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車銷量不一定高,銷量高的也不一定是完美的車,但肯定大差不差,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小王大學剛畢業,在選車時拉開緊湊級轎車銷量榜單,分别找到合資品牌最高的大衆朗逸和自主品牌比亞迪秦PLUS DM-i,車主小王開完這兩款車後,得出非常清晰的結論。

外觀上,秦PLUS DM-i顯得十分運動,羽翼式的前LED大燈與橫向的鍍鉻飾條讓車輛看起來更加的精緻,前方是大尺寸的六角形進氣格栅,配合銀色的裝飾件以及下方的包圍,讓車輛的一體感更強,并且在裝飾條上帶有秦的字樣,國風化的設計更明顯,而大衆朗逸這套外觀設計可謂是家喻戶曉,倒梯形的進氣格栅與粗壯的鍍鉻飾條讓前車看起來層次感更強,整體的車輛構造多采用直線元素,整車看起來更加的穩重,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秦PLUS DM-i的三維尺寸(長寬高:4670mm、1806mm、1474mm)要比大衆朗逸(長寬高4765mm、1837mm、1495mm)多出許多,是以實車看起來,秦PLUS DM-i更有越級的感覺。
内飾上,秦PLUS DM-i也比朗逸更加前衛,秦PLUS DM-i整體内飾并沒有采用過多直線元素,反而是弧形的中控前台,并且在中央換擋區域與T字區也做了弧線處理,在搭配上,整車采用藍色的裝飾面闆,整體内飾比朗逸更加柔和,而大衆朗逸的内飾設計就稍顯中庸許多,一成不變的換擋區域與多幅方向盤,整台車的内飾盡管沒有功能上的使用槽點,但在年輕化上做得不夠好,熟悉大衆的人,閉着眼也能進行功能化的盲操作,唯一有亮點的便是在中控台也做了亮黑色的拉絲面闆,不過在整體的做工、用料與顔色配色上,相比秦PLUS DM-i就要保守許多,除此之外,朗逸的後排地台隆起程度有一拳以上,而秦PLUS DM-i的地台做到了純平,是以在空間使用率上,朗逸這一缺點大大拉低了後排的乘坐空間感受。
配置上,這款合資車的朗逸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以秦PLUS DM-i次頂配版與大衆朗逸頂配版為例,兩款車的實際成交價都在13萬元出頭,相同價格下,本以為國産品牌秦PLUS DM-i能占據頭籌,但事實上,大衆朗逸比秦PLUS DM-i多出主動刹車、前車遇碰撞預警、全速域自适應巡航、主駕駛頭部腰部座椅調節、車内氛圍燈等配置,而秦PLUS DM-i多出後排杯架、手機藍牙鑰匙、遠端啟動等配置,在國産品牌的圍攻之下,合資車企在配置上終于下放了許多配置。
動力系統方面是兩款車最大的不同,秦PLUS DM-i采用的1.5自吸發動機,配合上145千瓦的永磁同步前置單電機,變速箱使用的是E CVT變速箱,而大衆朗逸使用的是非常經典的1.4T最大150馬力的發動機。經實測,兩款車百公裡加速差别不大,秦PLUS DM-i為7.4秒,大衆朗逸為8.3秒,而在駕駛感受上,朗逸這款車秉承德系優良的底盤,整體過彎與加速過程中車身姿态較穩,動力響應也來得及時,沒有多餘的震動,而秦PLUS DM-i也沒有像傳統純電車竄的感覺,油門踏闆積極性并不強。
在燃油經濟性與使用層面上,秦PLUS DM-i電池最大為18.32度,純電續航120公裡,在日常上下班時,基本純電也可以解決需求,即便是發動機介入,綜合百公裡油耗也不超過5升,而大衆朗逸一向引以為傲的發動機油耗調節上,百公裡油耗也有接近6升左右,除此之外,秦PLUS DM-i 92号汽油也要比朗逸95号汽油更省錢,再加上6年或15萬公裡的整車質保,也要比大衆朗逸三年或10萬公裡更為厚道,是以在後期保養上,目前的大衆朗逸并沒有多少優勢。
結語:開完大衆朗逸,兩個月後再開混動秦PLUS,車主隻想說一句話:“開完朗逸再開秦PLUS DM-i,明顯感覺到國産品牌在外觀設計與動力系統上都要更加的前衛,插電式的混動在實用性上也大大加強了車輛的産品力”。抛開品牌因素,在産品本身,目前的國産品牌秦PLUS DM-i是可以與同價位的合資品牌一較高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