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發動政變,殺死太子,逼李淵退位。按理說,他幹了這些事情,風評應該很差。但是,史書上往往都會忽視玄武門事變,而盛贊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究其原因,史學家覺得,李世民勤政愛民、休養生息,讓天下百姓富足。這樣的功勞,更值得大書特書。

唐代史學家吳兢寫過一部政論性史書,名為《貞觀政要》,詳細記載了李世民的言行和他的施政思想。李世民的風評很好,有很多功績可以描寫。吳兢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從施政措施入手記錄這位文武雙全的皇帝。他繼位之後減賦稅輕徭役,從谏如流、禮賢下士,讓李唐王朝從隋末的戰亂陰影中快速擺脫出來。
李世民很重視人才,民間傳說中有“十八學士登瀛洲”的說法。他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建立了一座文學館,招聘人才。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李玄道等人一直輔佐在他身旁。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依然保持謙虛的秉性,時刻注意隋朝滅亡的教訓。他常常和大臣們談論施政方向、理政措施,希望李唐王朝可以迅速成為一個富庶昌盛的朝代。
《貞觀政要》把上述内容經過整理歸納,分為十卷。讨論内容從君道、政體到仁義、道德規範。也就是說,從具體政策到理念方向,書中都有提及。吳兢寫這本書的目的性很強,希望後世君王可以從中學到李世民的執政思想。是以,吳兢在内容上力求詳細,文字也盡可能通俗易懂。這本書誕生之後,影響力很大,甚至流傳到周邊小國。
《貞觀政要》的核心觀點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李世民認為,隋朝滅亡的原因是失去民心。故此,天子有道就能統治天下,天子無道就會被天下人推翻。李世民是個明白人,他敢于承認百姓的力量,不愧是騎馬打仗争天下的皇帝。李世民強調過,“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天。”如果百姓吃不飽,将會引起天下動蕩。李世民始終在強調百姓的力量,他多次提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内容都被吳兢記錄下來,寫入《貞觀政要》之中。
如何才能得民心,吳兢在書中歸納了四點意見。
第一,用刑寬簡,恤刑慎殺。這八個字的意思是,不要動不動就殺人,法律制度應該寬容一點。
第二,廣開言路,接受意見。史書中有很多魏征直言進谏的故事,其實不隻魏征,唐朝的很多官員都是鐵骨铮铮,敢作敢為。
第三,任人唯賢,杜絕貪官酷吏。這一點不用過多解釋了,李世民設立了官員考核制度,定期派遣“使者”巡視天下。
第四,精簡部門,削減冗員。根據史書記載,經過李世民的調整,中央裁員1000多名官員。
可以說,《貞觀政要》是一本贊美李世民的史書。不過,吳兢不是無原則地進行美化。他通過詳實的史料,讓後人看到值得被贊揚的李世民。