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建築可閱讀志願者分享志願服務經曆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攝
昨日,徐彙區“建築可閱讀”地标——武康大樓街區接待遊客量又超過4萬人次,成為備受市民遊客喜愛的網紅打卡點。帶領更多市民遊客“深度閱讀”、欣賞不一樣的風景,徐彙區文化和旅遊局昨日在百代小樓簽訂一項新合作推廣協定。
志願者講述好聽故事
從“掃碼閱讀”的1.0版,到“建築開放”的2.0版,再到“數字轉型”的3.0版,不斷更新的“建築可閱讀”,已然成為上海這座大都市極具魅力的大IP,也是上海旅遊的千萬級流量入口。
圖說:百代小樓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如何滿足數量如此龐大的“建築閱讀”需求?由徐彙區文旅局于2018年1月發起成立的“建築可閱讀志願者聯盟”,已吸納300多名志願者,有國家特級導遊、注冊建築師,也有資深媒體人、對外漢語教師,甚至個别志願者本人就是他們所服務建築中曆史故事的見證人和經曆者。
“閱讀建築時,觀衆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我們和觀衆交流,經常會根據他們的興趣和需求,設計個性化的參觀線路,講訴不一樣的故事。”志願者、中國唱片上海分公司原副總編輯陳建平,堪稱活動舉辦地百代小樓的“主人”,她的志願講解包含需要關于她的個人經曆,收到許多好評。
志願者聯盟再“擴容”
昨日,徐彙區文化和旅遊局與SMG主持人“建築可閱讀”公益推廣中心在百代小樓簽訂合作推廣協定,将在“建築可閱讀”志願者聯盟中設立主持人志願者分隊,建立“建築可閱讀”工作宣傳共推、志願者教育訓練體系共建、文創項目共創等三大工作機制,負責雙方合作事項的任務落實,不斷促進合作共建的長效化、常态化。按照工作計劃,以“老建築深度探訪”“故人回眸”等主題開展的線下活動、音視訊節目和直播活動等,将陸續與廣大市民遊客見面,為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建築閱讀全新體驗。同時,主持人“建築可閱讀”公益推廣中心還計劃與徐彙區文旅局共同着力推進“建築可閱讀”文創研發工作,尤其是積極主導原創文化創意産品的研發,促進“建築可閱讀”文化創意與公衆服務相融合,提升“建築可閱讀”影響力。
圖說:徐彙區文旅局将推出更多建築可閱讀新行動
此外,“建築可閱讀志願者聯盟”還将完善“梧桐深處”線上導覽音視訊系統,加強“建築可閱讀”青少年工作多媒體開發工作,進一步擴充“建築可閱讀”項目的外延,全面提升文旅服務品質。
“講好上海故事,帶領更多市民遊客一起享受城市美好生活。”徐彙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伍彥心表示,志願者聯盟基于建築可閱讀的平台,搭建了一個舞台,集結了大量建築愛好者,以及樂于傳播城市文化的專家學者、專業導遊,期待主持人“建築可閱讀”公益推廣中心,能與建築可閱讀志願者聯盟一起,發揮各自優勢,互相賦能,一同挖掘區内海派文化、紅色文化和江南文化資源,在宣傳推廣、志願教育訓練及文創開發等多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精讀”家門口的博物館
“家門口的博物館”是徐彙區着力打造的一個文旅品牌項目,作為2021年徐彙區政府實事項目之一,通過主動探索的方式,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走進場館,了解徐彙海派文化之源的曆史淵源,感悟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同時,由于徐彙區的博物館基本上都是“住”在優秀建築中,也讓“家門口的博物館”項目成為徐彙建築可閱讀工作從泛讀走向精讀的一次成功嘗試。
圖說:志願者講述發生在百代小樓的故事
此次活動的場地百代小樓——《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既是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也是上海市優秀曆史建築、徐彙區文物保護機關,同時又入選“家門口的博物館”項目。主持人臧熹、高嘉晨與孩子們一起參與線下親子公益活動——《見證國歌的誕生》親子導覽及現場互動遊戲,既展現了文博場館在親子教育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又讓各個親子家庭充分領略到建築細節的種種美感。這樣融合創新的方式,也讓人看得到建築閱讀更多的可能性。
圖說:小朋友參加《見證國歌的誕生》互動體驗
未來,徐彙區文旅局還将持續推進原創性文創項目的開發和落地,通過建築閱讀和“家門口的博物館”項目結合的方式,進一步突出城市文化精神與文化品格。
讓每一幢建築都可以一讀再讀,常讀常新,“梧桐樹影”下的“建築可閱讀”,未來可期。
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