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雄飛
編輯/子夜
将近年關,小鵬汽車的糟心事有點多。
近日,據新華社報道,上海小鵬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稱為“上海小鵬汽車”)向第三方資料采集公司購買人臉識别攝像裝置,并在旗下7家門店中安裝這些人臉識别裝置。由于未經消費者同意,被上海市徐彙區市場監管局處以罰款10萬元。
上海小鵬汽車被處罰公告,截圖自公告
對此事件,小鵬方面很快作出回應,表示已拆除這些門店的人臉識别裝置,上傳的照片已删除。
而在前兩天,小鵬也被卷入“陰陽合同”和“加價購車”的風波之中。
據相關媒體報道,當一些消費者在購買小鵬旗下的車型時,選擇的車型加上選配配置,在小鵬官網上顯示超過30萬元,但當他們準備付款提車時卻被告知可以用低于30萬元的價格買到手,但需要在購車合同之外支付額外的費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支付這些額外費用,那麼這些消費者就無法實作提車。由此,此消息一經曝出後,一度被外界诟病為用“陰陽合同”來賣車。
此事經一些媒體報道後,小鵬方面同樣很快做出回應,表示“沒有将相關政策對銷售人員說清楚,是公司管理失誤,後續将履行合同的承諾。”
雖然當負面輿論出現後,小鵬很快就做出了相應的回應和解釋,但就消費者而言,對于這樣的回應并不買賬。因為在他們看來,小鵬并沒有正視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消費者受到的權益侵害,沒有任何補償動作。
先用“陰陽合同”來賣車、後用識别裝置來采集,小鵬使出的這些騷操作,也被業内視為“壞了規矩”,甚至是“新能源車企,走起老路了”。
衆所周知,小鵬作為“蔚小理”三兄弟之一,創立之初在銷售方面就與傳統4S店拉開了距離,放棄傳統經銷商加盟模式,改走自營銷售模式,統一車輛售價和客戶服務。
但近期小鵬在銷售端被曝出的這些動作,卻是在部分4S店中才會出現的“花招”。
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代表,小鵬為何要做出這些行為?這些事件被曝出後,會對小鵬有什麼影響?
1、一進店,臉就被“偷走”了
人臉識别技術,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通過媒體報道,可以知道這項技術一般會出現在售樓處這樣的傳統銷售場景中,用來對來訪的消費者進行人臉掃描,以便之後用來做客戶分析。
未曾想到,作為新能源車企的小鵬,在自己的門店中也用起了這項技術。
登入上海市市場監督局網站,可以看到在本月3日一則有關小鵬汽車的行政處罰資訊被公示出來。被行政處罰的當事公司為上海小鵬汽車,法定代表人為朱豔華。股權穿透後,可以看到這家公司隸屬于小鵬汽車。
按照公告顯示,上海小鵬汽車的違法原因為“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資訊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由此上海徐彙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向其處以10萬元的處罰,并責令改正。
上海小鵬汽車被行政處罰細則,截圖自公告
而這份公示,也還原了上海小鵬汽車的違法經過。
2019年3月1日,上海小鵬汽車與某公司簽訂了《小鵬汽車門店客流監測項目架構合同》,并購買相應的門店客流監測項目服務。為了購買這些軟、硬體,小鵬總共花費了173822.77元。
按照合同協定,小鵬購買的硬體将被安裝在旗下的門店中用于采集消費者面部資料,資料随後會上傳至這個第三方公司的背景系統,通過相關的軟體來進行識别計算,以此得出相應門店的客流統計和客流分析,其中包括人數統計、男女比例、年齡分析等資訊。
小鵬則可以通過購買的軟體服務,登陸相應軟體來解鎖這些分析報告,以便在之後的營運中作為參考。
據公示顯示,今年1-6月,上海小鵬汽車旗下7個門店中的裝置總共采集上傳了431612張人臉資訊照片,但這個過程,是小鵬未經消費者同意,也并未向消費者明示、告知采集人臉資訊的前提下所進行的。
雖然目前,小鵬已經拆除了涉事門店内的人臉識别攝像裝置,上傳的人臉照片資訊也已經由第三方公司删除。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按照小鵬購買軟硬體時間來看,距今已經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也意味着除了今年上半年之外,小鵬在去年或許就已經開始使用這套系統了。
對于這個猜測,連線出行向小鵬方面進行求證,但截至發稿前,小鵬方面都未作出任何回應。
另外,雖然上海市徐彙區監督管理局的檔案顯示小鵬汽車并無違法所得,但就處罰金額來看,僅有10萬元,甚至比小鵬購買人臉識别軟硬體的費用都少,以至于一些網友表示“這樣的處罰太輕了”。
公衆會有這樣的反應,也不意外。
在整個事件中,對于消費者人臉資訊采集和上傳的7家門店中,有5家是直營店,剩下2家為加盟店。換句話說,此次事件不是小鵬旗下單個門店或者加盟商所為,而是小鵬官方主導的行為。
涉事門店情況介紹,截圖自公告
小鵬方面對連線出行表示,“此次事件,事出上海區域的門店,這些門店希望通過對客流等資料的收集和分析,改善接待流程,更好的服務于到店客戶,但由于對相關法律條款的不熟悉,誤采購并使用了違反了相關法律條款的第三方供應商的産品。”
但消費者對這一回應并不買賬。“這樣的回應,小鵬隻是在一味地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但沒有說明對受到侵害的消費者會如何補償。”近期正在看車的周璐對連線出行說道。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明顯是獲利的一方,而消費者就是受到侵害的一方。
據軟體工程師方碩對連線出行介紹,通過采集消費者臉部資訊,算法會對消費者的進店頻次、年齡、衣着打扮、離店後去往何處等資訊作出評估判斷,以分析消費者的潛在購物可能,甚至可以進行人臉情緒分析,得知某種情緒對應的行為,并最終實作對人物情緒的預測及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小鵬官方的回應,可得知他們是從一家名為悠洛客的第三方公司買到相關的軟硬體裝置。而這家公司在今年的“3·15”晚會上就已被曝光,其違法向商家供應人臉識别攝像頭的違法現象。
寶馬汽車某4S店内部的人臉識别攝像頭,圖源央視新聞
按照當時悠絡客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理介紹,“這種攝像頭已經安裝了幾十上百萬個了。”而他們的客戶基本是别克汽車、通用汽車、廣汽集團和凱迪拉克等傳統車企。
據這位經理所述,這些傳統車企,基本都在他們的線下4S店中安裝了悠絡客提供的人臉識别系統,并且違規采集到店消費者的個人資訊,其中就包括消費者的人臉資訊、性别、年齡、到店次數和到店時間等隐私資訊。
“隻要消費者進過安裝這樣識别系統的店,其個人資訊就被記錄下來,之後這個人去過哪家店、去了幾次,這些品牌都會知道。”方碩這樣解釋道。
這或許也意味着,小鵬是知道這家企業被點名過、也知道這個行為是違法的,但最後還是選擇了采集消費者人臉資訊。對于小鵬而言,雖然打着新勢力的幌子、卻出現了部分4S店才會玩的“花招”。
而這樣的事件,還有很多。
3、“陰陽合同”購車風波
“真沒想到,加價提車也會出現在小鵬身上。”
小鵬P7車主王嘯對連線出行這樣說道。按他說述,上周在看到小鵬被曝出“陰陽合同”事件後,還是很驚訝的,“像小鵬這樣的新能源品牌,主打直營銷售,本不該出現這種事情。”
據江蘇城市頻道《零距離》欄目報道,本月初有消費者來到小鵬門店中購買車輛,選中的車型是小鵬P7 670E版本,在看中車輛後交了5000元的定金并簽好了購車合同。
當這位消費者再次來到門店中準備提車時,卻被告知需要在購車合同之外,再購買一份價值7000元的“特殊折扣”項目,不然無法進行提車。
據曝光的購車合同顯示,該消費者除了購買車輛本身之外,在車型配置上還包括了智能音樂座艙,19英寸雙色運動輪毂,内飾為運動紅等選配配置。從落地價格來看,購車總價格為279650元(包括定金5000元,以及整車尾款為274650元),而這個價格并不包含“特殊折扣”的7000元。
連線出行通過在小鵬官網上選擇報道中消費者所選的車型後,發現該車型的全國建議零售價為276900元,如果再加上合同中顯示的那些選配配置後,最後的成交價顯示為322400元。
高配版小鵬P7 670E版本官網落地價,截圖自小鵬汽車官網
一邊是官網顯示的322400元,另一邊是銷售給出的279650元,兩者價格相差較大,這便是網絡上瘋傳小鵬“陰陽合同”的由來。
對于這一價格差别和之後的加價提車,小鵬汽車門店銷售主管曾解釋為,隻有将原本官網上顯示的30萬元以上車型的售價做低,消費者才能享受到國家補貼,對于合同中的279650元,已是享受國家補貼後的最後價格;而等到車輛傳遞時消費者則需要補上做低的那筆費用,而這裡的費用就是合同外的那筆“特殊折扣”。
雖然這個過程看似是利好消費者,但由于該車主在簽訂購車合同之前并不知道要在提車時還需要支付額外的費用,以至于讓這個事件演變成糾紛案件,并在網絡上逐漸發酵。
為了平息整體的負面輿論,小鵬方面也很快做出解釋,表示這是有關人員對相關政策沒有講清楚,是公司管理失誤,後續小鵬将履行合同的承諾。
這樣的情況,自今年開始在豐田、寶馬等傳統車企的4S店中就曾出現過。
自豐田賽納上月上市後,就頻頻傳出“賽那加價”的消息。連線出行通過了解,廣汽豐田對于這一車型給出的建議零售價為30.98萬元-40.58萬元,但在消費者提車時,一些4S店的銷售則表示需要在合同之外加價7-10萬元,才能完成提車。
與小鵬不同的是,額外加的這些費用,都被一些配置和裝飾所抵消,就比如前後擋防爆膜、進階地毯、1080P高清夜視流媒體和電動側踏闆等。但與小鵬相同的是,這些費用同樣不在最初的那張購車合同中顯示。
這樣的“陰陽合同”購車,其實不隻有豐田汽車。
上月,任職于科技公司人事崗位的方甯受上司派遣,去奔馳4S店購車,當她選擇了奔馳V系列的一款車型後,在簽訂合同後準備提車時,卻被告知需要選配一些功能配置,可以提前提車,不然就需要等待很長時間。
按照方甯所述,當時合同上顯示的成交價為60萬元左右,但在選配推薦的一些配置後,雖然可以早點提車,但整體的成交價也增長至64萬元左右,比之前的價格整整多花了3萬多,而這筆費用并未出現在購車合同中。
購車發票,圖源受訪者
連線出行曾在《加價賣車,是不是“割韭菜”》一文中對此事件進行過詳細的描述。
無獨有偶。今年10月初,全新一代寶馬4系正式上市,官方給出的售價為36.38萬元-54.78萬元,包括雙門Coupe版和敞篷版。由于外形酷炫、性能優越,上市之初就成為了熱門車型。
但就在消費者準備入手這款車時,卻發現要提車需要加裝5萬元的套餐,在上海、北京等地區這一套餐的價格甚至漲到了8萬元左右。
同為豪華車品牌陣營中的奧迪,也在今年9月被曝出“陰陽合同”。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當月有一些消費者去位于武漢的奧迪4S店購買汽車,消費者與銷售定好包括保險及購置稅等費用的落地價,也簽訂了購車合同,并告知一個月後提車。
但就在消費者一個月後準備提車時,卻被店内銷售以“汽車晶片緊張、汽車價格全面上漲”為由,告訴他要在合同價的基礎上多加3萬元才能提車。
BBA中的奔馳,其4S店經銷商同樣也玩着“陰陽合同”的把戲。
今年7月,據經濟觀察報報道,購買奔馳G63光之行者車型需要在原本的購車合同之外加價117.8萬元,而其車型的合同落地價為222.88萬元,相比之下加價幅度幾乎超過了建議零售價的一半。
“一般而言,‘陰陽合同’和加價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加價購車的這筆費用,基本是不會出現在購車合同中,也就是說,加價經常發生在已經敲定好購車合同後才會發生。”某車企4S店總經理劉凱對連線出行表示。
現在來看,無論是“陰陽合同”、還是人臉識别,都是傳統車企4S店一直玩的騷操作,而到了現在,甚至就連新能源車企小鵬汽車,也開始使出了這樣的操作。而這樣做的背後,或許是為了自己的“小算盤”。
3、花招頻出,為了什麼?
要讨論這個問題,首先要來看傳統車企4S店為何要做這樣的操作。
首先對于使用人臉識别裝置采集人臉資訊方面,4S店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實作獲客。“4S店通過安裝這些裝置,就可以針對到店客戶進行分析、并且實作客戶群體畫像的建立,以便幫助門店及品牌方對潛在使用者推送精準廣告,以便促成之後的交易。”劉凱對連線出行這樣表示。
在劉凱看來,4S店用“陰陽合同”搞出的加價提車,本質上也是為了達成同樣的目的。
方甯曾對連線出行提到,在她購車時,店内的銷售一直向她說一句話——由于供應鍊影響,要提車就需要等待。而加價,就可以盡早提車。這樣的一句話,其實就讓消費者産生了急迫的心理,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就可以讓消費者做出加價提車的決定。
“這樣的手段,在4S店内很常見,通過利用消費者的心理,來達到促成交易和快速出單的目的。”劉凱這樣表示。
簡單說,無論是采集人臉、還是“陰陽合同”,4S店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多收入。而對于同樣使出這些手段的小鵬而言,或許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前段時間,小鵬官方公布了上月的銷量資料,當月其實作了15613輛的銷量表現,成為“蔚小理”三兄弟之首。雖然銷量可觀,但小鵬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報表現并不可觀。
2021年11月“蔚小理”銷量情況,資料來源于公開資料,連線出行制圖
今年第三季度,小鵬實作營收為57.20億元,同比增長187.4%,而淨利潤方面,小鵬第三季度依然處于虧損之中為-15.95億元,同比去年第三季度甚至擴大了38.83%。
小鵬雖然車賣得不錯,但在财報上反映出來的依舊是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在業内看來,小鵬想要改善這一頹勢,除了控制成本和整車毛利率之外,還需要賣更多的車。
對于這點,小鵬或許也明白,以至于用采集人臉資訊和“陰陽合同”等特殊手段來提升銷量。
就在“陰陽合同”事件被曝出後,小鵬汽車在對江蘇城市頻道解釋為:“店内的銷售主要是為了促成訂單,在未經客戶确認購買精品套餐的情況下,提前将相關權益内容展現在客戶簽署的整車銷售合同中。”
按照前文所述,通過采集消費者人臉資訊,可以做到精準推送廣告,可以實作促成訂單的最終目的。
而對于小鵬而言,在提高銷量的同時,也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國家的政策補貼。
根據我國2021年新能源補貼政策,補貼前售價不超過30萬元的純電動汽車享受補貼,車市物語向知情人士了解到,小鵬銷售賣車時提到的“特殊折扣”,主要作用是将車型價格劃走一小塊,把售價原本超過30萬元價格的車型調節至30萬元以下,進而讓公司拿到國家給予的新能源汽車補貼。
按照國家補貼方案顯示,其中續航裡程大于等于300公裡且小于400公裡的車型補貼1.3萬元;續航裡程大于等于400公裡的車型補貼1.8萬元。
2021年新能源補貼部分方案,截圖自方案
小鵬目前旗下的G3、P5和P7在售車型,續航都已超過400公裡,這等于說小鵬現在每賣出一輛車,就能拿到1.8萬元的政策補貼。而這部分的收入,據财報顯示,在今年第三季度總計為2.599億元。
通過賣車,小鵬就可以同時得到兩筆收入,對于這樣的誘惑,小鵬自然不會放棄。這樣來看,小鵬會使用人臉識别技術,或是“陰陽合同”,就并不令人意外了。
但就在小鵬得利的同時,也讓很多消費者對這個品牌不再信任。
“雖然我已經是小鵬的車主,但最近真的很丢人,每次和别人聊起小鵬,都會提起人臉采集這些醜聞,我真的無言以對,畢竟是這個品牌做錯事情了。”王嘯這樣對連線出行表示。
連線出行也向幾位準備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詢問“是否會考慮小鵬?”,得到的答複基本是會再考慮考慮,甚至有位消費者表示:“現在我都不敢踏進小鵬的門店,怕被人臉采集,買車本身就是消費者的選擇,現在這樣一搞就感覺有人驅使一樣,讓人很難受。”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産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對連線出行表示,小鵬在人臉采集等事件的影響下,勢必會對這個品牌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采集人臉資料既不道德、也屬于違法行為。
在張翔看來,小鵬這樣的事件出現後,對于整個行業也算是敲響了一次警鐘,相關部門之後對于汽車行業的資訊安全和保護會更加重視,以便杜絕這樣非法采集人臉事件的發生。
小鵬汽車,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代表車企,玩“花招”破壞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和認可。而這點,對于新能源汽車品牌來說至關重要。
假若小鵬之後為了銷量而忽視這一點的話,等待它的或許就不僅是質疑和投訴,而是消費者的遠離。
(本文頭圖來源于小鵬汽車官微,文中周璐、王嘯、劉凱和方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