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北伐,5倍的实力差距,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吗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无寸土之地,手下将领仅关羽、张飞、赵云,客居于荆州牧刘表手下的新野和樊城,别说争霸天下、封疆建国,就是自保也要看刘表的眼色,一幅寄人篱下、穷困潦倒的模样。

刘备的时来运转发生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后,年轻的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图谋天下的《隆中对》战略,为刘备解决了整个集团面临发展困境的三个问题:

1、明确战略目标。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

终极战略目标就是统一天下,兴复汉室

,在刘备客居刘表寄人篱下的当前状态下,诸葛亮提出的这个目标绝对是宏大理想、伟大目标,这叫敢想。同时这个远大目标也成为刘备、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理想,更是成为诸葛亮21年后北伐的战略目标。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北伐,5倍的实力差距,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吗

诸葛亮

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在《隆中对》中对应的语句就是: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提出战略规划。

有了战略目标,就得有战略规划,诸葛亮提出的规划是:

夺取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外政策是与东边的孙权结盟,与西边的戎狄和好,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共同对抗北方的曹魏政权,对内政策是革新政治、体恤百姓、招揽人才、礼贤下士

简单地说就是联合一切力量对抗北方的曹魏政权,告知刘备我们的敌人就是北方的曹魏政权,这在政治上就是团结大多数,对抗最主要敌人,这是政治牌,诸葛亮战略规划在《隆中对》中对应的语句就是: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3、告知行动方案。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北伐,5倍的实力差距,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吗

隆中对

诸葛亮明确地告诉刘备最终统一之战是由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军,共同攻打北方的曹魏,互为犄角,互相支援与配合,等到天下出现动乱之时,就可以按照约定两路出兵了。诸葛亮行动方案在《隆中对》中对应的语句就是: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这样一个有目标、有规划、有行动方案的战略,给刘备所领导的集团发生了质的改变,在第一个天下有变,也就是赤壁之战发生之际,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利用机会打下了第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土-荆南四郡,接着刘备又向孙权借来了南郡,并在2年之后挥师益州,在《隆中对》提出7年之后,夺取益州,又用了两年多刘备北上攻取汉中郡,成功夺取汉中郡巩固了益州北部的边疆,同时也正是在这一年,整个集团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这一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的那一年。

但随之蜀汉集团发生了重大战略失误,关羽在攻打襄樊时,曾经的盟友孙权在背后给了刘备一刀,趁乱偷袭了关羽的后方根据地,导致蜀汉失去整个荆州以及关羽和数万荆州军,而一年之后发生的夷陵之战,更是让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声威跌到了谷底,刘备在去世之前,只能将一个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和懵懵无知的幼主刘禅托孤于诸葛亮。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北伐,5倍的实力差距,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吗

刘备与诸葛亮

诸葛亮执政后,用了5年时间,解决了刘备去世之后留下的烂摊子,对外修好孙权,对内平定叛乱,发展耕种,积聚实力,终于在5年时间内完成了北伐的所有准备工作,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来说就是: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诸葛亮北伐的最高目标,诸葛亮一直遵守着这个崇高的理想

,并为之终身奋斗,可是这个目标能实现吗?

当时整个蜀汉政权的土地只有益州21个郡的地盘,人口不到一百万,军队不过十万人,官吏不过四万人,而北方的曹魏政权独占天下十三州中的九个州,人口近五百余万,军队五十余万,实力是蜀汉的5倍左右,如此实力悬殊的对决,诸葛亮能取胜吗?或者有没有取胜的可能,如果没有可能取胜,为什么要发动一次又一次劳民伤财的北伐之战呢?

实力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光靠实力的话,那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好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有偶然性因素,也有必然性因素,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少有的杰出人才,自然也就看出北伐之战其实是有希望取胜的,所谓的天下有变,可也可以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变化或动乱。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北伐,5倍的实力差距,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吗

诸葛亮北伐前形势图

翻开地图,先来看一看曹魏政权周边敌对势力的分布,曹魏的东南方是孙权盘踞的东吴政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这一年,孙权还没有称帝,曹魏与东吴的国界线从最东边的广陵(江苏扬州)、建业(江苏南京)一直到中部的襄阳(湖北襄阳)、上庸(湖北十堰)一带,有着上千公里的国界线,并且东吴是曹魏政权最强的敌人,比蜀汉还要强大,曹魏对外防御的重中之重就是孙权的东吴政权,曹魏的主力边防军也正是分布在与东吴长达数千公里的国界线上,这里主要是长江流域与汉水流域。

曹魏政权的东北边是桀骜不驯的辽东公孙氏政权,公孙氏政权控制了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个郡,是当时中国最北方的华夏政权,其领土从辽东郡一直延伸到当年汉武帝在朝鲜设置的汉四郡,公孙氏政权一直利用曹魏政权与南边的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矛盾,对曹魏的招揽是忽热忽冷,时离时弃,根本不臣服曹魏,作为一股独立的力量,时常游离于与曹魏的政治游戏中,对曹魏的北部边疆也是一种威胁。

曹魏政权的北部主要是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人的势力经曹操当年北征后逐渐没落,于是鲜卑人的势力开始崛起,主要是步度根和轲比能领导的鲜卑人,已经开始逐步强大起来,就在曹操去世的前一年,鲜卑人还在北边反对曹魏的统治,曹操还让他的儿子曹彰率军平叛,虽然平息了叛乱,但是鲜卑人的势力还在,叛乱的威胁还是存在的。

曹魏政权的西北部是羌人、匈奴人、胡人杂居的地区,这些看似表面平静的地区,由于曹魏强大的武力暂时归于平静,但谁都明白,这些少数民族和胡人势力只要强大起来,随时会起来反对曹魏的统治,所需要的不过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北伐,5倍的实力差距,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吗

三国形势图

看了曹魏政权周边局势图,就会明白,占据中原的曹魏政权虽然实力最强,可是敌人也最多,曹魏政权是三国时期领土范围最大的政权,作为占据中原的华夏政权,曹魏也是唯一一个与所有敌对势力都接壤的政权,家大业大,事情也自然多,诸葛亮正是看中了曹魏政权周边的局势,所以才会认为有北伐取胜的机会。

事实上,诸葛亮在北伐前,不仅联络了东边的孙权一起发兵攻打曹魏,而且还联络了北边的鲜卑首领轲比能一起起事攻打曹魏,未尝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可以估算一下,如果曹魏全国总兵力有50万军队的话,那当时的主要边防军都部署在与东吴交界的国界线上,防备东吴的军队至少有20万人,防备蜀汉的军队只能5万人,防备西北的军队有5万人,防备北方的军队至少有10万,再加上一支10万的流动中央军,曹魏实际上要负担50万军队的粮食、物资和装备,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

战争同时要征收大量的赋税和兵员,早在曹操晚年时期,由于赋税过重,导致大量的叛乱行为屡见不鲜,有东部的合肥百姓逃往东吴的事情,也有中部宛城侯音、卫开的叛乱,还有陆浑农民孙狼等人的起义,都是为了反抗曹魏的苛捐杂税,一旦边界战火燃起,曹魏要同时面对多个方向敌人的进犯,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形成兵败如山倒的蝴蝶效应一般传遍整个华夏,所以说曹魏的边界形势不容乐观,是曹魏建国以来最严峻的外部形势。

从隆中对看诸葛亮北伐,5倍的实力差距,真的没有成功的机会吗

诸葛亮北伐形势图

诸葛亮北伐在理论上和时期上获得了最好的机会,一是因为出其不意,曹魏防备的重心不是蜀汉,当刘备、关羽去世后,曹魏就没有太把蜀汉当回事,放松了对蜀汉的防备,关中地区也出现了松懈。二是因为关中远离曹魏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如果攻打这里,曹魏就要从中原调兵遣将,路途遥远,就给诸葛亮北伐提供了机会。

如果仅以实力大小来批判诸葛亮北伐是不自量力的行为,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战争的奇妙就在于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今天你能站在上帝视角知道诸葛亮北伐必败,但是站在诸葛亮自身的角度来看,未尝没有取胜的机会,虽然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用错了马谡导致失败,浪费了出其不意这个机会,但从后来诸葛亮四次北伐来看,以弱势的实力围着强大的曹魏进攻,而曹魏只能防守来看,诸葛亮北伐是有极大威胁的。

战争中,主导进攻姿态的绝大部分是实力强的一方,而诸葛亮以实力弱的一方居然能主导进攻,这意味着什么?意昧着诸葛亮以超强的人个能力弥补了实力上的弱势,也就是司马懿能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换了别人,战争的胜负还真不一定。诸葛亮北伐成功的机会是有的,但没有成功,原因只能在于天时,也就是天下形势,三国时期的形势总体是趋于讨厌战争的,百姓不希望兵戈再起,逆天而行即使能力再强也注定了最终的失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