二軍及總部特務團一部等編成,旅長為陳伯鈞,副旅長王震,參謀長劉子奇。王震是湖南浏陽人,1929年加入工農紅軍,是湘贛蘇區建立人之一,參加了長征,抗日戰争時期曾任359旅副旅長、旅長兼政治委員、延安軍分區司令員、南下支隊司令員等職,解放戰争時期曾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一野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授銜上将。
129師385旅由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編成,旅長為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飚,政訓處主任蘇精誠。王維舟是四川宣漢人,曾長期于川東地區開展革命鬥争,參加了川陝蘇區的建立、長征等,抗日戰争時期曾任385旅副旅長、旅長兼政治委員等職,留守陝甘甯。解放戰争時期,王維舟曾任陝甘甯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西北軍區副司令員,建國後轉為行政工作并未授銜。
129師386旅由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編成,旅長為陳赓,副旅長陳再道,參謀長李聚奎,政訓處主任王新亭。陳再道是湖北麻城人,參加了黃麻起義、長征,抗日戰争爆發後曾任386旅副旅長、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冀南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争時期曾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銜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