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晚清政府的閉關鎖國與對外軟弱無能,多次無條件向列強妥協導緻國力與經濟加速崩潰。這不僅讓清政府逐漸喪失能夠反抗列強侵略的資本,還讓自己的尊嚴被狠狠地踐踏。
錢真是一個好東西啊!如果把網上最近流行的一段話“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保老人萬年安康,兒女入得學堂,柴米油鹽五谷糧”。
放在清政府身上,那就是錢可以讓這個國家軍隊擁有更精良的武器彈藥,大大提升他們的軍事作戰能力。并且能夠有資金投入自己的武器研發工程中,不必受制于其他國家。可惜的是當時的清政府财政艱難,整個國家都處在風雨飄搖,或許下一秒鐘就會崩塌。

既然清政府的不堪可見一斑,那為什麼他們依舊還能堅持堅持這麼久呢?
首先,亡國是關乎一個國家命運的事情,是關乎這個國家所有人共同命運的天大事情。它的發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必定是有前兆、有先兆的。
馬克沁機槍
1896年,清朝政府全權特使李鴻章到訪英國。他是來倫敦參加一種新式武器的釋出展會,這把武器名叫做“馬克沁機槍”。
售賣馬克沁機槍的老闆知道李鴻章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之高,是以在李鴻章來了之後特意給他來了一場震撼的表演:他讓人用馬克沁機槍瞄準一顆比成年男人腰還粗壯的樹,接着扣下扳機。隻聽見“突突突……”的一陣聲音結束以後,那棵樹已經被攔腰打斷。李鴻章不禁感慨:“太快了!太快了!”
機槍發射的聲音和大樹折斷的聲音給李鴻章的心中留下了極大的震驚,同時他也在心裡想着:要是咱們大清朝也能擁有如此強大的寶貝就好了。這機槍如果給每一支隊伍配備一挺,那提升的戰鬥力可不是一點兩點。
在這種機槍研發成功之前,大多數國家所使用的的槍支都隻能裝載一發子彈,打完一發就得重新裝彈藥。大家應該在電視上見過那種場景吧,一個方陣的火槍手。最前排的火槍手開槍後半蹲下填裝彈藥,第二排的瞄準射擊,以此類推。這樣可以對敵人形成密集的火力網。
但是這種陣型在面對馬克沁機槍的時候将會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一個方陣的火槍手都隻是它的靶子而已。
李鴻章此刻的心情非常激動,恨不得立刻就抱着這挺機槍回家去,但是他從政多年的腦子冷靜地告訴他,這挺機槍雖然威力很強大,但是缺點也很明顯。
他開口向那位操作機槍的人員問道:“這挺機槍在剛才那半分多種内一共打了多少發子彈出去?”那人回答:“三百發。”
果然,操作人員的話印證了李鴻章的發現。他在看到那顆大樹倒下之前,也沒有忘記觀察那瘋狂落下的彈殼,他嘗試去數過,很快便失敗了。
沉默了一段時間後,李鴻章對售賣機槍的老闆說道:“這機槍的威力着實讓人驚歎不已,隻是,它的子彈消耗速度過于太快,大清國用不起啊。”
他拒絕了大規模采購馬克沁機槍的提議,最後隻買了三挺回去,以供清朝政府研究,将來能夠自己仿制出來。聽完李鴻章的回答,商人也沉默了,他沒想到曾經富饒的清朝政府如今連購買子彈也……
洋務運動的失敗
原本富強的清政府一步步地走向衰弱,這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一件事。就像筆者在開頭說過的一樣,也有人試圖挽救這個國家。
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為地方代表,創辦了許多的新式企業,例如:安慶内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鐵廠等。這些都是為了加大現代化生産的總量,提高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實力。
全國各地的報刊、新式學堂也都如雨後春筍似的一個個冒了出來。在洋務運動存續的35年裡,文化出版事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準。
但這場運動最後還是由于傳統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見識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原因失敗了。
不過它産生的積極作用也不能忽視。北洋水師的建立就是國防走向近代化的一個很好地展現,選派留學生和新式學堂讓更多的人接收到了來自西方的教育理念,打開了中國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這些都為後來的革命行動埋下了伏筆。
可悲可歎
大清帝國每年所賺的錢居中國曆史之首,可是在這空前的繁榮盛世下卻潛伏着巨大的危機。奢侈、驕怠、A錢、腐敗等罪惡的毒瘤裹着太平盛世的外衣肆意生長着。它的毒性逐漸破壞着國家和社會的穩定運作。
當滿朝官員對乾隆的文治武功滿口誇贊、沉湎于盛世而自我感覺良好時,大清正從盛世的頂峰迅速朝山腳滑落,很快從康乾盛世跌到嘉道中衰。
乾隆朝稅入增加的背後,大部分都是非正常的收入來源:捐輸、商人報效、鹽斤加價、公攤養廉甚至賣官鬻爵等明目張膽的不正當收費。
尤其是賣官鬻爵最為厲害,乾隆時代開始公開賣京官名額,是皇帝在賣,五品郎中銀9600兩,四品知府銀13300兩等,掏錢就可以光明正大合做官。這些不正常的收入雖然能解燃眉之急,但是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說隻是飲鸩止渴。
當一個國家财政依賴大量非正常收入時,這個國家已經走在了衰亡的路上。
小結:
中國地處東亞,與西方的距離遙遠,不管是英國亦或者是俄國都都無法在短時間内将整個中國給控制住,中國必然會有一段喘息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就可以商讨出對外來侵略者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然後,中國并不是一個信仰宗教的國家,不會被宗教的那些繁缛的規矩所限制。而且中國人的艱苦好學從科舉考試就可以看得出來。
如果中國沒有閉關鎖國,瞧不起其他文明的智慧,那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趕超西方也是遲早的事情。新中國所執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就完美應證了這句話。
不過每一個時代的國家都會有缺陷,都會經曆各不相同的偶然、必然事件。就像明朝在天災人禍和内憂外患的雙重力量下,崩塌了,而清朝就趁勢崛起。在此之後,明末的思想解放就戛然而止,封建和保守的思想再次籠罩整個社會。
曆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對我們來說,有些是曆史的必然性,但那确是那個時代的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