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何以被尊称为“儒商鼻祖”?

2021-02-24

何为儒商?百度词条给出的解释是:有德行与文化素养的商人。儒商,即“儒”与“商”的结合体,他们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从古至今,中国涌现出了无数的儒商,他们拥有经商智慧,遵守商业规则,遵循社会良知,且有“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聚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馈天下之乏。不夸张地说,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儒商前仆后继,推动了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有这样一位富甲天下的商人,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三成巨富又三散家财,他是民间供奉的“四大财神”之一,被后世商人尊称为“商圣”和“儒商鼻祖”,他就是陶朱公范蠡。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何以被尊称为“儒商鼻祖”?

从楚到越、宋,三次迁徙皆有荣名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范蠡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出身贫寒,但博学多才,志向远大。当时的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被排挤在外的他和好友文种一起投奔越国,并被越王勾践拜为上大夫。“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大家都知道,这讲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终于打败吴国一雪前耻的故事,而帮助勾践消灭吴国、成就霸业的人正是范蠡。但立了大功的他并没有继续呆在越国,而是在庆功宴上悄悄带上西施来到齐国,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原来,范蠡看出了勾践只是有难可同当有福不可同享之人,他觉得留下来反而可能迎来杀身之祸。他临走前他还劝说与他共同辅佐越王的文种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要文仲和自己一起离开越国。可惜文种没有听取这一建议。果不其然,选择留下来的文种后来被勾践赐剑自杀而亡。

来到齐国的范蠡,隐去了真实姓名,改名为“鸱夷子皮”,意思是“酒囊皮子”。他和西施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成为巨富的范蠡并没有过上奢华生活,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乡民们都很喜欢他。他的贤明甚至传到了齐王那里,齐王将其请到国度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三年后,范蠡果断交还了相印,再次辞官隐退。他说::“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范蠡再次离开齐国来到当时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陶邑,自号陶朱公。通过“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几年他再次靠经商积累了万贯家财,成为当地的大富翁。同样,范蠡坚持“财聚而不守”,他再次把赚来的钱财用于救济穷苦的百姓。

自辞官隐退后,范蠡和西施便过上了田间耕作、闲时经商和忘情山水的逍遥自在的生活。直到公元前448年,范蠡去世,享年88岁,这在那个年代已是绝对的高龄了。从楚国到越国,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从越国到齐国,经商成巨富,被齐王邀请为相国;从越国到宋国,再次经商成为大富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几进几退,范蠡治国经商皆成绩斐然,且几散家财救济百姓,深受人民爱戴,赢得了后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评价。

操计然之术,“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史记》记载,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而之所以每次经商都如此成功的原因是他懂得“操计然之术”,即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的策略。

具体而言,范蠡是如何“操计然之术”的呢?

选择合适的地里位置。就像现在很多人选择在北上广创业一样,一个好的地方才能提供创业所需的资源和市场。古时候商业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经商之地的选择就更要谨慎了。范蠡最后选择到宋国的陶邑,这是今天一个叫定陶的地方。在春秋时期,陶邑地处“天下之中”,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人流密集,交通便利,可谓是最佳经商之地。

遵循自然规律。在那个年代经商,无外乎就是买卖一些农副产品,历史资料中也记载,范蠡兼营的副业主要是捕渔和晒盐。而农副产品生产受自然界的影响很大,懂得掌握并应用自然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范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所以他会观测天地、预知未来,什么年份会有丰收,什么年份会有旱灾洪灾,什么时候又会闹饥荒,这些他都要提前知道提前准备,因为商品的价格走势和这些是息息相关的。在没有天气预报和新闻播报的年代,这种能力对于一个经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何以被尊称为“儒商鼻祖”?

预测供求变化。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今天的我们都知道这一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但在两千多年,知道这一规律的是极少数,范蠡是其中之一,他在那时就经过思考总结,得出了“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结论,意思是说看商品的供给是多还是少就知道价格了,价格上涨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供大于求,直至其价值连“粪土”都不如,商品如果太便宜的话,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直到像“珠玉”一般贵。所以,范蠡经商就和治国一样,“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懂得在合适的时间点低价买进,在理想的时间高价卖出。

管理之道。作为商人、老板、领导者,如何选择和任用人才,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在选择人才和人事管理方面,范蠡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择人,不责人”。也就是说,他很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并且多看人的长处,把他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不是盯着他的缺点对之加以责备。这其实也是“操计然之术”的范畴,即顺应人的天性,发挥他的长处。

合作共赢意识。史料中记载了一个“范蠡卖马”的故事。因为诸侯割据,战事连年,范蠡发现吴越一些国家需要大量战马,而北方的马战斗力强,颇受欢迎,他就想着到北方买一批马运到南方来卖。但正值兵荒马乱,南北路途遥远,且常有强盗出没,让他很是担心。范蠡几经打听,知道有一个商人姜子盾常年做着把北方亚麻布运到南方来卖的生意。他想,此人肯定对路况熟悉,沿途各方势力也已打理好。于是,他写了张告示,大意是,他在北方组建了一只马队,现在开业大酬宾,可免费帮别人运货到吴越一带。看到告示的姜子盾果然找上门来,就这样他的马队随着亚麻布一起安全到了吴越。可见,那时候范蠡在经商上就有了合作共赢的意识,换做别人也许想的是免费帮人运货太亏了。我们现在常听到的一些老板们呼吁,现在是合作共赢的时代,唯有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才有未来。其实,商业上的合作是一直都是很有必要的,关键看和谁合作,什么时候合作,在哪方面合作,知道“适时而动,待机而动”。而春秋时的范蠡,就已经知道采用商业联盟的策略了

财神、商圣,和儒商鼻祖

我们都知道,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还处在萌芽阶段,统治者奉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而且列国各自为政,货币也是各国自己铸造,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兼并战争,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经商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在那样的情况下,范蠡依然有着经商的热情,“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足见其经商天赋了。

更为难得的是,这么有经商智慧的范蠡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商”。

范蠡提出了薄利多销的理念,他认为经商不能追求暴利,商品的进出差价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带来细水长流的收入;范蠡把坚持出售质量完好的优质商品作为商人的本分,要求“务完物,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他认为这样才能树立口碑,生意才能做长久;经商多年且颇有成就的范蠡还提出了“农末俱利”的主张,他认为商人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经营商品;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生产;商人与农民同时受到损害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利益。说白了,就是要控制无价涨幅,稳定粮食价格,这对于农业、商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定都是很有意义的。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何以被尊称为“儒商鼻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蠡的诚信经商理念。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上买卖商品都是用眼睛估堆,而这样很难做到精准和公平。于是,他从一个老农汲水的方法里获得灵感,发明了可以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称,这对商品买卖的推动作用是革命性的。秤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用。但即使有了称,有些商人依然心术不正,做买卖时经常缺斤少两。范蠡极度反感这样的行为,他曾告诫同行:“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短命)!”

而作为一名商人,范蠡还拥有扶贫济弱的社会责任感,他坚持“财聚而不守”,曾先后三次散尽家财救济穷苦老百姓。

这就是范蠡。他不仅有着超凡的经商天赋,更有着难得的商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而这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儒商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范蠡成了被老百姓世世代代供奉的“财神爷”,成了被历代商人视之为楷模的“商圣”、“儒商鼻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