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天玑9000的測試資料終于在12月20日解禁,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首發的台積電4nm工藝、規格更滿的X2+A710+A510和十核Mali-G710的表現。

先複讀一下天玑9000的規格,台積電4nm,3.05G X2(1M L2)+3x2.85G A710(512K L2)+4x1.8G A510(256K L2),8M L3和6M SLC緩存,Mali-G710 MC10,首發7500Mbps的LPDDR5x記憶體支援。
而“一生之敵”骁龍8 Gen 1是三星4nm,3G的X2+2.5G的A710,兩邊的L2緩存一緻,高通的A510小核的L2緩存未知,用了更省面積的核心2+2結構設計,6M L3+4M的SLC,6400Mbps LPDDR5記憶體。
天玑9000在超大核和大核頻率上更高,L3和SLC緩存更高,記憶體規格也更高(雖然還沒有用LPDDR5x記憶體的量産機),但最大的分别,可能是台積電和三星的工藝差别。
天玑9000是連石墨散熱貼都沒有的工程機(可惜了這闆磚大的散熱空間),12GB的LPDDR5 6400記憶體+256GB UFS 3.1+LCD屏(宣稱比A屏功耗高0.6W)+原生Android 12。GeekBench和安兔兔都是離線的特殊版本,但子項目和最新版沒有大出入,可以橫向對比。
【GeekBench 5】Arm這次的X2超大核,是原地踏步的典範,就算是台積電+發哥,單核都沒啥進展,單核1264分的級别,至今都赢不了iPhone 11 Pro Max上的A13。
但多核成績,天玑9000有三顆2.85GHz的高頻A710(比大部分SoC的超大核頻率都高),以及安卓陣營首次出現的大緩存,多核成績小勝A14。而其他媒體老師手上散熱和體質更好的天玑9000測試機,有突破4400分大關的,但我們手上這台隻在4300分以下徘徊。
GeekBench 5的子項目,加入骁龍888和888+陪跑。天玑9000和骁龍8 Gen 1都是3GHz上下的X2超大核,分數也很接近,但子項目中,天玑9000的導航、HTML5、圖像修複和運動結構分偏弱,幅度在1%到6%之間,而PDF渲染、高斯模糊、圖像壓縮等項目都強10%或以上。
多核部分,天玑9000在總分強14%的情況下,浮點領先21%,最誇張的光線追蹤和機器學習項目強30%以上,安卓CPU大佬的位置坐實了。但看分值變化,天玑9000的2.85GHz超高頻A710(高通是2.5G)在HTML5和Clang上貌似是明顯偏弱一些的。
要注意的是,早期的骁龍8 Gen 1,多核性能對比骁龍888+完全沒有優勢,得後續廠商出來挽尊了。
【GFXBench】這部分引入引入肥威老師獨有的骁龍8 Gen 1 QDR資料,今年高通的Adreno GPU找回了往日的榮光,終于可以和蘋果的A15打個有來有回了。
而天玑9000的GPU要弱一個檔位,幹不過骁龍8 Gen 1,但遠比預想中強,在高壓力的Aztec測試裡甚至小勝iPhone 13的青春版A15,接近iPad mini 6的Max-Q版A15,和iPad mini 6差4%,和骁龍8 Gen 1 QRD差11.4%,和A15差18.1%;而在低壓力的曼哈頓和曼哈頓3.1裡就追得更近了。
【安兔兔】此處借用WHYLAB的8 Gen 1冰箱資料,發哥依然是被動散熱。天玑9000的CPU和MEM(記憶體+閃存)分别強13%和12%,UX(資料安全/資料處理/政策遊戲/圖像處理和I/O性能等項目)強2%,GPU弱12%,但總分都是102W,娛樂兔的GPU權重不對勁啊(手動滑稽.jpg)。
剩下的PCMark(18162分)、ETHZ AI benchmark V5測試(1058K)就不細說了。
配合肥威老師之前偷跑的AndSPEC06測試,天玑9000的X2超大核能效領先49%,A710大核能效領先40%(還是頻率更高的情況下)。
千言萬語彙成兩句話:台積電Yes!MTK 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