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無之。這就是廟制,天子也隻能祭祀七代祖宗,再往上就隻能“祖宗的祖宗不是我的祖宗”了。按照宗廟制度,祖廟不祧,而宗廟如果親盡了就要祧。祧也就是不能在太廟主位上享受後世子孫的祭祀了,因為你不祧,後面的人就沒有位置了,是以前面親盡了的祖宗就得給後面的人騰位置。所謂祧廟,用狄仁傑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的時候的說法,就是不能血食了,也就是不能享受活殺的祭獻供品了。
但這裡有個規定,就是廟号有祖的廟不祧,知祧廟号為宗的,甚至是沒有廟号的。比如漢朝,就有些皇帝沒有廟号,是以漢朝皇帝我們現在習慣稱為漢文帝漢武帝,就是因為比如景帝就沒有廟号,如果也像唐朝一樣稱為唐太宗唐玄宗,那麼有些皇帝就沒辦法保持一緻了。是以,如果想要後世不被祧廟,被踢出去,就要在廟号上稱祖。
這個制度在周朝就已經形成了,而且執行起來也沒有什麼問題,是以記載在周禮中,到了漢朝,實際上就是西漢末期,王莽秉政的時期,因為漢朝從高祖劉邦到哀帝已經是八世了,那麼祔廟的時候就有了問題。因為是往上倒着追溯的,是以如果要祧廟,就要把文帝從太廟踢出去。而文帝在漢朝是有廟号的,也是太宗,反而是惠帝無廟。
當時出現了很多争論,先是踢出去了幾個祖宗,很快又遭遇了水旱災害,都是天災,而當時正是谶緯之學流行的時候,是以很快留有人認為是把祖宗踢出去以後祖宗發怒了,上天降責,于是又重新讨論。到之前廟已經滿了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過了一陣子又要讨論祧廟。就這樣來回折騰了一段時間,世人就覺得漢朝氣數已盡了,祖宗在太廟都不安生了,那還不該完蛋嗎?
比如曹魏就有三祖,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是烈祖明皇帝,這就是都是祖了。為什麼出現這個問題呢?一般一個朝代就一個祖,其他都是宗,漢朝王莽中斷之後劉秀又重建,這麼大的功勞,也才是世祖光武皇帝,曹丕曹睿能有多大功勞,也稱祖?其實原因就是曹睿無子,曹芳曹髦曹奂都是外藩入繼大宗。而在當時,就是為了保證曹丕曹睿不被踢出去,是以特意廟号為祖。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比如北魏,就有多個祖,除了太祖,還有顯祖,世祖,世祖就是我們知道的遷都洛陽的北魏孝文帝,北魏建立廟制是在當時華北地區的世家大族輔導之下完成的,都是懂行的,為什麼也搞了這麼多祖呢?留因為北魏起家的過程比較長,一直追溯到拓跋力微時期,都要有廟,而且不想被祧,是以白弄出來四個祖,孝文帝更是推動漢化第一人,以中原正統自诩,當然更不想被祧了。
其實這個問題在東漢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解決了,那就是雖然七廟已經額度用完了,但是可以變通。這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就是把本來已經親盡應該祧廟的祖宗的牌位不再放在主位上了,而是放在夾室裡,祭享的時候再請出來,一同接受獻祭。這樣就既滿足了天子七廟的硬性規定,又不用把祖宗從太廟踢出去,後來基本上就都這麼幹了。唐朝、宋朝就都是這麼幹的,沒有人提出什麼異議,大家都很滿意。
到了嘉靖的時候,這個問題才又被提出來了。因為嘉靖是在武宗無子的情況下按照“兄死弟及、倫序當立”的原則入繼大統的,是以嘉靖提出要将他爹興獻王追尊為皇帝,這也就是大禮議案。先是他親媽也要稱太後,接着是他爹追尊為皇帝,再接着就提出,既然他爹已經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了,那麼當然應該進入太廟,而他要進入太廟,就要從太廟裡趕走一位祖宗。因為祧廟是向上追溯的,太祖朱元璋不能動,那就隻有太宗朱棣了。
其實嘉靖當然心裡很清楚,朱棣的位置肯定是不能動的,沒有朱棣造反的靖難之役,帝系根本就輪不到他們這一支,怎麼可能動呢?是以嘉靖其實就是故意給大臣出了個難題,讓大臣去猜他想要的答案。大臣也不笨,最終達成的妥協方案就是朱棣的廟号從太宗改成成祖,這樣就萬世不遷了,而且不用占名額,嘉靖的親爹興獻王也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進入太廟了。這就比漢朝的定陶議和濮議都更進了一步。
其實從朱棣本人來說,他其實一直都是在模仿唐太宗,是以他更願意要太宗這個廟号,這樣才顯得低調而華麗,可以隐藏他一直想隐藏的造反的事實。他登基後不僅廢除了建文的年号,取消了建文給他爹朱标追尊的帝号,為的就是将帝系從太祖朱元璋直接接到她這一支來。而成祖這個廟号看上去好像比太宗高大上,其實等于承認了造反的事實,也違背了朱棣的本意。但嘉靖本人要把親爹塞進太廟的願望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