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用老照片呈現曆史的本原,比先前火熱的清宮劇更真實直覺!找尋十多張大清末年的老照片,令人身臨其境,感受一番世事滄桑。兩個甲子的時間,浮華如夢,無論凡夫俗子還是達官顯貴都已經是曆史的匆匆過客,随風而逝!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清末時候,一位女童正對着剛纏足的小腳發呆,她還體會不出纏足将影響她的一生,可那徹骨的疼痛還沒有消去。自兩宋以來的纏足之風到了清末達到鼎盛,可以說是漢族女子都裹起了小腳,甚至有些滿族女子也在裹腳。精緻的三寸金蓮成為當時男子追求的極緻。朝廷多次禁止都不了了之!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直都是舊社會的真實寫照。圖中的男子躺在地上,卷縮在那裡瑟瑟發抖,已經餓得奄奄一息。清末,内亂外侮,紛争不斷。很多人淪為乞丐,為生計苟延殘喘。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有錢的公子哥在聚餐,玩得興起,還有人在猜拳行酒令。窮人衣不蔽體,骨瘦如柴;可富人錦衣玉食,尋歡作樂。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在塞外的将軍,戍邊多年,一臉風塵。他坐在高頭大馬上,背着槍,久經沙場。清朝雖然疆域廣闊,可并不穩定,時常戰亂頻發。有殺氣的将軍并不多見。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雲遊四方的僧人,風吹日曬,參禅問道。他們常年在外奔波,有時候挨家挨戶讨齋化緣。因為居無定所,是以來去匆匆,見過都是一面之緣。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雄偉壯觀的北京古城牆,如今見到隻有在這老照片裡了。圖中城牆下已經有了鐵路,還有電線杆。騎馬的侍衛在沿着護城河巡邏,護城河已經幹枯,甚至有人在河床上種上了莊稼。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一位“神箭手”在彎弓射箭,箭術曾經是八旗兵的制勝法寶。可到了近代,冷兵器漸漸退出曆史舞台,熱兵器到來後,這也就成了花架子。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加特林”機槍,安裝在炮車上,一次射擊需要消耗子彈二百發。李鴻章曾将其從國外引進,可因為技術有限,财力捉襟見肘,仿制并沒有大獲成功,最後丢到了庫房裡。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光緒帝的皇後隆裕,人長得消瘦,駝背,顔值一般。意識裡皇帝的老婆都是三宮六院,傾國傾城,可看到這樣子也就同情皇帝了。她是慈禧的親侄女,可入主東宮後并未受到光緒帝垂憐,守了一輩子活寡。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威海衛的官員給大英帝國的殖民者送去錦旗,“祝效華封”,慶賀愛德華七世加冕。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看了心生感慨。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新式學堂的女學生,雖然服飾還沒有大的變化,可她們臉上露出的自信,陽光還是讓人感受到變化。清末新政後,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專門招收女子的學堂也開始出現。她們成為先行者!

清末老照片,發呆的女童,四方雲遊的僧人,北洋新軍在沙盤推演

一隊北洋新軍在進行沙盤推演,北洋新軍可以說是中國新式軍隊的鼻祖。它源自袁世凱的小站練兵,接受西方軍事訓練,裝備也開始近代化,後成為大清的依靠。他們身穿新式軍服,軍容整齊,盡管腦門上還挂着一條辮子,可與之前的清軍迥然不同。誰也沒有料到,幾年後,這支新式軍隊就把清王朝給埋葬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