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曆史世界~
倭兒踏血陷夷陵,戰刀西指殺氣騰。必滅陪都而後快,一時炸彈傾如雨。
觸目屍骸相撐拄,殘肢橫斜道路堵。多少平民彈下亡,骨肉頃刻化為土。
這是一首描寫中國抗日戰争期間,日本軍機對中國的陪都重慶進行大轟炸時慘烈景象的一首詩,其實日軍每次對重慶進行轟炸前,國民政府多數都能截獲日軍的電報,然而卻沒有辦法破譯,這令時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的俞大維中将很苦惱。

在抗日戰争期間,資訊傳遞的方式有多種,其中比較主流的一種方式是通過電報。當時電報大多是将漢字分解為四個數字。這樣無論想要傳遞什麼樣的資訊都成了可能,但是這種方式成為明碼,也就是隻要經過教育訓練的人員都能夠破譯這種電報。是以在傳遞軍事機密的時候是要經過二次加密,也就是所謂的密電。
俞大維是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很有數學天分,他知道密碼學與數學密不可分,日軍那時使用的密碼技術是把原來的檔案,俗稱“明文”,用數學方法變換一下,謂之“加密”。加密後的檔案,俗稱“密文”。“密文”傳輸出去,即使被截獲,别人也如同霧裡看花,難解其意。如果能夠找到加密的規律,就能夠破譯密電。
如何把日軍的密碼算法規律搞清楚,他很快就想到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因為他和華羅庚都曾在世界最頂級的數學雜志上發表過文章。俞大維在德國留學期間,于1925年寫了一篇數學論文,并刊載在德國最著名的數學雜志上(Mathematische Annalen),這一雜志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頂級的數學雜志之一,他是在該雜志上發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國人。幾年後華羅庚亦在該雜志上發表論文,成為第二個中國人。
1943年,國民黨政府聽說美國有了原子彈,打算組團到美國考察,華羅庚等人被邀請到廬山“集訓”,研究判斷中國制造原子彈的可能性,而時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俞大維也是會議的參加者群組織者。
俞大維到廬山後主動前去拜會華羅庚教授,兩個聊了一會兒,俞大維就談起了近期截獲的密碼電文,并把日軍密碼電文交給了華羅庚,希望華羅庚能夠把日軍密碼電文混亂的數字變成能夠破譯的規律數字!如果華羅庚能夠把日軍的數字排列的規則找出來,日軍的密碼電文問題就迎刃而解。
華羅庚作為數學家,喜歡解決數學難題,何況這還是對抗戰、對國家非常有意義的事。對于如此大事,華羅庚一刻也不敢耽誤,決定連夜破譯。為了保障華羅庚破譯密碼,俞大維要求當時“中央調查統計局”的蔡孟堅少将做好華羅庚的保障工作和安全,蔡孟堅便和華羅庚同住一個屋内。
在華羅庚接受了這個任務之後,就躲在房間裡開始破譯,整夜靠抽煙提神,聚精會神地尋找其中的規律。從當天下午一直到第二天淩晨一直坐在辦公桌前工作。而蔡孟堅少将,為了不打擾華羅庚工作,連上廁所都不敢發出響聲。
第二天清晨蔡孟堅起床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開始洗漱了。也正是這個時候,華羅庚遞給他一沓稿紙,讓其交給俞大維。并說他現在太累,需要休息。後來蔡孟堅回憶道:“次日清晨,華教授如廁,出來後手中拿着一沓稿紙,上面寫滿了字,交給我說: “問題已經解決,但我沒有時間重新抄寫了。就請将軍立即轉交俞署長。”
就這樣,蔡孟堅少将火速将稿紙送給了俞大維,俞大維中将看完後拍案叫絕欣喜若狂,當即下令:火速按照華羅庚教授指教的辦法解碼!很快這些數字便被翻譯成日軍的作戰計劃,有了這些計劃,國民政府便加強了預防工作,日軍對的空襲傷亡大大降低!
解放後,華羅庚回憶這段事迹時,依然神采飛揚地說道:“從明文變換到密文的加密過程,日軍使用的原來是“缪比烏斯函數”!那麼,采用“缪比烏斯函數”的反函數,密文立即被還原成明文!”
說完,他感歎道:“數學有大用!”——在數學面前他始終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