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一塊荒涼之地,國人甯死都不過去,漢化後貿易興盛,走向繁華

把犯人流放到偏遠的邊疆地區,是各國通行的慣例。在這方面,英國人占了最大的便宜,美國和澳洲最早都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地方,結果發展成兩個強國,實在是賺大發了。

清朝就遠遠比不上英國人,東北是女真的起家寶地,不但沒有留下重兵防守,反而把這裡當成流放犯人的苦寒之地,結果被俄國人趁虛而入,占去了外東北。

現在大家都知道,外東北雖然寒冷,但并不是難以生存的死地,照樣可以居住種地。明末的小冰期過去後,整個東北地區的氣溫回暖,如果滿清能把流放犯人好好利用起來,也許外東北就不會失去。

中國一塊荒涼之地,國人甯死都不過去,漢化後貿易興盛,走向繁華

滿清在東北的流放地叫甯古塔,差不多位于現代的黑龍江省海林市,距離海參崴兩、三百公裡。滿清曾在這裡設将軍一職,管理整個黑龍江和吉林地區。

明清在東北的戰争大多集中在遼甯地區,甯古塔算是女真的大後方。是以,女真把犯人和戰俘發配到這裡,開墾荒地,生産糧食。這些犯人都屬于甯古塔旗人的奴隸,也就是披甲人的包衣。

女真入關後,流放甯古塔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無論是旗人或漢人,都有可能被發配到這裡,而且官職不夠級别的還享受不到這個待遇,鄭成功的父親、呂留良、金聖歎等名人都曾到甯古塔走過一遭。

中國一塊荒涼之地,國人甯死都不過去,漢化後貿易興盛,走向繁華

由于沒有文字記錄,我們不知道這些他們的境遇如何。後來有人從甯古塔活着回來,并寫成文字,這才揭開了甯古塔的神秘面紗。原來這裡并不是恐怖的地獄,最多算是個大型農場。

清末的詩人吳兆骞在甯古塔生活了23年,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甯古塔的真實情況。犯人們都會被分到房子和土地,生産的糧食大部分交給旗人,隻留下自己的口糧,和外面的雇農沒有太大的差別。

也許是吳兆骞所在的時代遠離戰争上百年,女真首領早已沒有了暴虐之氣,對犯人也不算嚴苛,隻要按時交上田賦就行,漢化後甯古塔再也不是人們眼中的閻王居所,就算是死都不願去的荒涼之地。在這裡,文人們更能受到一定的優待,給官員的子女當家教,日子過得倒也輕松。

中國一塊荒涼之地,國人甯死都不過去,漢化後貿易興盛,走向繁華

根據《研堂見聞雜記》記載,早期的甯古塔确實充滿了對犯人的虐待和壓迫,給下層旗人為奴是件很悲慘的事情。無論男女老少,生命全部掌握在主子手中,和黑奴沒有什麼差別。

随着滿人本身的漢化,以及入關後清廷對甯古塔管理的放松,這裡的風氣漸漸有了變化。多種點糧食、多賺點錢成了當地官員的共識,于是,犯人們的待遇開始有所改善,隻要好好種地就安全了。

像吳兆骞這樣的文人,除了當家教外,還在當地開館授徒,結交了很多當地的官員。閑暇時分經常遊山玩水,寫詩抒情好不自在。後來,他通過關系,取得赦免,離開了甯古塔,也給我們留下一份珍貴的史料——《秋笳集》等。

中國一塊荒涼之地,國人甯死都不過去,漢化後貿易興盛,走向繁華

由于滿清實行的封禁政策,直到清末之前,東北都沒有太多的人口。甯古塔地區隻能和北韓進行通商,滿清将軍特意修了道路和驿站,以友善北韓商人前來經商。一時之間,甯古塔成為中朝商貿的一個重要樞紐站,開始繁華起來。

滿清對東北少數民族的統治,也是通過甯古塔維持的。海參崴、庫頁島等地區原本就屬于甯古塔管轄,這裡的漁獵民族隻要定時上交少量的皮毛,即可獲得滿清的認可,官府一般不幹涉他們的生活。

是以,沙俄強占這片地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當地居民都很懷念中國。沙俄不但逼迫他們繳納沉重的賦稅,還把他們當成二等公民,處處歧視他們。由此引發的反抗鬥争,也持續了好長時間。

中國一塊荒涼之地,國人甯死都不過去,漢化後貿易興盛,走向繁華

滿清對甯古塔的不重視,導緻了東北邊防孱弱,完全無法阻止沙俄軍隊的入侵。康熙皇帝不得不調集幾萬大軍,才把俄國人打出外興安嶺。可是,這樣的戰争耗費太大,滿清無力在東北維持充足的軍力,隻好任由沙俄後來的蠶食。

如果甯古塔地區有大量的人口,能夠擔負起軍隊的後勤保障,海參崴等地區就不會輕易被沙俄占領,可能中國的近代史就要改寫。可現實是,甯古塔将軍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沙俄的步步進逼,屢屢向朝廷求援,卻始終得不到回應。

同樣是流放犯人,英國給世界第一強國的稱号找到了繼承人,滿清卻連祖宗之地都沒守住。看來,眼界和格局真的能夠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