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是中國封建曆史的最後一個王朝,很多人看慣了史料,再看些百十年前的黑白照片,便會有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欣喜之感。因為這些照片曆經滄桑,完整或又殘缺地儲存下來,給了我們了解曆史的另一個途徑。遴選十多張清晰度不錯的照片,看看一個世紀前的大清王朝,或許會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清朝女子什麼打扮,不是清宮劇裡那樣花枝招展,濃妝豔抹。一般人家都是纏了小腳,穿着開襟衣服,頭戴抹布,早早的把自家嫁了。鄉下的街口,便會常常看到年輕女子,抱着孩子等候丈夫歸來。僻靜的鄉下,粗茶淡飯,低矮的石頭房子,平平淡淡的日子,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場景。
街口的石碾,婆媳倆在推碾磨面。可以明顯的看到她倆都纏了足,這磨推得艱辛。至于纏足的起源已經難以考證,隻知道它最初在宮廷中流行,北宋後期開始流行,到了清末達到鼎盛。事實上雙腳被裹後可以說是寸步難行,對于大戶人家的女子來說本就金屋藏嬌,可在窮苦女子的眼裡,簡直就是一種摧殘。
留守在家的孩子,成了爺爺奶奶的寶貝。盡管那時候交通不便,可外出謀生的人還是非常多。為了生計,隻能舍家離子,孩子讓父母照看。可以說是,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吧!
推着獨輪車謀生的男子,臉上寫滿滄桑。獨輪車可以說是當時最為普遍的交通工具,載人馱物都非常便捷。
大戶人家的女子,錦衣華服,戴着精美的頭花,人也是十分端莊秀氣。果真是有錢人女子氣質好,一雙小腳也是若隐若現。
一對清末夫妻照,幹淨利索,有郎才女貌之感。在封建社會,家境好的男子都會娶妻納妾,不是為了顯擺,而是延續子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家大業大,四世同堂在當時照片中時常會看到。
三位喝茶的男子,衣服打扮不是一般人家,喝茶也是一門藝術。越是有錢人,越是講究喝茶的境界。無論椅子還是茶幾,留到現在都是古董了。
拿着刀劍的劊子手,眼神陰鸷。對他們而言,所從事的職業非常冷門,很多人遠遠避之。他們或許子承父業,或許師徒相傳,可最後都是孤獨終老,陰氣太重,心理孤僻,難以善始善終。
老北京城牆的角樓,頂部已經坍塌,遠遠望去已經殘破不堪,一支駝隊從下面經過。角樓在古城牆中地位很重要,警戒,防禦都非常需要。可清政府當時财政危機,尤其是八國聯軍侵華後,更是無财力修繕,隻能維持這個樣子。
身處邊疆的鄉紳,正領着家人在野外練習打靶。盡管清廷對槍的管理很嚴格,可在窮鄉僻壤,有鄉紳還是能搞到手。沒事的氣候,出門訓練一番,也可提高家人的防患于未然。畢竟當時世道險惡,刀劍不如槍防身。
八國聯軍侵華後,英國招募的印度癟三正在訓練。實際上,從第一次鴉片戰争開始,印度兵就被編入英法聯軍中。印度兵多為錫克族人,身高馬大,作戰勇猛。八國聯軍時,印度兵與英軍協同作戰,戰鬥力不容小觑。可地位卻遠遜于英軍,“大英帝國的軍隊絕不退縮,直到最後一個印度士兵戰死”,可見他們也就是馬前卒罷了!
清末新式學堂,一位留學歸來的老師正在用辮子當圓規,在黑闆上給學生畫幾何圖形。慈禧太後和光緒帝回銮後,“廢科舉,立新學”迫在眉睫。新政後,1300年的科舉制退出曆史舞台。新式學堂開始大量出現,西課開始登上講台。這位老師不僅圖畫的标準,英文也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