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鴉片戰争中,英軍為什麼能完爆清軍,雙方的差距到底在哪?

鴉片戰争的戰場上,幾艘英國軍艦的側舷對着岸上清軍的炮台,一串齊射。

鴉片戰争中,英軍為什麼能完爆清軍,雙方的差距到底在哪?

【圖】當時英軍戰艦

随後,數百名英軍士兵乘坐小艇,從炮台側翼登入,繞到炮台後方展開進攻。炮台上的大清守軍亂成一團,毫無頭緒的胡亂射擊,英軍開始大規模登陸,士兵列隊一排排的齊射,将清軍趕出了炮台,炮台失手,清軍潰敗……

和這類似的場景,在鴉片戰争中不停地重複上演着。

鴉片戰争的失敗,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雙發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現在看來,英軍的優勢主要集中表現在武器、士兵素質以及戰術上。

當時清軍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是火繩槍,士兵随身配備有火藥和點火的火柴。這種槍的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為100米左右。除了射速慢,射程短等缺點外,在實戰中,因為槍身過長,裝填和擊發都非常不友善,而且還不能安裝刺刀,和敵人近距離交戰時基本沒用。另外,火繩槍的擊發裝置十分落後,在擊發過程中,火藥還非常容易灑落出來并被點燃,士兵甚至會被燒死或炸傷。最讓人吃驚的是,這些槍的年紀特别大,清軍使用時間最長的槍,竟然有160多年的曆史。而且在這160多年中,沒有任何更新換代。然而就是這樣的火繩槍,也僅僅隻裝備了大約一半的部隊,其餘部隊,皆使用冷兵器作戰。

再看英軍,英軍當時普遍裝備的是一種新式的前裝滑膛擊發槍,射速為每分鐘3到4發,射程為300米左右。有人計算過,一支英軍火槍的火力,相當于5支清軍使用的火繩槍,然而在實戰中,這個差距還會被拉得更大。

我們再來對比下火炮。

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因為清朝嚴禁火器,時間長久後,舉國上下竟然沒有什麼可以建造大炮的地方,是以清朝的火炮甚至還不如幾百年前的明朝。庫存的火炮,也因為年久失修,早就鏽迹斑斑,不知是否可以繼續正常使用了。天津地區的一些炮台,使用的就是明朝的大炮。

鴉片戰争中,英軍為什麼能完爆清軍,雙方的差距到底在哪?

【圖】清朝大炮

後來清軍開始模仿17世紀的歐洲火炮來建造大炮,但是還是存在鑄造工藝落後,鐵質差,設計存在缺陷等問題。

訓練場上,一批新造好的火炮在等待檢驗,它們威風淩淩的一字排開。大清主将在觀禮台上坐着,眉頭緊鎖,一言不發,随後揮了揮手,一旁的軍官看到,立馬跑到台下,高聲下令:準備試射!

大炮面前的士兵們一聽到“試射”兩個字,一個個腿肚子直打哆嗦。這兩個字意味着他們又要去鬼門關走一遭。

因為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那些缺陷,清軍大炮的炸膛率是出奇的高,很多炮兵在試射過程中因為炸膛而丢掉性命。

鴉片戰争中,英軍為什麼能完爆清軍,雙方的差距到底在哪?

1835年,虎門試射了59門新火炮,有10門炮當場炸毀,3門炮被炸受損,剩下來的炮,雖然沒炸,但也很難保證它們可以經得住實戰的考驗。

除了品質外,衡量火炮優劣還有個重要的名額,就是射速。在那個年代,火炮的射速甚至比精度更重要。當時清軍火炮的射速為每6分鐘1發,而英軍火炮的射速為每2分鐘3發,簡單的說就是,清軍一枚炮彈打過去,英軍9枚炮彈都砸到臉上來了。再加上清軍火炮品質差,士兵素質低,實戰中射速隻會更慢。

除了火炮,炮彈上也有巨大的差距,雖然雙方發射的都是實心鐵鉛彈,但清軍火炮隻能發射幾斤重的小炮彈,而英軍則可以發射幾十斤重的大炮彈,而且英軍還配備有當時最新式的爆炸彈,這是清軍最恐懼的東西,殺傷力巨大,琦善曾在給皇帝的奏折中就描寫過這種炮彈。

同時雙方在士兵素質上差距也是驚人的。

英方的海陸軍皆由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組成,這些士兵熟悉當時的作戰方式,對武器運用自如,聽從号令,戰術動作規範,射擊精準,而且在開戰前有充分的準備。

鴉片戰争中,英軍為什麼能完爆清軍,雙方的差距到底在哪?

【圖】鴉片戰争時期英軍士兵

而這些英軍的對手,基本上從來沒經曆過戰鬥,無論是火器,還是冷兵器,都不熟悉。至于士兵,一個個和苦力一樣,穿着短褲,手裡拿着扇子和藤牌。緊急集合的時候,士兵們既不穿軍服,也不帶武器,沒有任何準備,半夢半醒,軍官讓人把旁邊一堆破布一樣的制服發給他們,衣服前後各縫上了一個“勇”字,用來顯示他們和平民的差別,然後從庫房裡搬運出那些已經生鏽了的刀劍。

鴉片戰争中,英軍為什麼能完爆清軍,雙方的差距到底在哪?

【圖】鴉片戰争時期的清朝士兵

清朝的海軍也一個模樣,鴉片戰争前的大清水師戰艦,基本上都是木頭建造的,龐大又笨重,就像一堆木材,船上的大炮也是能少放就少放,因為放多了木船行不動,船上的大炮和岸邊炮台裡的如出一轍,威力小射速慢,有些大炮在船上開火,産生的後坐力直接讓大炮撞開了屁股後面的船舷,直接落入海中。

經過近代化的那些西方國家,又是如何看待當時大清帝國的軍事實力的呢?

馬戛爾尼訪華時曾說過:對付他們帝國的整個海軍,隻需要兩艘炮艦即可,隻需要半個季度,就可以完全破壞他們沿岸的海上交通。

俄國人尼古萊出使大清後也認為,清軍毫無戰鬥力可言。

十九世紀初,一個外國人創辦的雜志社:《澳門月報》,從平民的角度對當時清朝軍隊進行了一番總結。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清軍完全沒有戰鬥力,不要說戰争了,連一般的暴亂都很難平定,清朝的軍事實力完全被高估,在外國直接一擊之下,整個帝國軍隊就會頃刻間崩塌。

我們現在再來看這個結論,其實并不離譜,仔細數數那位乾隆也得意的号稱舉世無雙的“十全武功”的具體内容,再看看洪秀全從全州到南京一路凱歌縱橫上千裡,大緻就可以知道,大清帝國的軍事實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水準了。

這樣的一支軍隊,在鴉片戰争這樣一場近代戰争中,毫無勝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