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當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龍椅上等朱棣,朱棣會動他嗎?

要說在古代收益最高以及最高風險的事兒是什麼,那必然是造反,這樁事成可為天下之主。敗則身家性命必然不保,曆史給出的種種資料也證明了這點,因造反失敗身亡的人可謂是不計其數。成功者更是寥寥無幾,其中以藩王身份造反并且成功的,在曆史上隻有一個人。這個人便是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衆所周知,朱棣是造了他侄子的反。

如果當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龍椅上等朱棣,朱棣會動他嗎?

這可憐的侄子名叫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本來按照明朝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規定。朱允炆是當不了皇太孫的,但他哥哥朱雄英逝于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他這才有機會成了皇太孫。大抵也是出于那條規定,朱元璋竟然在長子朱标去世後選擇了長孫,而沒有再考慮其他兒子。

若他的其他兒子平庸也就罷了,偏還有兩個不一般,這兩人便是燕王朱棣與甯王朱權。一個善戰,一個善謀,又都握有兵權。是以當朱允炆急沖沖的在登基後,便進行削藩行動後,這兩人謀反其實是必然的。也是朱允炆太過心急,一年不到的時間,先後廢了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五個。眼看大禍臨頭,朱棣能不心急,趁着還能反的時候趕緊反嗎?

如果當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龍椅上等朱棣,朱棣會動他嗎?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以計謀殺了前來逮捕他的張昺、謝貴,迅速控制北平。随後找到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的借口,開始了一場曆時四年之久的造反之路。公正的來講,朱允炆削藩沒錯,畢竟有這些叔叔誰也不能睡得安穩。但朱棣靖難其實也沒錯,朱允炆為睡安穩削藩,他自然也要為自己不被廢造反。

如果當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龍椅上等朱棣,朱棣會動他嗎?

四年的靖難過程還是比較坎坷的,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了,隻說最終的結果。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南京城陷落,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中不知所蹤。那場大火,從此給曆史留下了種種謎團,朱允炆究竟去哪兒了?若當年朱允炆不跑,而是坐在太和門等朱棣,朱棣還敢動他嗎?

如果當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龍椅上等朱棣,朱棣會動他嗎?

前一個問題不好說,畢竟找了幾百年,也沒人找出個準确答案。但後一個問題是很顯然的,生在皇室,注定他們要經曆這樣一場殘酷的争鬥。而殺伐不果斷的人走不到最後,朱棣的性格與其父相似,又常年領兵打仗。是以他不可能也不能留下朱允炆,朱允炆即使坐等朱棣,也是落個死的下場。

隻是看何種死法罷了,或許朱棣會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将他處死。但素來看重臉面的他, 也有可能會來個“禅讓”,再靜悄悄讓朱允炆“病逝”、“暴斃”。自古以來為了皇位,迫害誅殺兄弟的不計其數,更有甚者對親生父親下手。朱允炆對于朱棣來講,還隻是侄子,他又如何會留個危險給自己以及子孫後代呢?

如果當初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龍椅上等朱棣,朱棣會動他嗎?

但值得一提的是,最後的事實證明,朱棣确實是個好君主。馬上能親征蒙古,維護明朝邊境的安甯,達各國争相來朝的局面。馬下能令國家經濟等發展愈加好,在他的手中,明朝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參考資料:《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