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範蠡:中國古代商人的成功典範,不僅賺盡千金,還躲避了殺身之禍

引言

《三字經》中有一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不惜搬家三次。這也是“孟母三遷”這個成語的由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底下每一個父母的共同願望。但若沒有孟母的高瞻遠矚,決意果斷,孟子的成才之路或許就要曲折很多。而說到眼界開闊的曆史人物,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春秋時的“最會說話”的商人——越國大夫範蠡。

範蠡:中國古代商人的成功典範,不僅賺盡千金,還躲避了殺身之禍

▲範蠡雕像

01

卧薪嘗膽是家喻戶曉的曆史故事,越王勾踐也是我們從小便熟悉的曆史人物。衆所周知,越王勾踐苦心經營多年,終于在最後關頭打敗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這成功的背後,自然少不了良臣猛将輔佐,比如後世聞名的陶朱公範蠡。

範蠡作為扶持勾踐上位的重要功臣,許多影視作品都曾贊頌過他心細如發、精幹聰明。而他的精明也展現在其他領域,比如經商。範蠡從朝堂退隐之後就改行做起了商人,後來還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

範蠡:中國古代商人的成功典範,不僅賺盡千金,還躲避了殺身之禍

▲範蠡畫像

但事實上,範蠡還有一個優點被大家忽視了。那就是他的話術,範蠡對于話術的運用可以說是達到了極緻。不信?你看《國語》中範蠡和越王勾踐的這段故事:越國和吳國一戰之後越國敗北,按照雙方協定,越王勾踐需攜家帶口前往吳國為奴。勾踐在離開越國之前,對國内事務進行了安排。按照勾踐的原計劃,他要帶去吳國保護自己的是謀臣文種,國内事務交由範蠡處理。

範蠡得知此事後,便表示他願意陪同勾踐前往吳國。聞言,勾踐拒絕了,勾踐認為他是一國之君,戰敗後被迫去吳國做人質,本不是什麼好事兒,再帶着範蠡不過是多一個人白受罪,還不如将範蠡留在家裡看守門戶,抵禦外敵。這也能看出來範蠡和勾踐之間的情誼非同一般,勾踐絲毫不擔憂範蠡會趁虛而入,謀權篡位。

範蠡:中國古代商人的成功典範,不僅賺盡千金,還躲避了殺身之禍

▲勾踐劇照

02

範蠡被拒絕之後并未放棄。而是選擇繼續跟勾踐溝通,範蠡表示自己對疆土之内的事情,并不精通,對民事的了解更比不上文種,但疆土之外的事情,文種卻遠遠不如我。這幾句話看似簡單,但其實非常巧妙。一方面貶低了自己,擡高了文種,雖看似在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但這其實是一種話術,是為了引出後半句,表達自己的優勢——越國之外,他人脈非常廣,而且他還善于做決斷,由他陪勾踐前往敵國,可以省下不少麻煩。

與此同時,範蠡用鎮守國門、主持大局這樣的詞來分析文種留守的職能,既不會讓文種感覺自己被冒犯,更不會得罪文種。最主要的是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範蠡:中國古代商人的成功典範,不僅賺盡千金,還躲避了殺身之禍

▲文種畫像

範蠡和文種都是勾踐的謀臣,如果範蠡的話術不夠高超,那麼極有可能會得罪文種,為越國的政治和自己埋下隐患。範蠡采用這種貶己誇他的說法,讓文種感覺自己才是勾踐最信任的謀臣。這樣一來,勾踐離開之後也不必擔心“後院起火”。當然,這更加顯現的是範蠡的智慧和胸襟。

03

而在陪同越王住在吳國的十年裡,範蠡發揮其聰明才智,幫助勾踐躲避夫差猜疑,化險為夷多次。而勾踐滅吳的政策就是範蠡幫其制定的,有句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陪同勾踐前往吳國的範蠡在做人質期間就對吳國進行了全方位的熟悉了解,是以勾踐滅吳才會如此順利,可見範蠡的深謀遠慮。

範蠡:中國古代商人的成功典範,不僅賺盡千金,還躲避了殺身之禍

▲勾踐畫像

範蠡的一生,可謂精彩,靠的正是他的“才”“智”二字,前期他輔佐越王,靠的是才幹、口才;而他後期能全身而退,靠的則是他的智慧。為什麼這麼說呢?

勾踐東山再起之後,範蠡選擇了急流勇退,離開時還勸說文種和他一起,他表示勾踐隻能共患難,一起享樂那是癡人說夢!文種聽此言,連忙稱病,不敢上朝。然而勾踐豈會輕易饒他,當即賜下寶劍,令文種自刎。由此可見,範蠡識人之強。

範蠡:中國古代商人的成功典範,不僅賺盡千金,還躲避了殺身之禍

▲範蠡泛舟遊湖畫像

結語

範蠡的說話技巧、識人之術以及他的眼界深遠,着實令人佩服。其實不管是古代政壇,還是現代職場,甚至于家庭教育、人情往來,這些道理都是通用的。就像下棋高手,往往是走一步看百步。遇事做決斷前,謹慎斟酌總是沒錯的。

參考資料: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國語·越語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