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欢迎关注,带你进入精彩的军事历史世界~
倭儿踏血陷夷陵,战刀西指杀气腾。必灭陪都而后快,一时炸弹倾如雨。
触目尸骸相撑拄,残肢横斜道路堵。多少平民弹下亡,骨肉顷刻化为土。
这是一首描写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机对中国的陪都重庆进行大轰炸时惨烈景象的一首诗,其实日军每次对重庆进行轰炸前,国民政府多数都能截获日军的电报,然而却没有办法破译,这令时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的俞大维中将很苦恼。

在抗日战争期间,信息传递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比较主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电报。当时电报大多是将汉字分解为四个数字。这样无论想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都成了可能,但是这种方式成为明码,也就是只要经过培训的人员都能够破译这种电报。所以在传递军事机密的时候是要经过二次加密,也就是所谓的密电。
俞大维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很有数学天分,他知道密码学与数学密不可分,日军那时使用的密码技术是把原来的文件,俗称“明文”,用数学方法变换一下,谓之“加密”。加密后的文件,俗称“密文”。“密文”传输出去,即使被截获,别人也如同雾里看花,难解其意。如果能够找到加密的规律,就能够破译密电。
如何把日军的密码算法规律搞清楚,他很快就想到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因为他和华罗庚都曾在世界最顶级的数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俞大维在德国留学期间,于1925年写了一篇数学论文,并刊载在德国最著名的数学杂志上(Mathematische Annalen),这一杂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顶级的数学杂志之一,他是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国人。几年后华罗庚亦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成为第二个中国人。
1943年,国民党政府听说美国有了原子弹,打算组团到美国考察,华罗庚等人被邀请到庐山“集训”,研究判断中国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而时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俞大维也是会议的参加者和组织者。
俞大维到庐山后主动前去拜会华罗庚教授,两个聊了一会儿,俞大维就谈起了近期截获的密码电文,并把日军密码电文交给了华罗庚,希望华罗庚能够把日军密码电文混乱的数字变成能够破译的规律数字!如果华罗庚能够把日军的数字排列的规则找出来,日军的密码电文问题就迎刃而解。
华罗庚作为数学家,喜欢解决数学难题,何况这还是对抗战、对国家非常有意义的事。对于如此大事,华罗庚一刻也不敢耽误,决定连夜破译。为了保障华罗庚破译密码,俞大维要求当时“中央调查统计局”的蔡孟坚少将做好华罗庚的保障工作和安全,蔡孟坚便和华罗庚同住一个屋内。
在华罗庚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就躲在房间里开始破译,整夜靠抽烟提神,聚精会神地寻找其中的规律。从当天下午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直坐在办公桌前工作。而蔡孟坚少将,为了不打扰华罗庚工作,连上厕所都不敢发出响声。
第二天清晨蔡孟坚起床的时候,华罗庚已经开始洗漱了。也正是这个时候,华罗庚递给他一沓稿纸,让其交给俞大维。并说他现在太累,需要休息。后来蔡孟坚回忆道:“次日清晨,华教授如厕,出来后手中拿着一沓稿纸,上面写满了字,交给我说: “问题已经解决,但我没有时间重新抄写了。就请将军立即转交俞署长。”
就这样,蔡孟坚少将火速将稿纸送给了俞大维,俞大维中将看完后拍案叫绝欣喜若狂,当即下令:火速按照华罗庚教授指教的办法解码!很快这些数字便被翻译成日军的作战计划,有了这些计划,国民政府便加强了预防工作,日军对的空袭伤亡大大降低!
解放后,华罗庚回忆这段事迹时,依然神采飞扬地说道:“从明文变换到密文的加密过程,日军使用的原来是“缪比乌斯函数”!那么,采用“缪比乌斯函数”的反函数,密文立即被还原成明文!”
说完,他感叹道:“数学有大用!”——在数学面前他始终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