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让他们过完年再回来,年后皇帝一看傻眼了

刑罚,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论是哪个帝王在位的时代,都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刑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的规矩,严肃人们行事的纪律,用律法刑罚来给民众施加为善的主观意识。在漫长的我国封建王朝史上,刑罚种类可谓是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中央集权,巩固皇帝的统治,刑罚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皇权的手段,同时在面对敌人和罪人之上,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逼供方式。不论是明君还是昏君,刑罚永远不会缺少,但真正做到让人对赋予的刑法和罪名心服口服的皇帝,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正是堂堂正正做到了这一点的一位十分伟大的皇帝。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让他们过完年再回来,年后皇帝一看傻眼了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非常繁荣鼎盛的一个时代,有着十分多的贤明君主,为了治理国家兢兢业业。唐太宗李世民正是唐代最伟大的皇帝,他的一生丰功伟绩无数,对于治理国家良策频出,百姓安乐。李世民是一个有着十分宽厚心胸的人,他对于人才从他还未登基之时就用非常亲近的姿态来接见。

在登基之后,更是从谏如流,广纳贤才,吸取了各路智囊的建议来治理国家,把国家许多不完善、不和谐的制度全部改善了。李世民在治国上一直坚持一颗体恤民情的心,隋末唐初,正是战争之后衰弱的年代。频繁的战火不仅大幅度削减了百姓的人口数量,更让国家的经济发展毁于一旦,战争带来的损失代价是非常严重的。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让他们过完年再回来,年后皇帝一看傻眼了

李世民对此很是痛心,于是在朝廷上从谏如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对于那些过往全部既往不咎,只为集众人之力将国情恢复,还百姓一个安康盛世。公元627年开始,在李世民极其宽宏大度的治国姿态下,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思想开放,对于文人给予极大的尊重,国家一片欣欣向荣。

直至公元649年,时值年号贞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代律法十分严明,纪律森严,在李世民的治理之下,贞观年间,天下一幅太平盛世之象。百姓安居乐业,邻里和睦,民众间互相熟络信任,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家家户户安分守己,衣暖食足。在这期间,社会上的犯罪率呈现出了断层式的降低,社会一度极其安定。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让他们过完年再回来,年后皇帝一看傻眼了

在贞观四年(630年),据朝廷统计,全国仅仅只有29人被判处死刑,可谓是国泰民安。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于刑罚的判定制定了十分严格的程序化流程,全国所有的死刑犯都需要由地方收集上报给朝廷,再由朝廷给李世民过目确认,最终再行刑。为了防止有冤屈的存在,李世民还经常亲自下到监狱里面去探望这些死刑犯。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死刑犯的数量上升到了三百余人。这一次李世民亲自来到了死刑犯的牢房里,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嘘寒问暖,并且询问他们是否有所冤屈。眼见九五之尊不顾身份差别亲自前来,死刑犯们顿时感激涕零,全部认罪并且表示心服口服。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让他们过完年再回来,年后皇帝一看傻眼了

李世民对此很是欣慰,他仿佛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已经打造了一个十分安康的社会。于是乎,李世民从刚刚交谈的话语里敏锐的发现了囚犯的思乡之情,便十分大气的做主让囚犯们回家一趟,来年秋再回来行刑,这可谓是让一众死囚感激涕零。

在唐代,秋后问斩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其中暗合着儒家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所说的“庆为春,赏为夏,刑为秋,罚为冬”的思想,所有死刑犯都会被关押到秋季再去行刑。要放走三百余死刑犯,这一举动肯定会引起很多大臣的不满。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让他们过完年再回来,年后皇帝一看傻眼了

但是李世民并不在意,他认为这种失足入狱,想要回家见亲人最后一面的心愿,是值得给予机会去满足的,大臣们拗不过,只好听命。这虽然看起来荒唐无比,却也显出了李世民的宽宏大量,帝皇气魄。就当臣子们都以为犯人全部逃亡了的时候,在第二年的秋季,三百余名死刑犯,一个不差的全部赶回京城领刑。

他们眼中望着李世民的眼神只有纯粹的感动和敬佩,竟然没有一丝失去逃跑机会的遗憾。李世民见状,开怀大笑,对着身边的臣子说,看,这就是我们大唐的盛世!于是十分出人意料的将这三百余名死刑犯免去了死刑,接受其他的刑罚后释放了,给了他们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皇帝放300名死囚回家,让他们过完年再回来,年后皇帝一看傻眼了

李世民在历史的评价里绝对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但他绝对是一个十分热爱人民的人。他对民众的体恤与宽宏大量,让社会真正的处在了一片河清海晏之下,盛名之下无虚人,如此一代帝皇,怎能不受人民的爱戴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