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是為了不忘卻。傷疤可以愈合,傷痛可以淡忘,但曆史的傷痕值得被紀念。 ——《人民日報》
我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裡面摻雜着血和淚,而我們時常回望曆史,目的就是為了銘記這段曆史,來告誡自己要向前看。

總而言之,我們現在所享受到的一切,其實都是先輩們曆經了,我們所無法想象的艱難才獲得的,如《人民日報》當年發表的社論一樣,
很多無法忘卻的曆史傷痛,即便時間久遠也值得被銘記。
滿清王朝末期,算得上是中國屈辱史的開始,而這一切都是慈禧太後的昏庸導緻,讓人想不到的是,
慈禧太後在臨死前,還特意囑咐了三件事情,
而這恰恰證明她的昏庸,而在這三件事情說完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容顔,她還讓人給自己含上了夜明珠。
在傍晚的時候,慈禧太後才咽氣,她的離世代表着我國最為昏庸的統治時期結束,而這段曆史卻始終被後人銘記。
可笑至極的太後,臨死之前還要帶上自己的外甥
慈禧太後除了昏庸之外,還留下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很是年輕的光緒皇帝卻去世了,這不免讓人感覺到詫異,為何日期如此之巧呢?
其實,
恰恰源于慈禧太後感覺到自己大限将至,擔心自己去世之後,光緒皇帝會伺機報複自己,是以才下令毒殺了他。
經過後人的考察和研究發現,光緒皇帝屍骸中的骨骼和衣服都含有砒霜,這些恰恰都是慈禧太後的所作所為。
當然,對于光緒皇帝的死因,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就是因為慈禧太後簽訂了太多辱國喪權的條約,她擔心自己會被後世辱罵,便想到将光緒殺害,然後讓這位倒黴皇帝,來承擔所有的罪責。
但她沒有想到,自己前腳剛毒殺了光緒,還沒來得及修改曆史便也離開了人世。
光緒皇帝是慈禧的外甥,
一直被慈禧太後當成傀儡使用,到死的時候都沒有實作自己的目标。而如果他知道是自己的姑姑要謀殺他的話,不知道這是作為外甥的悲哀,還是作為一名國君的悲哀。
人人得而誅之,昏庸的太後讓無數國人憎恨
在清朝晚期的時候,由于當時封建思想比較嚴重,很多百姓都不敢談論國事,即使他們知道慈禧太後統治了整個大清王朝,百姓們依舊是敢怒而不敢言。
在慈禧太後帶領的滿清統治階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之後,她在百姓口中更是被各種謾罵。
當年,有一道菜名叫四季丸子,慈禧太後路過河南的時候想要嘗一嘗這一道特色菜,當地的官員立刻安排大廚去做,而
大廚一邊做菜一邊就在嘴裡面罵到:“炸死這個該死的慈禧”!
旁邊的人聽到之後馬上告訴他,辱罵慈禧太後是要被誅九族的。而這個四季丸子正好和慈禧太後有諧音之意,于是兩個人經過一番商議之後,
決定把這個四季丸子改名叫四喜丸子,正好将“炸慈禧”的諧音改成了“炸四喜”,
如此就已經能看出,百姓對慈禧太後多麼大的仇怨。
但是,這也不難看出,慈禧對于自己的統治是十分絕對的,她不允許任何人反抗自己,哪怕在背後評價自己也不可以,否則的話,那兩個廚子,
當時也不會如此的害怕給一道菜改名字了。
當年,戊戌六君子就是因為反抗慈禧的統治而被全部斬殺,其中,譚嗣同被斬首的時候用的還是一把鈍刀,讓他受盡折磨而死。不難看出,當時的慈禧是多麼的昏庸和霸道。
無能昏庸之人,臨死前最後的三個吩咐
國不可一日無君!光緒被除掉了,那麼就需要一個新的人選來繼承王位,并且慈禧還要考慮到這個繼承人,不會違抗自己的意見,而且不會痛恨自己,
于是她将目标鎖在了當時還是個孩子的溥儀身上。
讓溥儀當皇帝,第一可以保證自己的名聲,畢竟這個皇帝是她扶持上來的,溥儀還應該是以感謝慈禧太後,第二,慈禧死後也不會擔心繼承者破壞自己的屍體,是以,讓溥儀即位就是
慈禧太後臨終前,所囑咐的第一件事情。
而慈禧臨終前囑托的第二件事情便是,她宣布以後的大清王朝,
不允許任何女人來執政。其實,這條囑托十分具有諷刺意義,
因為慈禧本來身為一個女人,她卻不允許後來的女性幹政,很顯然她也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
但慈禧太後之是以這麼做,也是因為她知道了自己當政,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并且,一步步的喪權辱國,也是大清王朝前所未有的。
與此同時,她更是害怕後續出現一個特别厲害的太後,在後人的評說中,就會顯得自己更加的無能和昏庸。
慈禧太後臨終囑托的第三件事,就是不允許太監當政,
之是以設定這樣一條,是因為在她掌權的時候,她最寵愛的太監李蓮英,有着極大的權力,甚至很多大臣,都對這位太監很是忌憚。
同時,
李蓮英也是導緻大清王朝急速腐敗的罪魁禍首之一,
慈禧害怕自己去世之後,年少的溥儀無法承擔起責任,甚至會被李蓮英這樣的太監把控了。
結語
在慈禧太後執政期間,她永遠考慮到的是自己的權力是否穩固,
而整個國家的命運到底會走向何方,對此她毫不關心。
很多人都感慨,慈禧接手的滿清帝國已是風雨飄搖,殊不知,當時的中國雖滿目瘡痍,卻也有着奮力追趕西方各國的機會,可就是這樣一位被權力徹底沖昏頭腦的統治者,在自我的無限吹捧與封閉之下,
徹底将中國拖入深淵。
而慈禧生前留下的最後三條囑托,恰恰說明她内心對于國運,并沒有規劃與長遠打算,對于她而言,自己的有生之年,沒有出現王朝覆滅才是萬分的幸運,可這恰恰是全中國的悲哀。
正如《人民日報》的社論一樣,慈禧終究也是曆史的一部分,而我們回望曆史也并不是為了去看笑話,而是從曆史中總結經驗教訓,以此更好的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慈禧至少讓後人懂得,
權力隻有放在為國為民的人手中,一個國家才會有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