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僚忙着過年收禮,張之洞卻要将皮箱典當渡過難關

同僚忙着過年收禮,張之洞卻要将皮箱典當渡過難關

中國是一個富饒美麗的國家,為了建設它,多少兒女付出了一生。即便是在晚清那個腐朽落後的時代,依然湧現出無數仁人志士,扶大廈之将傾。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相比,張之洞年紀最小,也不是靠軍功崛起的。他的能力在于辦好事,當好差,廉潔奉公,在那個時代極為出色。

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時,是人生的巅峰,也是事業的頂點。作為維新派的領袖,他在政治上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避免了唇槍舌戰的争議,最大限度團結力量進行社會改良。他創辦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等,留下了寶貴的财富。毛主席也曾經說,中國民族工業有兩個人不能忘記,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重工業則不能忘記張之洞。

同僚忙着過年收禮,張之洞卻要将皮箱典當渡過難關

他在武漢進行的實業,都是大手筆,張之洞也表示“莅官所至,必有興作。務宏大,不問費多寡”。這句話說白了,就是不怕鋪張浪費,再加上經驗不足,走了許多彎路,白花了許多冤枉錢,以至于遭到攻擊。然而,無論怎麼說,這些錢都是花在國計民生之上,一分一毫都沒有落入他自己的腰包。

根據《大清畿輔先哲傳》的記載,張之洞在宣統元年去世時,“家無一錢,惟圖書數萬卷。”這在當時并不容易,像李鴻章那樣,一邊中飽私囊,一邊辦事的官僚,已經可以讓清廷睜一眼閉一隻眼了。

同僚忙着過年收禮,張之洞卻要将皮箱典當渡過難關

就拿年關來說,這本該是官員們借機斂财的好機會。各種名目的銀兩湧入官吏之家,越是達官顯貴,越是如此。但是,凡張之洞管轄區域,卻沒有人敢向他送禮。因為沒有人會自讨沒趣,自找晦氣。然而,這個時候,張之洞的日子就非常艱難了。

其實,作為湖廣總督,張之洞的俸銀為180兩,祿米為180斛,再加上關鍵的每年16000兩的養廉銀,應付平常的開支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每到過年的時候,家中男女老少的支出大幅增加,還有義務周濟老家的親戚,顯然是捉襟見肘的。

同僚忙着過年收禮,張之洞卻要将皮箱典當渡過難關

張之洞也有張之洞的辦法,每到這個時候,他就讓幕僚準備好幾個皮箱,送到武昌的當鋪之中,換取一些銀兩,度過燃眉之急。這其中也有頭腦精明的當鋪老闆,與張之洞非常有默契。

比如說“維新”當鋪的老闆,他曾經叮囑自己手下的夥計,隻要是總督府送來的皮箱,不打開驗貨,也不詢問裡面是什麼東西,更不能将其變賣。當鋪按照每隻皮箱200兩銀子的當價,傳遞給來人。因為老闆也知道,張之洞并非要變賣這些皮箱,而是等到過完年之後,手頭略有寬裕,便将它們贖回去。

同僚忙着過年收禮,張之洞卻要将皮箱典當渡過難關

這種事情經曆多了,便在當地引為美談,甚至還流傳出一個歇後語:張之洞當皮箱過年——習以為常。後來這件事情甚至傳到了光緒皇帝的耳中,光緒曾在召見張之洞時,親自詢問真假。一是怕丢臉,二是怕皇帝給他增加俸祿,張之洞一口咬定:“此系謠傳,絕無此事!”

作為晚清重臣,手握大權,又是在國家多事之秋,張之洞确實遭到過許多非議。而且,由于封建官僚的出身,他也做出過許多不盡如人意之事,甚至抗拒過曆史潮流。但是,在他的那個時代,那個地位,起碼在廉潔奉公方面,張之洞是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