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讓他們過完年再回來,年後皇帝一看傻眼了

刑罰,在曆史的長河裡,不論是哪個帝王在位的時代,都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刑罰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國家的規矩,嚴肅人們行事的紀律,用律法刑罰來給群眾施加為善的主觀意識。在漫長的我國封建王朝史上,刑罰種類可謂是層出不窮。

為了更好地中央集權,鞏固皇帝的統治,刑罰已經成了一種維護皇權的手段,同時在面對敵人和罪人之上,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逼供方式。不論是明君還是昏君,刑罰永遠不會缺少,但真正做到讓人對賦予的刑法和罪名心服口服的皇帝,實在是少之又少。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正是堂堂正正做到了這一點的一位十分偉大的皇帝。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讓他們過完年再回來,年後皇帝一看傻眼了

唐代是我國封建王朝曆史非常繁榮鼎盛的一個時代,有着十分多的賢明君主,為了治理國家兢兢業業。唐太宗李世民正是唐代最偉大的皇帝,他的一生豐功偉績無數,對于治理國家良策頻出,百姓安樂。李世民是一個有着十分寬厚心胸的人,他對于人才從他還未登基之時就用非常親近的姿态來接見。

在登基之後,更是從谏如流,廣納賢才,吸取了各路智囊的建議來治理國家,把國家許多不完善、不和諧的制度全部改善了。李世民在治國上一直堅持一顆體恤民情的心,隋末唐初,正是戰争之後衰弱的年代。頻繁的戰火不僅大幅度削減了百姓的人口數量,更讓國家的經濟發展毀于一旦,戰争帶來的損失代價是非常嚴重的。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讓他們過完年再回來,年後皇帝一看傻眼了

李世民對此很是痛心,于是在朝廷上從谏如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對于那些過往全部既往不咎,隻為集衆人之力将國情恢複,還百姓一個安康盛世。公元627年開始,在李世民極其寬宏大度的治國姿态下,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同時思想開放,對于文人給予極大的尊重,國家一片欣欣向榮。

直至公元649年,時值年号貞觀,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唐代律法十分嚴明,紀律森嚴,在李世民的治理之下,貞觀年間,天下一幅太平盛世之象。百姓安居樂業,鄰裡和睦,群眾間互相熟絡信任,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家家戶戶安分守己,衣暖食足。在這期間,社會上的犯罪率呈現出了斷層式的降低,社會一度極其安定。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讓他們過完年再回來,年後皇帝一看傻眼了

在貞觀四年(630年),據朝廷統計,全國僅僅隻有29人被判處死刑,可謂是國泰民安。李世民在位期間對于刑罰的判定制定了十分嚴格的程式化流程,全國所有的死刑犯都需要由地方收集上報給朝廷,再由朝廷給李世民過目确認,最終再行刑。為了防止有冤屈的存在,李世民還經常親自下到監獄裡面去探望這些死刑犯。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死刑犯的數量上升到了三百餘人。這一次李世民親自來到了死刑犯的牢房裡,對他們進行了一番噓寒問暖,并且詢問他們是否有所冤屈。眼見九五之尊不顧身份差别親自前來,死刑犯們頓時感激涕零,全部認罪并且表示心服口服。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讓他們過完年再回來,年後皇帝一看傻眼了

李世民對此很是欣慰,他仿佛從這一個小小的細節裡看到了自己已經打造了一個十分安康的社會。于是乎,李世民從剛剛交談的話語裡敏銳的發現了囚犯的思鄉之情,便十分大氣的做主讓囚犯們回家一趟,來年秋再回來行刑,這可謂是讓一衆死囚感激涕零。

在唐代,秋後問斬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其中暗合着儒家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所說的“慶為春,賞為夏,刑為秋,罰為冬”的思想,所有死刑犯都會被關押到秋季再去行刑。要放走三百餘死刑犯,這一舉動肯定會引起很多大臣的不滿。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讓他們過完年再回來,年後皇帝一看傻眼了

但是李世民并不在意,他認為這種失足入獄,想要回家見親人最後一面的心願,是值得給予機會去滿足的,大臣們拗不過,隻好聽命。這雖然看起來荒唐無比,卻也顯出了李世民的寬宏大量,帝皇氣魄。就當臣子們都以為犯人全部逃亡了的時候,在第二年的秋季,三百餘名死刑犯,一個不差的全部趕回京城領刑。

他們眼中望着李世民的眼神隻有純粹的感動和敬佩,竟然沒有一絲失去逃跑機會的遺憾。李世民見狀,開懷大笑,對着身邊的臣子說,看,這就是我們大唐的盛世!于是十分出人意料的将這三百餘名死刑犯免去了死刑,接受其他的刑罰後釋放了,給了他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讓他們過完年再回來,年後皇帝一看傻眼了

李世民在曆史的評價裡絕對不是一個仁慈的人,但他絕對是一個十分熱夫妻民的人。他對群眾的體恤與寬宏大量,讓社會真正的處在了一片河清海晏之下,盛名之下無虛人,如此一代帝皇,怎能不受人民的愛戴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