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隆中對看諸葛亮北伐,5倍的實力差距,真的沒有成功的機會嗎

劉備在沒有得到諸葛亮之前,無寸土之地,手下将領僅關羽、張飛、趙雲,客居于荊州牧劉表手下的新野和樊城,别說争霸天下、封疆建國,就是自保也要看劉表的眼色,一幅寄人籬下、窮困潦倒的模樣。

劉備的時來運轉發生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後,年輕的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圖謀天下的《隆中對》戰略,為劉備解決了整個集團面臨發展困境的三個問題:

1、明确戰略目标。

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

終極戰略目标就是統一天下,興複漢室

,在劉備客居劉表寄人籬下的目前狀态下,諸葛亮提出的這個目标絕對是宏大理想、偉大目标,這叫敢想。同時這個遠大目标也成為劉備、諸葛亮一生奮鬥的理想,更是成為諸葛亮21年後北伐的戰略目标。

從隆中對看諸葛亮北伐,5倍的實力差距,真的沒有成功的機會嗎

諸葛亮

諸葛亮提出的戰略目标在《隆中對》中對應的語句就是: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2、提出戰略規劃。

有了戰略目标,就得有戰略規劃,諸葛亮提出的規劃是:

奪取荊州和益州作為根據地,對外政策是與東邊的孫權結盟,與西邊的戎狄和好,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共同對抗北方的曹魏政權,對内政策是革新政治、體恤百姓、招攬人才、禮賢下士

簡單地說就是聯合一切力量對抗北方的曹魏政權,告知劉備我們的敵人就是北方的曹魏政權,這在政治上就是團結大多數,對抗最主要敵人,這是政治牌,諸葛亮戰略規劃在《隆中對》中對應的語句就是: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

3、告知行動方案。

從隆中對看諸葛亮北伐,5倍的實力差距,真的沒有成功的機會嗎

隆中對

諸葛亮明确地告訴劉備最終統一之戰是由荊州和益州兩路出軍,共同攻打北方的曹魏,互為犄角,互相支援與配合,等到天下出現動亂之時,就可以按照約定兩路出兵了。諸葛亮行動方案在《隆中對》中對應的語句就是: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

《隆中對》這樣一個有目标、有規劃、有行動方案的戰略,給劉備所上司的集團發生了質的改變,在第一個天下有變,也就是赤壁之戰發生之際,劉備與諸葛亮共同利用機會打下了第一片真正屬于自己的領土-荊南四郡,接着劉備又向孫權借來了南郡,并在2年之後揮師益州,在《隆中對》提出7年之後,奪取益州,又用了兩年多劉備北上攻取漢中郡,成功奪取漢中郡鞏固了益州北部的邊疆,同時也正是在這一年,整個集團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這一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的那一年。

但随之蜀漢集團發生了重大戰略失誤,關羽在攻打襄樊時,曾經的盟友孫權在背後給了劉備一刀,趁亂偷襲了關羽的後方根據地,導緻蜀漢失去整個荊州以及關羽和數萬荊州軍,而一年之後發生的夷陵之戰,更是讓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聲威跌到了谷底,劉備在去世之前,隻能将一個搖搖欲墜的蜀漢政權和懵懵無知的幼主劉禅托孤于諸葛亮。

從隆中對看諸葛亮北伐,5倍的實力差距,真的沒有成功的機會嗎

劉備與諸葛亮

諸葛亮執政後,用了5年時間,解決了劉備去世之後留下的爛攤子,對外修好孫權,對内平定叛亂,發展耕種,積聚實力,終于在5年時間内完成了北伐的所有準備工作,用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話來說就是: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是諸葛亮北伐的最高目标,諸葛亮一直遵守着這個崇高的理想

,并為之終身奮鬥,可是這個目标能實作嗎?

當時整個蜀漢政權的土地隻有益州21個郡的地盤,人口不到一百萬,軍隊不過十萬人,官吏不過四萬人,而北方的曹魏政權獨占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個州,人口近五百餘萬,軍隊五十餘萬,實力是蜀漢的5倍左右,如此實力懸殊的對決,諸葛亮能取勝嗎?或者有沒有取勝的可能,如果沒有可能取勝,為什麼要發動一次又一次勞民傷财的北伐之戰呢?

實力并不是決定戰争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光靠實力的話,那麼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好了,決定戰争勝負的因素有很多,有偶然性因素,也有必然性因素,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少有的傑出人才,自然也就看出北伐之戰其實是有希望取勝的,所謂的天下有變,可也可以是人為制造出來的變化或動亂。

從隆中對看諸葛亮北伐,5倍的實力差距,真的沒有成功的機會嗎

諸葛亮北伐前形勢圖

翻開地圖,先來看一看曹魏政權周邊敵對勢力的分布,曹魏的東南方是孫權盤踞的東吳政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這一年,孫權還沒有稱帝,曹魏與東吳的國界線從最東邊的廣陵(江蘇揚州)、建業(江蘇南京)一直到中部的襄陽(湖北襄陽)、上庸(湖北十堰)一帶,有着上千公裡的國界線,并且東吳是曹魏政權最強的敵人,比蜀漢還要強大,曹魏對外防禦的重中之重就是孫權的東吳政權,曹魏的主力邊防軍也正是分布在與東吳長達數千公裡的國界線上,這裡主要是長江流域與漢水流域。

曹魏政權的東北邊是桀骜不馴的遼東公孫氏政權,公孫氏政權控制了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個郡,是當時中國最北方的華夏政權,其領土從遼東郡一直延伸到當年漢武帝在北韓設定的漢四郡,公孫氏政權一直利用曹魏政權與南邊的東吳政權和蜀漢政權的沖突,對曹魏的招攬是忽熱忽冷,時離時棄,根本不臣服曹魏,作為一股獨立的力量,時常遊離于與曹魏的政治遊戲中,對曹魏的北部邊疆也是一種威脅。

曹魏政權的北部主要是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人的勢力經曹操當年北征後逐漸沒落,于是鮮卑人的勢力開始崛起,主要是步度根和轲比能上司的鮮卑人,已經開始逐漸強大起來,就在曹操去世的前一年,鮮卑人還在北邊反對曹魏的統治,曹操還讓他的兒子曹彰率軍平叛,雖然平息了叛亂,但是鮮卑人的勢力還在,叛亂的威脅還是存在的。

曹魏政權的西北部是羌人、匈奴人、胡人雜居的地區,這些看似表面平靜的地區,由于曹魏強大的武力暫時歸于平靜,但誰都明白,這些少數民族和胡人勢力隻要強大起來,随時會起來反對曹魏的統治,所需要的不過隻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從隆中對看諸葛亮北伐,5倍的實力差距,真的沒有成功的機會嗎

三國形勢圖

看了曹魏政權周邊局勢圖,就會明白,占據中原的曹魏政權雖然實力最強,可是敵人也最多,曹魏政權是三國時期領土範圍最大的政權,作為占據中原的華夏政權,曹魏也是唯一一個與所有敵對勢力都接壤的政權,家大業大,事情也自然多,諸葛亮正是看中了曹魏政權周邊的局勢,是以才會認為有北伐取勝的機會。

事實上,諸葛亮在北伐前,不僅聯絡了東邊的孫權一起發兵攻打曹魏,而且還聯絡了北邊的鮮卑首領轲比能一起起事攻打曹魏,未嘗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可以估算一下,如果曹魏全國總兵力有50萬軍隊的話,那當時的主要邊防軍都部署在與東吳交界的國界線上,防備東吳的軍隊至少有20萬人,防備蜀漢的軍隊隻能5萬人,防備西北的軍隊有5萬人,防備北方的軍隊至少有10萬,再加上一支10萬的流動中央軍,曹魏實際上要負擔50萬軍隊的糧食、物資和裝備,這個壓力是非常大的。

戰争同時要征收大量的賦稅和兵員,早在曹操晚年時期,由于賦稅過重,導緻大量的叛亂行為屢見不鮮,有東部的合肥百姓逃往東吳的事情,也有中部宛城侯音、衛開的叛亂,還有陸渾農民孫狼等人的起義,都是為了反抗曹魏的苛捐雜稅,一旦邊界戰火燃起,曹魏要同時面對多個方向敵人的進犯,如果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形成兵敗如山倒的蝴蝶效應一般傳遍整個華夏,是以說曹魏的邊界形勢不容樂觀,是曹魏建國以來最嚴峻的外部形勢。

從隆中對看諸葛亮北伐,5倍的實力差距,真的沒有成功的機會嗎

諸葛亮北伐形勢圖

諸葛亮北伐在理論上和時期上獲得了最好的機會,一是因為出其不意,曹魏防備的重心不是蜀漢,當劉備、關羽去世後,曹魏就沒有太把蜀漢當回事,放松了對蜀漢的防備,關中地區也出現了松懈。二是因為關中遠離曹魏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如果攻打這裡,曹魏就要從中原調兵遣将,路途遙遠,就給諸葛亮北伐提供了機會。

如果僅以實力大小來批判諸葛亮北伐是不自量力的行為,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戰争的奇妙就在于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今天你能站在上帝視角知道諸葛亮北伐必敗,但是站在諸葛亮自身的角度來看,未嘗沒有取勝的機會,雖然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用錯了馬谡導緻失敗,浪費了出其不意這個機會,但從後來諸葛亮四次北伐來看,以弱勢的實力圍着強大的曹魏進攻,而曹魏隻能防守來看,諸葛亮北伐是有極大威脅的。

戰争中,主導進攻姿态的絕大部分是實力強的一方,而諸葛亮以實力弱的一方居然能主導進攻,這意味着什麼?意昧着諸葛亮以超強的人個能力彌補了實力上的弱勢,也就是司馬懿能擋住了諸葛亮的進攻,換了别人,戰争的勝負還真不一定。諸葛亮北伐成功的機會是有的,但沒有成功,原因隻能在于天時,也就是天下形勢,三國時期的形勢總體是趨于讨厭戰争的,百姓不希望兵戈再起,逆天而行即使能力再強也注定了最終的失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