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抗戰時期,由于日軍裝備了大量的重炮、坦克等重裝備,而這些裝備的長距離運輸必須依賴鐵路,是以日軍成為戰時鐵路線的主要使用者。實際上,在盧溝橋事變後的短短5個月内,日軍已打通北甯、平綏、膠濟、正太、同蒲全線以及平漢、津浦鐵路北段。
抗戰期間,
90%的
鐵路被日寇占領并使用
至1942年底,中國2萬1千餘公裡鐵路僅有2800公裡未落入日軍手中。1944年豫湘桂戰役後,南方的湘桂、粵漢、黔桂等線也一度全部淪陷。全面抗戰的8年間,中國的鐵路幹線僅隴海線潼關以西段和滇越線國内段未曾被日軍占領。是以,為了削弱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威力,降低其機動性,迫使敵軍“用雙腿與我軍賽跑”,除了百團大戰這種集中破路的大戰役外,敵後軍民針對鐵路交通線的破襲戰一直未曾中斷過。
敵後抗日軍民展開大規模交通破襲
早在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建立時,八路軍部隊就認識到“(根據地)處在幾個主要的交通線之間,而威脅平綏、平漢、同蒲、正太四大鐵路幹線,在這裡發展遊擊戰争,可以直接使敵人的交通感到極大威脅與困難,而遭受重大打擊”。抗戰期間,廣大抗日軍民破壞日軍的鐵路裡程數難以統計,八路軍的戰況簡報每月均有大量的破路情況介紹。
日寇修路護路的能力很強
但日軍也不像現代抗戰劇裡一樣廢物,其修路、護路的能力很強,日軍一個工兵聯隊往往能攜帶數百公裡鐵軌,在路基未受損的情況下對鐵路進行快速修複,如百團大戰中全線癱瘓的正太鐵路,日軍僅1個月就恢複了通車。此外,日軍還将“連坐法”推廣到鐵路防護上,強迫鐵路沿線群衆成立“愛護村”,不分晝夜驅趕群衆沿鐵路線巡邏,分段守護鐵軌及電線。
日寇以燒殺來報複鐵道破襲戰
如果鐵路被毀一次,日軍即在附近村莊捉去一人殺掉,并将人頭挂起示衆,還要罰款“拔一根電杆罰洋千元,失電線一丈罰洋百元”。每次鐵路被破壞後,日軍除了以燒殺報複周圍群衆外,往往還強迫群衆修路,“緻人民晝修夜破,不免疲勞”。為了照顧群衆利益,八路軍适時調整了政策,不再進行全面的鐵路破襲,更多地是選取鐵路橋和水塔等要害部位進行爆破。
八路軍及時改變政策,改大規模破壞為重點打擊
在穿越鐵道線時,八路軍往往也不再主動拆毀鐵軌;也不再組織群衆大規模拆毀鐵路,而是在鐵路線周邊遍挖隻容行人和人力車通行的交通壕,使敵軍的機械化部隊行動不便,将其遏制在鐵路線兩側的有限範圍内,而八路軍則利用交通壕便于突襲和撤退的特點,打擊鐵路沿線據點的敵人,既起到阻遏、消滅敵人的目的,也最大限度地保護群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