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退一步”

01

《菜根譚》裡有言:“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人情變化無常,人生坎坷不平,如果前路不通了,那就退一步,如果人生很順了,那就讓三分給别人。

做人,敢于激流勇進,固然會很精彩,但是能夠順流而下,才會速度更快。進退之中,彰顯了做人的大智慧。

是以,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凡事都有兩種準備,進一步展現了人生的高度,退一步成就了人生的寬度,各有千秋。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退一步”

02

退一步,是絕處逢生。

俗話說:“老天從來不會讓一個人走投無路。”

真正能夠困住你的,不是牢籠,而是你的“執念”。或者說,一個人過于聰慧,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反而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看了一個故事:幾個朋友一起去旅行,路過一個山澗。山澗裡有一座獨木橋,一次隻能經過一個人。

靠前的幾位朋友依次通過,最後一個朋友卻怎麼也過不去,看着懸崖,雙腳發抖,聽到風聲,渾身哆嗦,再想一想谷底澎湃的河水,更是雙腳發軟。

他又怕同行的人笑話,于是強迫自己走上橋,然後停在橋中間,進退不能。

有句話說得好:“總有一些河流,我們無法跨過。”

過不去,那就算了;扛不住,那就放棄;熬不住了,就休息......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

當一個人為自己留下了退路,那麼“退路”就是活路。

退一步,活成了别人眼裡的“笑話”,但是你卻活下去了,假以時日,還能翻身。哪有什麼東西,比生命更加寶貴的人呢?

03

退一步,是以退為進。

宋朝時期,有人畫了一幅“龍虎圖”,拿到禅院裡,讓大家欣賞。

大家都說:“畫得惟妙惟肖,但總是感覺哪裡不對勁。”

無德禅師說:“世人隻在乎龍和虎的外表,卻很少在乎它們的習性。應該明白,龍在前行之前,頭會往後縮;虎要撲咬的時候,頭會下壓。龍身越彎曲,虎頭越低,攻擊力越大。”

衆人醍醐灌頂。

禅師又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我們總以為,退讓會讓自己落後,并不知道,這是檢討自己,是謙卑的表現。如果連續退讓一段時間,可以用來學習、思考,讓人生蟄伏起來,等到一定的時候,就擁有了爆發力。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一直高高在上,而是當高則高,當低則低。一高一低,看似随波逐流,其實是從這個頂峰,抵達另一個頂峰,“一浪高一浪”。

看流水,一直奔赴大海,越來越低,可是流水的力量卻讓我們心存畏懼,流水的胸懷,讓我們敬仰。這,就是退一步的高明之處。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退一步”

04

退一步,是忍辱負重。

塔勒布曾在《反脆弱》中指出,人生有兩種狀态:一些人,遇到壞事,就變成了玻璃球,稍微用力一點,就碎成一地玻璃渣;一些人,如橡膠球,你越是摔打它,它彈跳得越高。

人為什麼要脆弱?并不是因為天生就柔弱,而是因為自己太剛強了,沒有任何彈性。

真正的強者,其實是擁有一顆堅強的心,外加一張笑臉,還有自覺低頭的智慧。

比方說,越王勾踐,在兵敗之後,去了吳國做奴仆,用卑微換取了自由;孫膑被龐涓關進了牢籠,他裝瘋賣傻,還吃了豬糞,用委屈蒙蔽了所有人。

兵法裡有言:“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通俗來說,就是兵不厭詐。

一個人,在遇到強勁的對手的時候,就要放棄自己的剛強,變成一塊棉花,一個皮球。用最卑微的姿态,換取别人的同情心,讓自己的實力,絲毫也不外露。

一個人經過反反複複地摔打,隻要一息尚存,就會有機會站起來。退一步,就是不為人知的大格局。

05

退一步,是功成身退。

古時候,常常有成功的人,及時歸隐,他們後來“銷聲匿迹”了,或者“異軍突起”了。人生反而有了很多種可能,也有了更多的路可以選擇。

比方說,陶淵明退隐之後,成為了一個文學家;範蠡退隐後,化名為陶朱公,依靠自己曾經的積蓄,做起了生意,發了大财。

古人說:“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鵝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一個人不懂得退讓,那麼他就像飛蛾撲火一樣愚昧,就像羊角插入了籬笆,怎麼也拔不出來,變成了真正的笑話。

人到了高山之頂,就會明白——山高人為峰。

隻要你心中有一座山,那麼你走到任何地方,都是在頂峰。換一種生活方式,雖然清淡了很多,但也會輕松很多。

人活一生,最難的就是做自己。如果你能做到,那就很了不起了。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退一步”

06

看過這樣一句話:“老實換不來珍惜,退讓換不回同情。”

在這個殘酷的社會裡,一個人過于老實,一直退讓,會被人瞧不起,連自己也會弄丢。

是以,在退讓的時候,要把握分寸,還要堅持一個原則——退是為了成就更強大的自己,而不是一瀉千裡,一蹶不振。

萬事之中,能夠笑到最後的人,才是赢家;先苦後甜,才是真甜。

真正厲害的人,常常不動聲色地修煉自己的城府,積蓄萬物的力量。

退讓,是一個人的本事,是為人處世的韌性。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