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差要放一塊腥臭生肉?到底是何用意?

《潛夫論·實貢》中有這麼一句話“賞罰嚴明,治之材也。”早在遠古時期,當人們開始群居的時候就産生了賞罰制度。為了維系集體的關系和統治者的權力,對有功之人獎賞,對有罪之人責罰,這就是賞罰分明。而随着封建帝制的出現,刑罰也變得越來越多種,但是亘古不變的一種,就是死刑。

在古時,最為常見的死刑就是枭首了,針對有大罪之人的一種極刑。被定罪的人基本沒有了平反的可能,是以當時的人們出于人性的考慮,為死刑犯設立了一頓“斷頭飯”,秉持着民間俗話“吃飽好上路”,作為犯人最後的心理慰藉。可是人們并不知道的是,在死囚吃斷頭飯時,衙役會在飯中放一塊腥臭生肉,犯人還吃的津津有味,這到底是何用意?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差要放一塊腥臭生肉?到底是何用意?

自古以來,無數的思想家和文人墨客都用他們的文字來證明了死亡并不可怕。“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對于志氣和品德的追求早已沖淡了死亡的恐懼。而且民間也常常有人關于死亡的傳說,逝去隻是來到黃泉路開始下一世,讓人們對于死亡更加平靜了。

在刑罰中,大部分死刑都是為了用生命來彌補他犯下的過錯,可是人心都是肉長的,沒有人能夠将行刑這件事徹底漠視。“斷頭飯”這一作為心靈慰藉的事情就出現了。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差要放一塊腥臭生肉?到底是何用意?

早在春秋時期,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0年)楚莊王平定庸國叛亂後要處死一大批的叛臣。但是考慮到這樣可能會給群眾留下一個暴君的形象,有失人心。于是便把所有的死囚召集在一起,給他們舉辦了一頓豐盛的晚宴,宴後再行刑,進而表現自己的寬厚仁慈,這就是“斷頭飯”最早的起源,這一手段也被後世效仿。

“斷頭飯”在每個朝代都有實施,并且被定為一個必須有的流程,而且不得怠慢。一是表現帝皇的仁慈,而是尊重生命的結束,符合民間傳統。直到宋代的時候,“斷頭飯”才開始産生了一些變質。

出于富裕的國庫,宋代對于“斷頭飯”可謂是慷慨至極,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朝廷提供了5000文錢的額度供犯人選擇,根據《嶽飛新傳》記載“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5000文錢放在現在大概相當于1500人民币,這可謂是豐碩之際。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差要放一塊腥臭生肉?到底是何用意?

自然而然的,這一份高昂的額度引起了各種貪官污吏的注意。于是他們就對這一份額度進行了插手,幾經波折,最終可以呈現到犯人手上的,大概就隻有一些簡陋的飯菜了。

而随着克扣越發嚴重,最終菜食變成了一片最為便宜的生肉。既然已經是将死囚犯,那麼何必在意他們吃完會如何呢?生肉的價格遠比菜肴便宜,這樣就能産生獄卒們更多的克扣,而朝廷也一無所知,自此就在牢獄裡形成了不成文的規矩。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差要放一塊腥臭生肉?到底是何用意?

但是對于生肉一說,民間也有着不同的說法。根據孟婆的傳說,在人們逝去後靈魂會來到地府喝下孟婆湯開啟來世。但是孟婆養了一隻無肉不歡的兇犬,如果來喝湯的靈魂沒有攜帶肉食,就會被它啃咬進而變得不完整,那麼就無法安然度過奈何橋,順利轉世投胎了。

是以出身于民間的獄卒和官府們,也會出于人道考慮來為死囚們放置一片生肉,希望他們能夠順利轉世,這樣也能讓他們這些獄卒減少一些罪惡。

死囚吃斷頭飯時,為何官差要放一塊腥臭生肉?到底是何用意?

“斷頭飯”一事并不是我國的專有,在世界各地的監獄裡都有着這樣的規定。他們出于信奉的人道主義和宗教,要為這些死囚準備“最後的晚餐”,進而他們獲得了善果,囚犯們也能是以安然逝去,心懷感恩。

刑,是為了嚴肅紀律,整理風氣,是讓社會和集體朝好的方向發展的必需品。法律則是和刑罰一起完善制度的重要存在。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遵守法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美好的生活下去,繼續感受世間美好,而不需要去體會那份“斷頭飯”的滋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