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
何為儒商?百度詞條給出的解釋是:有德行與文化素養的商人。儒商,即“儒”與“商”的結合體,他們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與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從古至今,中國湧現出了無數的儒商,他們擁有經商智慧,遵守商業規則,遵循社會良知,且有“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聚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饋天下之乏。不誇張地說,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儒商前仆後繼,推動了中國商業文明的進步。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有這樣一位富甲天下的商人,他“十九年之中三緻千金”,三成巨富又三散家财,他是民間供奉的“四大财神”之一,被後世商人尊稱為“商聖”和“儒商鼻祖”,他就是陶朱公範蠡。

從楚到越、宋,三次遷徙皆有榮名
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
範蠡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他出身貧寒,但博學多才,志向遠大。當時的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被排擠在外的他和好友文種一起投奔越國,并被越王勾踐拜為上大夫。“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大家都知道,這講的是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終于打敗吳國一雪前恥的故事,而幫助勾踐消滅吳國、成就霸業的人正是範蠡。但立了大功的他并沒有繼續呆在越國,而是在慶功宴上悄悄帶上西施來到齊國,過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原來,範蠡看出了勾踐隻是有難可同當有福不可同享之人,他覺得留下來反而可能迎來殺身之禍。他臨走前他還勸說與他共同輔佐越王的文種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要文仲和自己一起離開越國。可惜文種沒有聽取這一建議。果不其然,選擇留下來的文種後來被勾踐賜劍自殺而亡。
來到齊國的範蠡,隐去了真實姓名,改名為“鸱夷子皮”,意思是“酒囊皮子”。他和西施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捕漁、曬鹽)”,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産。成為巨富的範蠡并沒有過上奢華生活,他仗義疏财,施善鄉梓,鄉民們都很喜歡他。他的賢明甚至傳到了齊王那裡,齊王将其請到國度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三年後,範蠡果斷交還了相印,再次辭官隐退。他說::“居官緻于卿相,治家能緻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範蠡再次離開齊國來到當時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國陶邑,自号陶朱公。通過“操計然之術以治産”,沒幾年他再次靠經商積累了萬貫家财,成為當地的大富翁。同樣,範蠡堅持“财聚而不守”,他再次把賺來的錢财用于救濟窮苦的百姓。
自辭官隐退後,範蠡和西施便過上了田間耕作、閑時經商和忘情山水的逍遙自在的生活。直到公元前448年,範蠡去世,享年88歲,這在那個年代已是絕對的高齡了。從楚國到越國,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從越國到齊國,經商成巨富,被齊王邀請為相國;從越國到宋國,再次經商成為大富翁。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範蠡三遷皆有榮名。”幾進幾退,範蠡治國經商皆成績斐然,且幾散家财救濟百姓,深受人民愛戴,赢得了後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緻富,成名天下”的評價。
操計然之術,“十九年之中三緻千金”
《史記》記載,範蠡“十九年之中三緻千金”,而之是以每次經商都如此成功的原因是他懂得“操計然之術”,即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采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的政策。
具體而言,範蠡是如何“操計然之術”的呢?
選擇合适的地裡位置。就像現在很多人選擇在北上廣創業一樣,一個好的地方才能提供創業所需的資源和市場。古時候商業不發達,交通不便利,經商之地的選擇就更要謹慎了。範蠡最後選擇到宋國的陶邑,這是今天一個叫定陶的地方。在春秋時期,陶邑地處“天下之中”,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人流密集,交通便利,可謂是最佳經商之地。
遵循自然規律。在那個年代經商,無外乎就是買賣一些農副産品,曆史資料中也記載,範蠡兼營的副業主要是捕漁和曬鹽。而農副産品生産受自然界的影響很大,懂得掌握并應用自然規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範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是以他會觀測天地、預知未來,什麼年份會有豐收,什麼年份會有旱災洪災,什麼時候又會鬧饑荒,這些他都要提前知道提前準備,因為商品的價格走勢和這些是息息相關的。在沒有天氣預報和新聞播報的年代,這種能力對于一個經商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預測供求變化。價值決定價格,供求關系影響價格,今天的我們都知道這一供求與價格之間的關系,但在兩千多年,知道這一規律的是極少數,範蠡是其中之一,他在那時就經過思考總結,得出了“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的結論,意思是說看商品的供給是多還是少就知道價格了,價格上漲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導緻供大于求,直至其價值連“糞土”都不如,商品如果太便宜的話,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直到像“珠玉”一般貴。是以,範蠡經商就和治國一樣,“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懂得在合适的時間點低價買進,在理想的時間高價賣出。
管理之道。作為商人、老闆、上司者,如何選擇和任用人才,一直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命題。在選擇人才和人事管理方面,範蠡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那就是擇人,不責人”。也就是說,他很注重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并且多看人的長處,把他放在合适的工作崗位而不是盯着他的缺點對之加以責備。這其實也是“操計然之術”的範疇,即順應人的天性,發揮他的長處。
合作共赢意識。史料中記載了一個“範蠡賣馬”的故事。因為諸侯割據,戰事連年,範蠡發現吳越一些國家需要大量戰馬,而北方的馬戰鬥力強,頗受歡迎,他就想着到北方買一批馬運到南方來賣。但正值兵荒馬亂,南北路途遙遠,且常有強盜出沒,讓他很是擔心。範蠡幾經打聽,知道有一個商人姜子盾常年做着把北方亞麻布運到南方來賣的生意。他想,此人肯定對路況熟悉,沿途各方勢力也已打理好。于是,他寫了張告示,大意是,他在北方組建了一隻馬隊,現在開業大酬賓,可免費幫别人運貨到吳越一帶。看到告示的姜子盾果然找上門來,就這樣他的馬隊随着亞麻布一起安全到了吳越。可見,那時候範蠡在經商上就有了合作共赢的意識,換做别人也許想的是免費幫人運貨太虧了。我們現在常聽到的一些老闆們呼籲,現在是合作共赢的時代,唯有合作互補、共同發展才有未來。其實,商業上的合作是一直都是很有必要的,關鍵看和誰合作,什麼時候合作,在哪方面合作,知道“适時而動,待機而動”。而春秋時的範蠡,就已經知道采用商業聯盟的政策了
财神、商聖,和儒商鼻祖
我們都知道,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還處在萌芽階段,統治者奉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而且列國各自為政,貨币也是各國自己鑄造,再加上持續不斷的兼并戰争,也就是說那個時期的經商環境是非常惡劣的。但在那樣的情況下,範蠡依然有着經商的熱情,“累十九年三緻金,财聚巨萬”,足見其經商天賦了。
更為難得的是,這麼有經商智慧的範蠡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儒商”。
範蠡提出了薄利多銷的理念,他認為經商不能追求暴利,商品的進出差價要适可而止,這樣才能帶來細水長流的收入;範蠡把堅持出售品質完好的優質商品作為商人的本分,要求“務完物,腐敗而食之貨勿留”,他認為這樣才能樹立口碑,生意才能做長久;經商多年且頗有成就的範蠡還提出了“農末俱利”的主張,他認為商人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經營商品;農民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生産;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到損害則會影響到國家的利益。說白了,就是要控制無價漲幅,穩定糧食價格,這對于農業、商業的發展和國家政權的穩定都是很有意義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範蠡的誠信經商理念。他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上買賣商品都是用眼睛估堆,而這樣很難做到精準和公平。于是,他從一個老農汲水的方法裡獲得靈感,發明了可以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稱,這對商品買賣的推動作用是革命性的。秤一代代流傳下來,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在用。但即使有了稱,有些商人依然心術不正,做買賣時經常缺斤少兩。範蠡極度反感這樣的行為,他曾告誡同行:“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失去福氣(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不得“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折損“陽壽”(短命)!”
而作為一名商人,範蠡還擁有扶貧濟弱的社會責任感,他堅持“财聚而不守”,曾先後三次散盡家财救濟窮苦老百姓。
這就是範蠡。他不僅有着超凡的經商天賦,更有着難得的商德、良知和社會責任感,而這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儒商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範蠡成了被老百姓世世代代供奉的“财神爺”,成了被曆代商人視之為楷模的“商聖”、“儒商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