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伊犁是我國西北最後的防線,是如何失而複得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地圖的話,會發現在中國新疆西北的邊界處有一個相當另類的部分,那便是夾在博羅科努山與天山主脈之間的伊犁。

伊犁是我國西北最後的防線,是如何失而複得的?

這片河谷中流淌的主要河流是大名鼎鼎的伊犁河,其發源于兩山之間的夾角并蜿蜒流入巴爾喀什湖,從地理上來說伊犁河谷與哈薩克斯坦平原區歸為同一地理闆塊。中哈兩國各自占有伊犁河流域的一半,即中國控制了上遊,哈國拿走了中下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與新疆整體半幹旱的氣候有所不同,伊犁河上遊從來都是水草豐美的膏腴之地。天山與博羅科努山形成的夾角開口向西,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盡管已成強弩之末,但在此遭到攔截之後仍有大量雨水沉降,以至于伊犁河谷有了“塞外江南”的稱号。

伊犁是我國西北最後的防線,是如何失而複得的?

清朝早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不惜代價與準噶爾汗國鏖戰,其争奪的目标正是後者盤踞的伊犁河谷。當然彼時厄魯特蒙古的勢力範圍遠不止這處夾角那麼簡單,整個伊犁河流域,包括今天哈薩克斯坦東部均是蒙古騎兵馳騁的疆場。乾隆平定準噶爾之後,原汗國領土并入大清帝國,此時中國的領土向西遠達巴爾喀什湖,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我們控制了伊犁河的全部。

伊犁是我國西北最後的防線,是如何失而複得的?

不過,盛極而衰,清朝早期的輝煌掩蓋不了末期的窩囊,當沙俄自西而來之後滿清已經無力抵擋。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争中清朝慘敗,刺激了沙俄人蠶食中國的欲望。沙俄在東北割走大片領土的同時,仍舊不忘将注意力投向西北。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導緻國人無故喪失44萬平方公裡國土,其中就包括伊犁河的中遊和下遊。

伊犁是我國西北最後的防線,是如何失而複得的?

盡管因為中國人的強烈抵觸,沙俄沒有能夠将勢力上溯至伊犁河源頭,但沙俄顯然不會善罷甘休。條約簽署之後,俄人很快就支援浩罕國軍事頭子阿古柏入侵新疆,同時俄軍也趁火打劫,将大清帝國的勢力逐出了伊犁河上遊,也就是全面控制了天山山脈與博羅科努山之間的夾角。

伊犁是我國西北最後的防線,是如何失而複得的?

可惜這一次中國人決心不再讓步,清王朝在權衡利弊之下,已入耄耋之年的左宗棠擡着棺材從京城出發。一年之後阿古柏兵敗自殺,除伊犁河上遊外新疆全境光複,但面對沙俄侵占的這處夾角,左大人顯然要慎重得多。從俄人的角度出發,他們自然全力要将這片區域從大清領土上剝離,因為雙方一旦以天山和博羅科努山為界,那麼西部肥沃的河谷和豐富的水源将為俄獨有,如此不僅可以移來更多的駐軍,天山和博羅科努山也可以成為天然防線。面對俄軍威脅,大清的底線是保有伊犁河上遊,否則不惜一戰。

伊犁是我國西北最後的防線,是如何失而複得的?

圖-伊犁河三角洲俯瞰

在這一點上不少有識之士都看到了問題的關鍵:中亞氣候總體幹旱,誰控制了水源誰就占據了優勢,而伊犁河發源于此且有兩山環護,是天然的屯兵之所。即使我們這一代人無法改變曆史命運,但隻要給子孫後代保住家底,就不怕往後沒有翻盤的一天。

1878年,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下,旗人崇厚代表滿清政府赴彼得堡談判,結果此人遭到俄方愚弄,稀裡糊塗将伊犁河谷完全割讓。消息傳回京城,朝廷大怒,一面着令将崇厚下獄問罪,一面重派特使以求挽救。不過俄以國際條約生效為由拒絕再次談判,一時間朝廷十分被動。

伊犁是我國西北最後的防線,是如何失而複得的?

圖-伊犁河谷航拍

眼見木已成舟,這個時候遠隔萬裡的慈禧太後與左宗棠達成了空前的默契。一聲令下,左宗棠命大軍北上伊犁,同時放出話來:“要麼重新談判,要麼同歸于盡”,直到這個時候沙俄才終于明白,眼前這個湖南老頭從一開始就沒想過活着離開新疆。

眼見中國人要拼命,沙俄最終認慫,1881年清使再赴俄,雙方簽署《中俄改訂條約》,伊犁重回祖國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