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nm晶片:台積電和三星“決生死”,蘋果隔岸觀戰丨亮見39期

3nm晶片:台積電和三星“決生死”,蘋果隔岸觀戰丨亮見39期

3nm晶片:台積電和三星“決生死”,蘋果隔岸觀戰丨亮見39期

整理編輯 / 趙楊博

蘋果年度旗艦iPhone 15 Pro系列的A17 Pro晶片,首發台積電N3工藝,将行業帶入3nm時代。

根據官方公布的資料,采用N3工藝的A17 Pro,半導體數量達到了驚人的190億,作為對比,它的上一代産品,采用4nm工藝制程的A16 Bionic晶片僅有160億。

蘋果拉開3nm時代的序幕,也掀起了一場激烈的技術、市場争奪戰,守擂的是代工巨頭台積電,發起猛烈挑戰的則是三星和英特爾。

三星在晶圓代工市場屬于新貴,2010年開始承接iPhone處理器A4的代工訂單,到2014年,蘋果調整政策,将部分訂單轉交台積電,直至全部投入台積電懷抱,徹底放棄三星。

為了反擊,三星大手筆押注3nm節點,在GAAFET的基礎上自研MBCFET架構,試圖與台積電一較高下,奪回失去的訂單和客戶,一個潛在的信号是——英偉達正在和三星試水其3nm工藝。

三星和台積電在3nm之間的博弈,被認為是“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9月19日,亮見聯合騰訊科技,特邀知名半導體投資人、騰訊新聞作者 啟哥有何妙計 陳啟,直播解讀代工巨頭的3nm争奪戰,講述三星和台積電各自的3nm路線圖、市場前景。

3nm晶片:台積電和三星“決生死”,蘋果隔岸觀戰丨亮見39期

以下為直播精華脫水版(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有删減調整)

01

重識3nm:晶片工藝的極限在哪裡?

劉興亮:最近行業都在讨論3nm,這裡所說的3nm指的是什麼?

陳啟:自從幾年前開始,中國對半導體行業的重視逐漸增加。人們對晶片行業的新聞關注也不斷升高。我們從28nm到45nm再到現在的3nm級别的數值有何意義?

早期半導體的實際特征尺寸(critical dimension,簡稱CD),它與工藝節點一一對應。例如,如果在8英寸晶圓上半導體特征尺寸250nm,對應的即250nm工藝。

從45nm到28nm之後,半導體開始微縮,半導體的實際尺寸與工藝節點的标稱方法開始有差異,半導體的命名方式采用等效标稱方法。

假設有一款奧迪A6 45TFSI汽車,它搭載的是渦輪增壓發動機。它大緻相當于2.4-2.6自然吸氣排量發動機。通過這個"45TFSI"這個辨別,你無法準确知道它的實際排量,但實際上它大緻相當等效于2.4到2.6之間。

行業會使用各種參數來對比前一代甚至是再前一代的制程,比如現在所謂的3nm,是相比于7nm和14nm,它的頻率提高,面積縮小,功耗降低,密度增加,性能提升,是以請大家記住,3nm并不是半導體的實際特征尺寸。

劉興亮:現在有7nm,5nm,3nm,那未來是不是還會有1nm,再往後會如何發展?

陳啟:業内已經在追求小于2nm的技術,并且以埃(Angstrom,符号為A)為機關表示,1A等于0.1nm,是以以下的數值可以轉換為nm:20A相當于2nm,18A相當于1.8nm,16A相當于1.6nm,以此類推。

3nm晶片:台積電和三星“決生死”,蘋果隔岸觀戰丨亮見39期

ICInsight提供的主要代工廠工藝節點量産路線圖

歐洲有一個名為EMAC的機構位正在研發大約1nm的技術,這類研究更多是純科研性質,具體何時問世尚不得而知。

目前我們人類在內建電路工藝上所觀察到的尺寸僅限于1nm。對于更小尺寸,可能需要改變材料,也可能有新的命名方式。

劉興亮:台積電3nm又劃分為N3B、N3E,這種命名上的分區是什麼?

陳啟:它類似于汽車上的不同型号,例如運動型、舒适型、标準型等,比如N3B、N3E、N3X、N3P等等都是基于同一技術平台。

然而,不同客戶有不同的需求。有些客戶需要高性能,例如用于伺服器的CPU需要有高性能;有些客戶注重低功耗,例如用于手機的CPU需要控制散熱。還有一些客戶則着重于成本節約,是以,在同一技術平台上,會有多個細分版本如N3B、N3E、N3X等。

3nm晶片:台積電和三星“決生死”,蘋果隔岸觀戰丨亮見39期

台積電工藝節點路線圖

劉興亮:蘋果A17采用的就是台積電的3nm技術,它的半導體密度做到了190億,那我想問三星包括以及其他一些代工廠,他們現在大概是什麼水準?

陳啟:目前的兩家公司分别是台積電和三星,英特爾則是追趕的态勢。盡管英特爾也提出IDM 2.0戰略,轉型參與代工業務,但目前這個計劃還處于早期階段。

在3nm節點,半導體結構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可以看作是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台積電仍在采用FinFET(鳍式場效應半導體)技術,而三星在5nm階段摒棄了FinFET結構,采用了IBM開發的全環繞栅極半導體技術,即GAA(Gate-All-Around)技術。在GAA技術方面,三星還有一種改良版本,稱為MBCFET。

3nm晶片:台積電和三星“決生死”,蘋果隔岸觀戰丨亮見39期

Planar、FinFET和MACFET架構立體圖及剖面圖對比

目前看來,從工藝複雜度來看,三星大概比台積電領先一兩個版本。

然而,台積電作為一家全球最強大代工廠,在制造水準、良率等方面表現出色。是以,三星雖然使用了更先進的架構,但制造水準、良率等與台積電之間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劉興亮:FinFET和MBCFET兩者架構,差别在什麼地方?

陳啟:兩者存在着顯著差異,這是由半導體結構引起的。開發GAA技術和MBCFET技術是因為人們了解到FinFET技術已經接近極限。

GAA技術适用于某些結構,能夠實作更高的密度,并減少漏電。此外,從性能角度來看,它具有更好的靜電特性。GAA技術對于控制通道非常有優勢,具有更強的電壓控制能力,可以進一步縮小尺寸。

未來,當我們涉及到2nm技術後,GAA技術将成為主流,盡管三星在這方面稍早一步于台積電,目前實施的成果還一般。随着行業的工藝節點達到1.8nm、1.6nm或更低nm水準時,廠商将在同一結構上互相競争,就會涉及供應能力、成本、産能和對客戶的服務等綜合能力方面的競争。

02

三星VS台積電:彎道超車與防守反擊

劉興亮:在過去的幾年,台積電一直以來都是晶圓代工的當紅炸子雞,行業頂尖的企業都在找台積電代工,而三星則弄丢了一大批客戶,包括蘋果、高通,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三星變成了棄子?

陳啟:台積電自198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代工市場。通過一系列的銷售整合,2000年左右成為代工行業無可争議的上司者,一直保持至今。回顧過去20多年,台積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其在代工領域各個方面都成為行業的上司者,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

三星以前也從事代工業務,但其本質上是一家專注于存儲器件的公司,到了2018年,三星将其代工部門分拆出來,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子公司,稱為LSI,并作為獨立資産營運。

與于1987年成立、經營了三十多年的台積電相比,三星在底蘊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此外,三星最初專注于存儲器件制程,雖然存儲器件制程也具有先進性,但存儲器件制程與台積電的邏輯客戶(數字電路客戶)的制程還存在一些差別。

3nm晶片:台積電和三星“決生死”,蘋果隔岸觀戰丨亮見39期

蘋果A4與三星 S5PC110A01處理器DieShot對比,前者基于後者高度定制

我還記得當年購買iPhone 6s手機,有三星和台積電兩個版本,但買到哪個版本取決于運氣。從技術角度來看,當時三星的14nm制程相對于台積電的16nm制程稍有不足,兩個版本的iPhone功耗存在大約5%至10%的差距,換句話說,三星版本更耗電。

當然,三星也沒有完全放棄與高通、英偉達等公司的合作。三星在一些12nm晶片的制造中也承接了一些代工訂單。首先是因為台積電的産能有限,是以一些客戶轉而與三星合作;其次,除了蘋果等客戶也希望培養備胎供應商。否則,當台積電不斷提高價格時,他們無法承受,希望找一個第三方來降低成本。

是以,一些客戶會有意無意地給三星一些訂單,幫助他提升水準,看看他是否能夠再進一步發展。是以三星、台積電以及它們的一些大客戶之間存在着微妙的商業關系。他們既不希望三星做得太好,也不希望三星做得太差。

台積電希望在技術上始終超過三星,而三星則希望搶回一些客戶,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關系。

劉興亮:蘋果為什麼要在台積電的一棵樹上吊死,本來他也有兩隻船?

陳啟:客戶在選擇合作夥伴時通常會保持一定的慣性,我們稱之為半導體設計工藝制造一體化(DTCO)。

作為客戶,注重實際效果、性能、良率和各方面的成本,而台積電願意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以響應客戶的一體化需求。一般來說,這種關系很難被撬動,而報價隻是考慮因素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客戶會綜合考量。

如前面所說,你可能比台積電便宜5%,但如果你的産品體驗非常差,導緻我無法賣出手機,那我為什麼要在成本上節省5%呢?

3nm晶片:台積電和三星“決生死”,蘋果隔岸觀戰丨亮見39期

台積電CEO魏哲家與蘋果CEO 庫克

蘋果的政策會給其他客戶帶來标杆示範效應,避免和三星試水新工藝成為小白鼠,進而帶來風險。

另外,相對于台積電來說,三星可能在客戶群體上有所差異,數量差距也巨大。台積電提供各種制程,從成熟的12英寸制程到最先進的30nm和5nm制程都有,而三星隻專注于中間和前沿的部分,隻提供20nm以下的先進工藝。

劉興亮:客戶與企業的慣性是否會讓台積電越吃越跑,而讓三星越來越瘦,有這種可能嗎?

陳啟:一般來講晶片行業基本上都是赢者通吃,是以觀察台積電的整體營收,一直以來都是行業第一,并且保持在50%-60%左右的市占率,直到2018年後,三星橫空出世,先後承接蘋果、英偉達、高通的訂單,而現在大概是15%-18%的份額。

另外三星的份額來自聯華電子、格羅方德,特别是格羅方德,從原來10%掉到10%以下。這很明顯是老大、老二打架,老三吃虧。

這個事情很常見,經常出現在半導體行業又或者是老二,老三競争将老大邊緣化。總之兩個行業巨頭在競争,如果不跟進,你的市場佔有率就會被“吃掉”。

劉興亮:我們也看到其實三星并不甘心,他已經在3nm上押了重注,率先宣布了3nm的GAA工藝量産。英偉達也在和三星試水這一工藝,如果三星要從台積電再将客戶搶回,從三星的角度來看關鍵點在什麼地方?

陳啟:盡管三星充滿信心,要與台積電在3nm制程上展開競争,但根據我在業内的實際觀察,第一個方面是良率,這對于代工工廠來說是生命線,因為客戶與代工廠會簽署關于良率的保證書,對于客戶來說,良率是成本,也是他們與競争對手競争的成本。

舉個例子,如果我擁有100顆晶片,其中有99顆是可用的,隻有一顆是廢品。如果我選擇去其他代工工廠,而在那裡,我在100顆晶片中隻有90顆是可用的,那麼我就會損失十顆晶片。對于一家公司來說,這十顆晶片可能是利潤,也可能是生存的關鍵。

良率問題上,三星與台積電之間存在差距,在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三星要挑戰台積電還不好說,這還要看三星對工藝的把控能力,通過巨大投入來提升良率,以及獲得行業标杆客戶,這是三星彎道超車的關鍵。

第二個方面是整個生态體系。相比三星,圍繞在台積電周邊的生态系統更為龐大。不管是布線、仿真,還是流片,都有大量第三方公司可以外包,客戶就隻需專注于自身擅長的部分,其他環節隻需支付費用就能解決。但是三星在這方面,我沒有聽說過有哪家大型第三方服務公司能夠提供從後端到驗證,布線設計,仿真以及流片等一攬子服務。

劉興亮:如果這些訂單能夠轉向三星,再從台積電的角度或者蘋果、高通以及客戶角度來看,可能的原因又有哪些?

陳啟:首先可能是因為MBCFET新半導體工藝,這是三星首次開發出來的工藝,目前台積電還沒有。它可以控制良率和成本,如果讓像高通、英偉達、AMD等企業認為基于商業成本考慮選擇在三星流片是可靠且可行的,那麼我認為這方面還有較大的可行性。

第二點是關于三星的主營業務是存儲領域,如果利用好先進工裝工藝,将一些高性能晶片(如CPU、GPU或AI推理晶片)與HBM(高寬帶記憶體)結合在一起,效率要高上千倍,三星有自研HDM技術,如果三星能夠在這個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有可能吸引客戶,但這方面也有困難,為像台積電這樣的公司在先進封裝領域同樣表現出色。

劉興亮: 三星跟台積電相比老感覺差一口氣,到底差在什麼地方?另外三星有可能超越台積電嗎?可能性多大?

陳啟:有,但是不大,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如果三星能夠提供更多的服務,例如記憶體方面的HBM記憶體,是否能夠直接與客戶進行合作,或者是否有更好的封裝工藝可以提供給客戶進行封裝?這樣可以給客戶提供更多附加值。另一方面是供應水準和良率問題。

劉興亮:在晶片行業裡面有個非常著名的摩爾定律,半導體大概每18個月左右性能要翻一番,價格降到一半,但現在從5nm到3nm性能上去了,但良率下降,是不是成本也上升了?

陳啟:非常正确,是以現在有一個新的概念叫後摩爾時代。

劉興亮:這是不是意味着摩爾定律失效?

陳啟:從傳統內建電路工藝上面來講,确實是失效了,因為它已經不再是每隔18個月性能翻倍。摩爾定律原文是每隔18個月半導體數量翻倍但是價格不變或者是銅半導體的價格減一半。

28nm工藝之後,性能和成本之間的對應關系已經被打破。幾十年前,行業就已經開始讨論,總有一天成本不再下降而上升,這實際上就是摩爾定律的最後一條被打破的時刻。

是以,行業提出了後摩爾時代的概念,并認為發展将分為兩個方向。

第一種方向是針對有需求的客戶,即那些從事數字電路、先進邏輯設計的客戶,他們繼續追求高性能。如我之前所述,他們希望在一個平方毫米的晶片面積上塞入大量的半導體,采用先進的數字制程;第二種方向是多元化,這意味着将不同種類的處理器(如CPU、GPU、DPU等)整合到一個異構架構的晶片中,然後使用先進封裝技術進行封裝。

我們将這種方案稱為超越摩爾,即後摩爾時代。

03

高通、英偉達、聯發科,誰先上車?

劉興亮:從5nm到這個3nm的疊代。簡單的數字變化到底能夠給客戶,包括使用者帶來怎樣的好處?

陳啟:兩個次元可以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是數字的變化,從5到3,表示着內建電路工藝的變化。

每一代內建電路工藝相比上一代都有各方面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性能的提升和半導體密度的提高。在相同功耗下,速度可以更快;在相同性能下,功耗可以降低。

在內建電路領域,我想向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那就是內建電路工藝中的核心邏輯,稱為PPA,代表三個英文字母,分别是性能(Performance)、功耗(Power)、面積(Area)。大家都喜歡有一種新的工藝,與上一代工藝相比,希望性能得到提升,功耗降低,面積縮小,這樣綜合成本就更低,這也是內建電路摩爾定律一直追求的目标,這一追求一直延續至今。

并非每個客戶都需要絕對的低功耗或高性能,我們通常以手機測試作為準則,比如在台積電N3工藝中,一些客戶追求的是N3E的低功耗版本。這種版本可能會降低手機的發熱量,進而提高電池的續航能力,這是比較實際的考量。而對于需要高性能運算的客戶來說,關注的是浮點運算能力的提升。

(對于需要高性能的客戶)假設在5nm工藝中,原來的業務需要100顆晶片才能達到目标算力,那麼在3nm工藝中,可能隻需要40顆晶片就能實作相同的算力。綜合考慮,對于這些客戶來說,采用3nm工藝更具成本效益。

每一代工藝的性能、面積和功耗都在不斷變化,這些變化在客戶終端上得到反映,要麼是性能提升,要麼是功耗降低,要麼是綜合能力提升。從設計公司的角度來看,采用新工藝給予他們更大的平台發揮空間,也對直接的客戶有所益處。

劉興亮:您能不能大概的算一算,從5nm到3nm他的成本到底是下降還是上升?生産一顆3nm和5nm的晶片它各需要多少錢?

陳啟:這也每家客戶和台積電之間的一個商業機密,我們隻能去猜測大緻的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目前來講,大概5nm到3nm的流片費用大概占到了30%-40%,3nm一片晶圓大概是22000-24000美金的代工費,上面有多少顆晶片,也就能計算出單顆晶片的成本。相比之下,這隻是最小的一部分,占比大的則是IP和Mask工具以及各種授權,價格非常貴。

Mask即掩模闆,由于與半導體的密度、數量和性能密切相關的是光罩的層數,如果需要進行50次、60次或80次的光刻操作,那麼将需要相應數量的光罩裝置,其成本高達數千萬美元一套。

此外,流片過程中建立Code,除了自帶的技術、工具和資産,還有很多TECD工具,也需要付費。另外一部分費用是IP開發費用,還是以台積電為例,他們花費了數百億美元來開發3nm工藝,其中版權費就達到了上億美元。

是以将晶片的制造成本全都加起來,估計大約在三到四億美元之間。在全球範圍内,隻有極少數客戶能夠承擔這樣的晶片制造成本,數不過五個。

劉興亮:台積電到目前為止,有哪些基本确定3nm的客戶,對應哪些具體的産品?能否預估一下目前3nm晶片的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

陳啟:因為成本太高,全世界并不是每個公司都能負擔得起這樣的晶片。

對于某些公司來說,他們可能會投入大量資金,例如英偉達、AMD和高通這樣的大型公司以及特斯拉這樣從事FSD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需要使用這樣的晶片。

因為投資需要從産品的成本中收回,如果無法收回的話,對設計客戶來說就是虧損了。是以,很多公司在導入先進制程方面非常謹慎。這個市場的規模可能不會太大,隻是由于晶片的單片毛利率很高,具有吸引力。

據估計,台積電如果能充分利用産能,預計可以實作幾十億美元的營收,相當于占據整個市場的5%至10%之間。

劉興亮:目前代工有台積電和三星,英特爾現在也在做準備,三星追趕台積電都這麼辛苦,英特爾有機會嗎?

陳啟:英特爾的2.0計劃是在前任CEO上任後提出的一項新戰略。該計劃旨在整合各個部門,并且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進行代工制造。

為了開展代工業務,英特爾先前還收購了以色列的高塔公司。然而,由于特定原因,該交易未能得以實作。

在我看來,英特爾在代工方面可能做不好。技術方面來說,英特爾應該沒有問題。盡管人們經常把英特爾稱為"牙膏廠",然而,在工藝水準方面,英特爾到目前為止仍給台積電帶來了一定壓力。它的問題在于缺乏代工的理念和文化。從根本上說,它沒有DNA來支援其開展代工業務。

前不久,台積電前研發處處長楊光磊,參觀英特爾後發表了一番評論。起初,他認為英特爾有20%的成功機會,但在觀察了英特爾之後,他認為成功的機率隻有1%。

劉興亮:您覺得大概還需要多久?我們這個3nm在這個市面上能夠普及呢?

陳啟:看後續幾個主要客戶,主要是英偉達、AMD和高通,因為它們是比較确定的,很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内會采用。隻要有一個競争對手采用了某款晶片,其他競争對手一定會跟進。

今年蘋果取得了突破,使用了3nm技術的晶片,聯發科或許就将看情況跟進,類似這樣的主要客戶和潛在客戶對3nm晶片有真正需求。隻要的競争對手采用了,自然也會跟進,會被市場推着強迫去使用,因為如果不使用,性能和功耗就無法與競争對手抗衡,沒有其他辦法可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