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家宝藏》之越王勾践剑—中国剑魂,凝聚天地灵气彰显王者气魄

作者:三合读书
《国家宝藏》之越王勾践剑—中国剑魂,凝聚天地灵气彰显王者气魄
《国家宝藏》之越王勾践剑—中国剑魂,凝聚天地灵气彰显王者气魄
《国家宝藏》之越王勾践剑—中国剑魂,凝聚天地灵气彰显王者气魄

开篇集荆楚文化之大成

大湖之北、绝艳江城。楚文化独领风骚数百年,欢迎来到荆楚文化宝库--湖北省博物馆。

楚人的先祖是火神祝融,以火创造的文明,点亮了荆楚大地的历史,24万余件历史遗存,就珍藏在我们日夜守护的这个神秘文化宝库之中。火与铜的共舞,创造出诸多精美的礼器、兵器。我们相信,先祖祝融最终浴火而生,化为神鸟凤凰,飞登九天,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终将这每一刹那冲刷成永恒,铭刻在这里。

我们从湖北省博物馆的24万余件文物中精选出了三件--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和曾侯乙编钟,它们承载的精神,仍然规范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这三件文物,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人对情与法的独特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应该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和中华文化的主体。

方勤

湖北省博物馆看门人

君子剑文化的重要载体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在青铜冶炼业发达的商代已经有了很短的古剑,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诸侯为保护自己,竭力搜寻工匠高人铸造利剑。无数传奇宝剑,都诞生在这个时代。依据《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铜与铅、锡的比例也有所不同。这样的冶炼技术,领先西方国家近千年。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文物,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出土时,剑插于黑色漆木剑鞘内,虽深埋于地下2400多年,出鞘时剑身仍寒光闪闪,毫无锈蚀,刃薄锋利。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8字的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乍用剑”。说明它是越王勾践的青铜剑。这把剑全长55.6厘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圆茎中空,茎长8.4厘米。剑格宽5厘米,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身长47.3厘米,两面满饰黑色萎形几何花纹。

越王勾践剑的工艺之精美无与伦比,集当时各种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于一体,代表了当时吴越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平,刚柔相济,既坚韧又锋利的特性,使钱王勾践剑成为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

国宝守护人段奕宏

我对越王勾践的故事并不陌生,但是见到实物时,我还是很惊奇:剑比我想象中的小很多。但正是这么小的一把剑,让无数人惦记了几千年。

这把外表看起来并不霸气、张扬的剑,能在无数利剑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第一剑”,我想不是因为它华丽的外表和高超的锻造工艺,而是因为它陪伴勾践历经沧桑,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见证了那段沧海沉浮的乱世春秋!

一把绝世宝剑,凝聚天地灵气,彰显王者气魄。

前世

卧薪尝胆铸春秋

越王勾践剑在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链接,从越王勾践到吴王夹差,一直到我们楚国。可以通过这样一把剑,来讲述春秋时期,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风风火火的历史场景。

--龚良 南京博物院院长

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值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征战频繁。当时,地处中原的各国内政动荡、而地处南方的楚、吴、越之间也开始了激烈的征战,一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在今江苏南部,都城为吴(今江苏苏州);越国在今浙江北部。都城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

先是吴楚争霸,而与吴国相邻的越国,则常趁吴忙于攻楚之际,袭击吴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常允逝世,王子勾践即位。伐楚获胜回国的吴王阖闾趁机大举兴兵伐越。年轻的越王勾践用奇谋大败吴师,吴王阖闾负伤而死。

两年之后,阖闾之子夫差再兴重兵伐越,替父报仇。越国大败,勾践请降,夫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从此,勾践沦为吴王夫差的仆役、为吴王“驾车养马”,执役三年,忍辱负重,历经磨难,终于赢得夫差信任,获释回国。

越王勾践回国之后,不忘会稽之耻,“方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面卧薪尝胆,厉兵秣马,一面在贤大夫范蠡、文种辅佐下改革国政、振兴经济。经过十余载的励精图治,于公元前482年东山再起,兴兵伐昊。公元前473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勾践沿夫差的路径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藤县)、“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任霸主。

春秋战国,时局动荡,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各诸侯国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武器,进行着一场空前的“军备竞赛”。各国都拥有铸造青铜剑的能工巧匠。吴越之地,自古便是剑气纵横之所在,以精绝的铸创技术而名闻天下。据《越绝书·宝剑篇》记载,当时的宝剑鉴赏家薛烛这样评价越王勾践的“纯钧”剑:“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一物。”

它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么一个强国梦的具体载体。后来,在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剑这么一个符号,也成了一种精神武器。

--蔡聚 浙江省博物饰副馆长

重现

春秋霸主最后的遗珍

越王勾践剑是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楚基出土的。出土之后,从剑鞘里面拔出来的时候,人们发现上面有文字。“越王自卞用剑”6个字大家都知道,另外两个字是什么至关重要,但当时谁都不清楚。包括郭沫若先生在内,一批当时国内的顶级专家经过三个多月的书信讨论,最后一致认定是越王勾践。

-万全文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

1965年冬,湖北荆州江陵地区为改善当地的灌溉系统,开始了漳州水库的渠道修建工程。当水渠修建到古楚国都城野都故址附近时,发现了大小古墓50多座,其中望山1号慕是一座较大型的战国楚慕。

江陵地区地下水位高、墓坑内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且时逢隆冬,常有雨雪。经过考古人员的艰苦工作,从这个1号墓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这是座中型的土坑木椁墓,有内外两重棺,其中内棺的结构复杂而严密。而这把套在黑漆鞘里的青铜剑,就放在内棺墓主人骨架的左手侧。

考古人员清洗剑鞘后拔出青铜剑,发现它制作精美,禁不住赞叹不已。他们发现、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8字鸟篆铭文,其中6字为“越王自乍用剑”,另两字按以往在剑上发现的铭文惯例,应是某位越王的名字。

但是春秋时,越国自常允起至无疆为楚所灭,先后有9位越王,这两字是哪位越王?一时难以定夺。于是在考古学、古文字等领域内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笔会”,经郭沫若、唐兰等十几位著名的专家学者研究,认定铭文上的人名为“鸠浅”,而“鸠浅”正是“勾践”的通假字,由此认定这把剑是勾践的重要遗珍 如今。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留给后人的一件经科学考古发现的遗物就是勾践剑,它是勾践这位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一件国宝级文物,它对于吴越关系,楚越关系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一把越王的剑为什么会出现在楚墓里,考古学界有两种猜测、一种是陪嫁品说,一种是战利品说。事实上,吴越之剑的出土地很少是在古代吴国和越顾的领地范围内,经常是在楚国、晋国的领地范围内出现,这是因为,春秋时期吴晋、越楚联盟的出现。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自会稽归七年”,听从大夫扶同的建议,在外交方面采取“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方针。在实施“亲楚”外交时,很有可能将心爱的青铜剑作为重要礼物送给楚国。据记载,勾践的女儿嫁给了楚昭王,她的儿子就是楚惠王,所以这把剑很可能作为陪嫁品流入了楚国,勾践也许是把“勾践剑”当作嫁妆献给了楚王,以取得楚国支援。

今生

用最新的科技唤醒沉睡千年的国宝

讲述人:江旭东,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副主任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1965年,在它的今生故事中,1977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在那一年,它由专机专人护送至上海,接受质子X荧光无损检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接受这种检测的国家级文物。检测成果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越王勾践剑的研究热潮。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许多猜想还悬而未决。40年后的2017年,湖北省博物馆启动了“越王勾践剑的二次科学研究”。即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无损检测。

越王勾践剑是很多考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我们想要唤醒它,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听懂它要对我们说的话。

这是勾践剑近40年来第一次接受如此重大的检测活动,借着《国家宝藏》这个平台,研究人员为大家展示了这次检测的最新成果,希望能再次开启大家对越王勾践剑的关注和研究热潮。

第一研究成果终于找到通往越正勾践剑微观世界的大门,带大家去越王勾线间的微观世界里看一看。

我们把越王勾践剑放到500倍的显微镜下拍了上千张显微照片。花了两个多般期的时间才拼接成的全景图,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

在放大500倍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一种黄色的部分,那是它的剑刃,还可以看到缘树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的结构、这个叫“树枝晶”。这就是勾践剑的细鲍。这种细胞,是金属里面的“金相组织”。通过这种叫作树枝晶的金相组的,可以对它的铸造工艺以及它里面的合金成分进行推测和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相当于拿到了解开越王勾践剑制作工艺之谜的一把钥匙。

我们从观察树枝晶就能看出来,剑刃和剑身的树枝晶是连成一片的,这说明金相组织是连贯的,即剑身、剑刃是一次铸成的,这是一把一体铸成的剑,用的材料是一样的。这也就推翻了前人“剑身与剑刃选材不同”的结论。

第二项研究成果--解释了越王勾践剑为什么“千年不腐”的原因。

越于勾践剑深埋地下2400余年,1965年出土时竟寒光醒目,毫无锈蚀、剑刃锋利到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些谜团吸引了大量学者苦心钻研,试图揭开蕴藏在千年古剑身上的传奇。之前曾有一种猜测是:这把剑千年不腐、是因为经过了硫化处理。

但这样的观点也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还是有待考证的。我们在这一次的研究当中有一些新的发现,跟越王勾践剑同一个墓葬出土的其他两把到,创身表面都含有硫,我们发现,有硫的地方其实腐蚀是更严重的,也就是说硫化处理根本不是它“千年不腐”的原因。经过我们这次的研究总结,越王写践钱“千年不腐”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剑本身的选材合适、铅含量很少。因为同墓葬铅含量高的器物都腐蚀严重;第二,墓葬环境好、隔绝了空气;第三就是勾践剑带着剑鞘,对它是一个双重保护。应该说,就是这三点造成了它的“千年不腐”。

第三项研究成果--越王勾践剑真容大还原。

在500倍的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剑身的菱形纹。中间那个黑色凹槽的地方、边上白色条纹的部分是整体塌陷进去的。我们推测,它是用了“铸槽填锡”的方式制作的,也就是在铸剑的时候,先在剑身上铸了菱形纹凹槽,再在这里面填上锡。因为锡是银白色的,青铜是金黄色的,按照我们的推想,2500年前的复原图,应该是黄白色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黄黑色,这是经过2500多年腐蚀的结果。

如果不通过科技的手段,估计后人对于国宝本身的样子,永远都像蒙着一层纱。今天通过科学检测,我们离越王勾践剑的真相又近了一些。40年前、兢兢业业的专家学者为我们检测了越王勾践剑,结果震撼了整个学术界。40年行。我们通过科技的手段,带领大家进入勾践剑的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心圆转折成了深谷沟率,剑身金相组织树枝晶星罗棋布,宛若星盘,菱形纹都去黑色表面,显露银色光芒。我们探寻着勾践剑无与伦比的浩渺风景,也探寻着先人无与伦比的智慧。这是时代进步、科技进步赋予我们的机遇,让我们 能从另一个维度解读国宝,窥见历史。

赵王勾践剑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另外,它还有曲中带直、柔 中带刚、能屈能伸、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马萧林 河南博物院院长

亲历

唯一一个科技视角的解读

提到这把剑,不得不说她真的让我们体会了一番“人剑合一”的境界。说她是剑,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剑,但她又被称作“天下第一剑”,也许我们对她的“精分”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习武之人,一定都对她不陌生,号称保存最完好的青铜剑之一的她,像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每当觉得看到了她的真实面目时,似乎又有另一个大谜团隐藏在她背后,高深莫测。

本想就剑体本身讲讲我们中华的剑礼与剑魂,但细细揣摩,似乎抛离了越王勾践剑本身,总有偏题之感。我们又往更深层次挖,想从剑的精神层面切入,甚至找到了作为当今21世纪“越王勾践剑”的化身--歼-20战斗机(脑洞这个东西,有时候打开了,真是再也填不回去了)。我们在这条路上雄纠纠气昂昂地走了一大通,直到回归文物本身,细细琢磨这把剑的来龙去脉时,我们发现我们貌似又走远了。而此时离录制时间仅仅只剩一周左右的时间,但这把剑的锋芒,我们仍没有参透。

在时间的追赶下,我们破釜沉舟,把以前的推论全部推翻,重新拿起这把剑,用另一种视角,从她的微观世界进入后,才发现真是一剑一世界,一眼一玄机。我们开始想把文物从常规所涉及的文科类专业学科,拓展到理工科,我们希望观众能从更多维度认识我们的国宝,而不单单是历史与文化这一层面。因为中华文明里还流淌着理性与科学的血液,而这些也是我们文明进步最坚实的基石。所以我们想通过越王勾践剑,打开科技考古的新世界。2017年也正值这把剑距第一次科技鉴定整整40年,这一切像是冥冥中注定的,这件事我们不得不拿出来一起说道说道。40年的科技进步,我们究竟从老祖宗的这把剑里,又看到了什么?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又认知了多少?她的面纱背后,我们是否已解释了那些谜团?

27件国宝里,这是唯一一次独具科技感的解读。但说实话,我们亦觉得做得还不到位,这种遗憾也一直让我们思考,我们如何做好这个桥梁。让每一种解读,是真真切切从大家认知与共鸣的层面出发,而不是灌输式的给予。但我们相信,当大家再次走进博物馆,一定会多了一种维度看文物,看历史,看世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